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P4

  ..續本文上一頁,永遠沒關系。

  像哪個大師似的,出家的時候,那兩房妻子,一個投河的,一個在外面連喊帶跳的,他照樣把頭剃了。和我沒關系,你死都和我沒關系。不是他心狠,只有斷絕這個財色,他才能救世界上的一切人。他是真正救人,不是救那個形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人從苦海裏救出去。你只有真心修道,才能度一切人。你現在對她還放不下,覺得應該同情她,就把你拉下去了,她反而還得墮落。

  我們出家爲度所有的人,別聽人家騙,她願意怎麼做怎麼做,不管她。不是我們不慈悲,是真慈悲,真慈悲你就得豁一頭。豁出一頭,最後的結果,佛菩薩幫你滿這個願。最後,她因爲你出家,她也會得到解脫的。最起碼她恨你,她恨男人,恨男人的時候,她心裏本身就已經在解脫了。她不再相信男人,不再依靠男人,不再貪戀男人,她的欲望心已經在降低,本身就是個解脫。我常說,男人恨女人是好事,女人恨男人同樣也是好事。應該這樣。

  我們想修道,首先就不要給自己留後路,隨時都要清除的。自己想一想,沒清除的趕緊清除,斷絕這個聯系,從此以後下決心了,這事和我沒關系了。別儲備,人家說:“哎呀,我現在給你保存個叁萬兩萬的,給你留著。”不要,你別給我,要不你就供養父母,要不就扔大海裏去,你願意幹啥幹啥,你給窮人,你給誰,你一把火燒了,我都不要了。我就是不要,永遠地把它斷出去了。

  像龐家四聖,把家裏的財産都裝船裏,扔海裏去了,連善事都不做。實際上他做了一件最大的善事,教育世間人別拿這個東西當好東西,那是毒藥,做了一件真正的大善事。往海裏一扔,多潇灑呀!出家人,人家給錢財,你要是說一聲“不要”,那些人當時的心裏,就像馬上要從地獄裏出來一樣,從那熱鍋裏爬出來一樣。

  你覺得只是跟別人說不要錢財啊?我跟你說,對方的感受可不一樣,就像被那個繩子捆著,這一下給解開了似的;像關在牢獄裏,門馬上被打開了似的;像正渴的時候,有人給口水喝;正餓的時候,有人給口飯吃。就有那樣的力量。

  所以我們要以身示法,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解脫的機會。你別看我們持戒,好像就這麼修,沒有什麼,但所有的人只要聞到我們的名聲,他都能解脫,都能得到清涼,最後,他都能成就佛道。所以說佛戒不可思議。這個戒律看著是輕,實際上最重!佛法的興盛不興盛,也就取決于這兩條,就看你能不能斷掉財和色。

  下回再講。

  ※  ※  ※  ※  ※  ※  ※  ※

  上回講到“財色招苦”,這是第二十二章。

  (以《淨心誡觀法》之“誡觀五停心觀法第叁”的部分內容來講解“財色招苦”)

  【誡】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學律,然後學經。

  大家其實應該明白,佛特別強調:新受戒的比丘在前五年是應該學律的,然後才能學經,才能修定,不修戒律是絕對不允許的。佛爲什麼這麼規定?它有深深的道理。

  爲什麼我們有時候修道不得定,不能開悟,不能了脫生死?就因爲你盡走一條錯道。錯道一旦形成了以後,有些人基礎打得不好,很快就半道夭折了。他沒有直接從戒律入手,有的是直接從定去入手,或直接去學經教。想得是很好,著急,但是由于著急,最後忽視戒律,剛開始走還察覺不出什麼,時間一久了,就漏洞百出,堵也堵不住。左也是窟窿、右也是窟窿,左也漏、右也漏,修的那點功夫都不夠漏的。漏得自己生煩惱了,最後就不學了,連道也不修了,修不下去了,有的就修成魔了。所以說,很難有人不從戒律去修而能直接成就的。

  佛早就把這個問題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新出家的一定要學戒律。這個戒律重要得不可思議,這是最起碼的基礎。像蓋大樓似的,你不可能在空中蓋樓閣。像做碗盆也好,首先不能讓它有漏,你得堵住漏洞。好壞,咱先放在一邊,最起碼的,你不能讓它漏。底下漏個窟窿,外面再怎麼做一個圈,它也不好使,什麼也不能裝下,是不是?

  本來就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一旦用到佛法上,我們由于對法的陌生,就不知道它的次第關系了。實際上,所謂的次第,就是必須經行之路,你有第一步才有第二步。

  所以佛告訴了,“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學律”,就在你受了大戒以後,都得五年學律,“然後學經”。你想,花五年的時間來學律,爲什麼花這麼長時間?就說明它的重要性太大了。如果沒有戒律,你就不能成爲一個僧人;不能成爲僧人,你就不能成爲佛的種子。不能成爲佛種,你上哪續佛慧命啊?和佛法了不相幹。外道它也修定,但最後的結果,它終歸是外道。佛法是以戒律爲根本的,戒律是階梯,我們必須在戒上多下功夫。

  對于這個,我也深有體會。沒出家之前,剛一信佛的時候,抓的就是戒律,沒有抓別的,就抓戒律。因爲我那時候也趕得巧,我也不懂什麼叫佛法,不懂。禅是什麼意思?不知道。念佛是什麼意思?不知道,一概不知道。就這樣思惟:這都是什麼法門?咱也不清楚。那時候還不喜歡問人,也不知道上哪去問。我選了半天,說:“我得選一門學。”信佛,你就得選一門功課學。我一看那寫著戒律,戒律好。

