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休息過後,起來走的時候,把叁衣包(裝僧人叁衣——即袈裟的包),就落在橋上了,人就走了。走了很遠以後,又回來取叁衣包,取了又背著走。這時候才想起來剛才那個過程。落下也不知道,回來取也不知道,等到再走的時候,才知道剛才是把叁衣包落那了。這個落下叁衣包和取叁衣包,整個過程都不用思惟。如果我們用功,都可以得到這種長行的功德。
什麼是功德?我們也知道,有時見光見瑞,這都是功德。有時候山河大地變了,也是業力在開始消除。功德就是心裏清淨了,幹淨了。
曾經,我在初信佛的時候。有一回在值班,有一個患者他喝醉酒,要偷東西。我發現他要偷東西,我就故意到他跟前不遠的地方走一圈兒。他發現我注意了,就不偷了。但一會兒又想偷,發現我在旁邊很礙事。後來實在忍不住了,這個喝醉酒的人走到我跟前,他就用拳頭,攥起來,一會兒又放下,放下又攥起來,一連能有個四、五次吧!這樣,看他的樣子是要打人,但是他又放下了。後來這個事情,我就問過上體下清老和尚,老和尚說:“因爲他打不了你,才這樣。”所以說長期經行,它會有功德的,可以避免很多被傷害的機會。
還有一次正在行走的期間,突然一輛車過去了,掉了一塊玻璃下來,從頭頂上斜了下去。那時候雖然在很短的路面上,我也低頭經行。而這個車上沒有玻璃,我也打聽了。後來問別人:“這個車是否有人往下扔玻璃,或帶有玻璃?”說:“沒有。”旁邊還有鍋爐房,我也看了看鍋爐房的玻璃窗上,也沒有丟玻璃。究竟這個玻璃從什麼地方來,不知道。當時的感覺就是頭頂上有一塊玻璃要落下來,好像有兩只手在托著這個玻璃,就輕輕地落地了。如果要直上直下,肯定要受傷。同時也沒有被嚇一跳。這些事情都是常經行所帶來的好處。
特別以前有一次到蓋縣後,坐車回營口。有輛車沒人坐,我走到車門口,有兩個人,就把我硬拉上這車。拉上車,就把車門關上了。這裏還有一個賣香煙的老年婦女,這兩人就說了很多的,不該說的話,意思叫拿錢,給他買煙抽。我不理他,他就動手。當他動手的時候,我就輕輕地把他手撥開。他那個手, 我的感覺就像面條一樣,不用使勁,就一碰他的手立刻就開了,一碰就開。他也感覺到了,可能覺得奇怪吧,就沒有敢太過分地去做什麼事情。
但後來他就把衣服脫了,亮出拳頭,使勁打這個車上的椅子,打得直冒煙,向我示威。意思你要是不給我錢,我就要像打這個椅子一樣打你。當時,我也沒有理他。稍稍過了一會,這兩個人,突然地就像後面有警察追他一樣,打開車門,急急忙忙地就跑了。我都不知道什麼原因,以爲後面來警察了,一看外面什麼也沒有。這時候又躲過一難。所以說,只要常經行,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本溪有幾位居士,在前幾年,也是九七年左右,都是常進行經行。他們有時候早晨叁、四點鍾起來,就到外面經行。有一天,有兩個女居士,到外面經行,圍著這個街面走。有個男子,看到有兩個女人在走,低著頭,慢慢地走。他就過去,就問:“你們倆怎麼的了?”她倆也不吱聲,還繼續走。這個男子又繼續跟著走,問了好幾遍,這倆人也不吱聲。突然這個男的,就突然地喊起媽來了,大聲地喊媽,就像後面有誰來追他,連喊“媽”跑了,就好像遇到了什麼似的。所以說,常行,佛菩薩都會護持和贊歎的。
過去本溪居士常常地,這麼樣一步步地走。僧人也一步步走,這樣看來是很慢,在世間上是最慢的了,如果在法界上它是最快的,它和我們所認爲的正好成了反比,是不可思議的。像趙州老和尚,八十歲還行腳,後來他總結了行腳的體會,說“平常心是道”,教育了很多人。所以,常行,這功德不可思議的。
般舟叁昧就是一種長行,走著念佛九十天,爲一個般舟。打般舟叁昧有嚴格的要求,《般舟叁昧經》四事品第叁雲:欲得此叁昧有四事,有四事:
“一,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叁月。”你想得到般舟叁昧不應有片刻之間的世間的想法,這是不容許的,所以說,這個要求很嚴的。
“二,不得睡眠,叁月。”不得睡眠,在叁個月之內不能睡眠,不准有世間想也同樣是叁個月,睡眠也是不容許的,要求得很嚴。
“叁,經行不得休息,叁月,除其飯食左右。”叁個月經行不得休息。有的走累了,想休息,想坐一會,或躺一會,那都不行,只能立著,得叁個月。除了吃飯,可以休息一下。
“四,爲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可以講法,但不容許希望人供養。欲得般舟叁昧,必須知道這四種事情。
下面講第十二句,“念佛持咒話頭隨己願”。因爲我們在經行時,有時候妄想出現了不好控製,手又不讓動,但允許我們嘴可以念佛。應該妄想起來,念一句阿彌陀佛,或幾句阿彌陀佛,這個妄想消失了,這個佛號就應該放下。也可以持咒,念咒,比如說,有的是在經行中有了淫欲的念頭,可以念楞嚴咒,念幾句就下去了,這個非常好。