  爲什麼選戒律?因爲當過兵,它有個叁大紀律八項注意,對這個還清楚,所以這個還能摸點門。“得了,我先從它入手吧!”這一頭就撞正了。一看,怎麼辦?先除毛病。怎麼做?檢查,自己檢查。那時候沒有什麼戒律書,就自己觀察自己的身,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爲,應不應該做。就眼前的東西,我們多觀察一下,就夠我們改一陣的了。別說以後的,說要按照佛的戒律更深一步修行;就檢查我們眼前這些事,能不能辦得到?看看,一條一條檢查。最後也持了好幾年戒律。

  那時持到什麼程度呢?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了,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最後生起:“自己是不是像他們說的過分了?”

  有一回做僧襪,要出家嘛,做雙襪子。我的原則就是不求人,做襪子的布也有了,那是我母親支持我出家給的孝帶,還有我弟弟當兵時留下來的布襪子,都是新的,可能是叁雙吧。你說這個條件多好,這都是親人的一片心,支持我出家,這很難得。因爲那襪腰短,我得再補一段襪腰,後來順口就跟一位師父說:“你幫我剪一下這個襪子的上面這塊,剪下就行了,我回來一縫就完事兒了。”

  說完就過去了,沒當回事。過了一段時間一想,下午還是什麼時候想起來了,“哎呀,我這不是在求人嗎?我張口不就求人了?”哎呀,不行,這立刻就後悔了。都已經剪完了,還給我了。我一看,求人了怎麼辦?忏悔,跟誰忏悔呀?都已經求完了。想來想去,唯獨的一條,忍痛燒掉,毀掉。最後,連剪的那個布,再加上襪子,一起放到竈坑裏,全部燒掉了。

  那時心裏非常難受。那是孝帶,是繼承老人的東西,何況是母親親手給的,那代表母親的一片心意,叁雙襪子都是新的,是叁雙還是兩雙?忘了。燒完就沒有襪子了,都一起燒掉了。目的就是要持這個戒,說話要算數,要永遠不求人。這事他們不知道,要是知道更得找我算賬,我沒敢跟他們講。

  我那時候還是居士,一次在山上割草,割斷一個小松樹苗,就這麼大,一拃大小的小松樹苗。當時就想:“我跟人家說好了是割草,這個樹不屬于草,是不是?”沒人知道,怎麼辦?最後決定:賠人家錢吧。包點錢,弄個繩一系,纏在那個樹枝上。他能撿到就撿到了,你給他,他肯定不會要,不要我也得賠,就算扔了,我也得賠。

  (編者注: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張開後,兩端間的長度。)

  我那時候做個夢,夢見什麼呢?我蓋大樓,蓋個二層樓,這個樓可大了。蓋完樓了一看,沒有門,整個樓沒有門,從哪出去呢?實在沒辦法,爬窗戶。底下窗戶都堵死了,上面可能有幾個窗戶沒堵死,從那窗戶爬出去了。自己那時候持這個戒,就像蓋樓一樣,把自己都圈裏面,一點後門都不給自己留,前門後門全堵死了。沒有門,只管往前蓋,後來蓋到二層,就從那窗戶爬出去了。持戒你得持到這麼樣才行,這才有點意思。

  就這麼樣不斷地持戒,最後自己都生起一種不了解自己的感覺,發現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究竟對或錯?自己都不知道了。所以說,你持戒得持到這麼個程度,持到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的時候,超出你的習慣性。你的習慣性還能理解,你的行還在腦袋思惟的習慣範疇之內,所以你那個戒還沒有清淨。說:“我知道這個的好和壞。”那說明你還是凡夫的智慧,能知道好壞,說明你持戒還沒到那個地步。你都知道好壞,凡夫都能理解,是不是?那不行的。得自己都不知道了,只有佛才能知道戒律的好和壞,那才行。

  我那時候走的路,雖然是自己摸索走,也算走了一段了。但是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有時候我們自己摸索,終歸有不足的地方,還有偏見的地方,是不是?我們應該按照佛戒去走,我們這個智慧想不到的地方,應該怎麼走,佛都給我們講出來了,所以我們應該按照佛戒走,這是最直接的道路。佛都親口告訴我們了,所以應該按佛戒去走,佛怎麼教的,我們就怎麼去做。

  另外,誰也定不了戒律,只有佛能定。菩薩不能定,羅漢也不能定,凡夫更不能定,誰都不能定,只有佛能定。佛定的戒律是不允許改的,要想改,比如釋迦牟尼佛定的戒律,你想改,等彌勒佛出世再改,由彌勒佛去改,你不能改,誰都不能改,佛的戒律就這麼嚴。說到佛的這個戒,這就說明佛的戒律的重要性。

  你就算證果了,如果不懂得戒律,也不允許離開師父,那也是不允許的。有個羅漢證果了,他想:“我心裏已經清淨了,我不必去參加誦戒了。”他心裏確實清淨,這不是妄語。“心裏清淨自在,我可以不去誦戒,我已經完成戒律這一頁了,成無爲了。”但是釋迦牟尼佛就現前了,告訴他:“你得去參加誦戒,必須去;我也得去,應步行前去,不應以神足前去。”

  大家比較有福氣,能夠學戒律,擁有很多的條件,還有人講,“我們就萬幸!萬幸!”大家應該…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