也可以在經行時,參話頭。我們知道禅宗有一種參話頭的方式,都在禅堂裏,實際上經行參話頭更有它深刻的意義。這些方式都隨自己的願力,都可以。無論是修哪個法門,願意試哪個都可以,都有很大的好處。特別是參話頭,很殊勝的,就是念佛以後,再念“念佛是誰”,參念佛是誰。或直接參“念佛是誰”,這樣就開始參,不斷地參,久了,自然有了疑情。有疑情生起了,就離斷生死就不太遠了。所以,一定要生疑情的,這很好。特別是緊著走路,緊著參話頭,很有意思。
所以唐朝永嘉大師《證道歌》雲:“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語”指的是言語,“默”指的不語,“動”是行動,“靜”就是不動。就是說我們修行應該學會,不僅在靜中能修行,動中也能修行,動靜一如,這才是真修行。否則的話,我們修行就有的時候修,有的時候不修,這樣我們心用得不是那麼全面,就會把修行的時間,要延長了。因此在修行中必須要知道,生死在念念之中,既在念念之中,就要隨時隨地地了脫生死,不要等。這是第十二句。
講第十叁句,“境現光動無相皆除塵” 。
“境現”,因爲我們修行了,就會有很多的境界現前。這種境界包括有的見菩薩,有的見鬼神,有的見龍,有的見日月,等等。這都是境界,甚至還有很多的,這個震動的境界。這些境界現前,都是除塵的現象。因爲境界是根據我們心裏的塵垢多少,被清除多少,所表現出來的。有的人認爲有了境界,自己就已經成就了,這只是進步,但並不是究竟的成就,因爲境界還終歸是在有相之中。但這個相,是清除灰塵的相,是好的現象。但不能做究竟想,如果做究竟想,就會招群魔。《楞嚴經》講:若作聖解便招群魔。所以說,我們很多的修行人,都在境界上打了敗仗,這是很可惜的。
比如,有一個人,在修行中,身邊放了一把斧子來保護自己。正在打坐,突然看到一個年輕人,是個孝子,背著他母親來到了他身邊。這時候,他就把這個看成是一種魔,來幹擾他。他順手就把斧子拿起來,就給這孝子一斧頭。孝子背著他母親就消失了。等這個從定中出來以後,發現斧子正砍在自己的腿上。他不知道這個孝子就是他的腿,他的身子就是他(孝子)的母親。本來是自己的變化,他認爲是外來的,他就不認識了,就給他一斧子。所以這斧子就砍自己腿上了。
所以,境界現前,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不要起嗔恨心。特別是修行中,經常聽說有的人,有聽到鬼哭、鬼叫等等現象。這種現象都是清理灰塵的現象。我們不修行反而沒有境界,一修行反而有境界。境界就像我們打掃衛生,不打掃這個灰還不起來,一打掃灰就起來了。在起來後,掃起灰,還要端出去,要把它倒掉,這都是一個境界的過程。應該把這個事情看清楚,否則的話,我們就會著相了。我們應該知道,境界現前是個好事,但不可以作聖解,修行境界現前也是正常現象。
還有“光動”,光有白光,有藍光,有紅光。什麼是光?也就是逐漸地在破除我們的無明,逐漸地在清除。根據清除的灰塵多少,來決定光的色度和顔色。因爲修行的功夫不同,見的光也有所不同。所以說,見光是個好的現象,見光是消業的現象。但不能去想象光,有的人就故意觀一個東西,而且觀出周圍有一層光圈,這是我們自己用眼根所造成的,這個不好。這是我們有了執著。我們所見的光是自然的,是我們修行中常見的,這才行。
過去,聽說有這麼一個故事,就是憨山大師在五臺山經行,有一天晚上他經行的時候,突然感覺到周圍的山河大地都亮了,道路看得清清楚楚。這時候他就回來,跟一起同住的一個老和尚講。也可能是沒講,因爲那個老和尚看到他那種高興的樣子,就知道他有境界現前了,見光了,非常殊勝。老和尚就講了這麼一句話,他說:“你這種現象,我已經叁十年了,天天如此。”就天天這樣。
所以說,光現前,有光動,是個好現象,但不能作聖解。因爲光還有很多的層次,五陰區還沒有破盡,不究竟,作聖解這個心本身就是灰塵,所以說我們一定不要作聖解。有的人說:我也沒有境界,我也沒有光等等,但是我的心裏很坦然。雖然是沒有見光等相,這也是除塵。只要我們能夠去經行,按照佛的戒律去修行,按照佛法所要求的去經行,都是在除塵。沒有境界也不要傷心,有的人是因爲對境界有一定控製能力,他不願意往這上使勁,所以說境界就少。有時候有了境界我們也不太清楚。不管有境界沒境界,只要我們長久地去修行,自然都在除塵,這是好的現象。
在天臺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法門》中雲:相不出四種,
“一,夢中見相。”
就是在睡夢中,做夢見到種種的相。
“二,于行道時聞空中聲,或見異像及諸靈瑞。”
“行道時聞空中聲”,比如說打坐或行道,有時候突然耳邊聽到了一種聲音。比如像大磬聲,像引磬聲,像大鍾聲,這種現象…
《經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