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经行▪P14

  ..续本文上一页休息过后,起来走的时候,把三衣包(装僧人三衣——即袈裟的包),就落在桥上了,人就走了。走了很远以后,又回来取三衣包,取了又背着走。这时候才想起来刚才那个过程。落下也不知道,回来取也不知道,等到再走的时候,才知道刚才是把三衣包落那了。这个落下三衣包和取三衣包,整个过程都不用思惟。如果我们用功,都可以得到这种长行的功德。

  什么是功德?我们也知道,有时见光见瑞,这都是功德。有时候山河大地变了,也是业力在开始消除。功德就是心里清净了,干净了。

  曾经,我在初信佛的时候。有一回在值班,有一个患者他喝醉酒,要偷东西。我发现他要偷东西,我就故意到他跟前不远的地方走一圈儿。他发现我注意了,就不偷了。但一会儿又想偷,发现我在旁边很碍事。后来实在忍不住了,这个喝醉酒的人走到我跟前,他就用拳头,攥起来,一会儿又放下,放下又攥起来,一连能有个四、五次吧!这样,看他的样子是要打人,但是他又放下了。后来这个事情,我就问过上体下清老和尚,老和尚说:“因为他打不了你,才这样。”所以说长期经行,它会有功德的,可以避免很多被伤害的机会。

  还有一次正在行走的期间,突然一辆车过去了,掉了一块玻璃下来,从头顶上斜了下去。那时候虽然在很短的路面上,我也低头经行。而这个车上没有玻璃,我也打听了。后来问别人:“这个车是否有人往下扔玻璃,或带有玻璃?”说:“没有。”旁边还有锅炉房,我也看了看锅炉房的玻璃窗上,也没有丢玻璃。究竟这个玻璃从什么地方来,不知道。当时的感觉就是头顶上有一块玻璃要落下来,好像有两只手在托着这个玻璃,就轻轻地落地了。如果要直上直下,肯定要受伤。同时也没有被吓一跳。这些事情都是常经行所带来的好处。

  特别以前有一次到盖县后,坐车回营口。有辆车没人坐,我走到车门口,有两个人,就把我硬拉上这车。拉上车,就把车门关上了。这里还有一个卖香烟的老年妇女,这两人就说了很多的,不该说的话,意思叫拿钱,给他买烟抽。我不理他,他就动手。当他动手的时候,我就轻轻地把他手拨开。他那个手, 我的感觉就像面条一样,不用使劲,就一碰他的手立刻就开了,一碰就开。他也感觉到了,可能觉得奇怪吧,就没有敢太过分地去做什么事情。

  但后来他就把衣服脱了,亮出拳头,使劲打这个车上的椅子,打得直冒烟,向我示威。意思你要是不给我钱,我就要像打这个椅子一样打你。当时,我也没有理他。稍稍过了一会,这两个人,突然地就像后面有警察追他一样,打开车门,急急忙忙地就跑了。我都不知道什么原因,以为后面来警察了,一看外面什么也没有。这时候又躲过一难。所以说,只要常经行,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本溪有几位居士,在前几年,也是九七年左右,都是常进行经行。他们有时候早晨三、四点钟起来,就到外面经行。有一天,有两个女居士,到外面经行,围着这个街面走。有个男子,看到有两个女人在走,低着头,慢慢地走。他就过去,就问:“你们俩怎么的了?”她俩也不吱声,还继续走。这个男子又继续跟着走,问了好几遍,这俩人也不吱声。突然这个男的,就突然地喊起妈来了,大声地喊妈,就像后面有谁来追他,连喊“妈”跑了,就好像遇到了什么似的。所以说,常行,佛菩萨都会护持和赞叹的。

  过去本溪居士常常地,这么样一步步地走。僧人也一步步走,这样看来是很慢,在世间上是最慢的了,如果在法界上它是最快的,它和我们所认为的正好成了反比,是不可思议的。像赵州老和尚,八十岁还行脚,后来他总结了行脚的体会,说“平常心是道”,教育了很多人。所以,常行,这功德不可思议的。

  般舟三昧就是一种长行,走着念佛九十天,为一个般舟。打般舟三昧有严格的要求,《般舟三昧经》四事品第三云:欲得此三昧有四事,有四事:

  “一,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你想得到般舟三昧不应有片刻之间的世间的想法,这是不容许的,所以说,这个要求很严的。

  “二,不得睡眠,三月。”不得睡眠,在三个月之内不能睡眠,不准有世间想也同样是三个月,睡眠也是不容许的,要求得很严。

  “三,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三个月经行不得休息。有的走累了,想休息,想坐一会,或躺一会,那都不行,只能立着,得三个月。除了吃饭,可以休息一下。

  “四,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可以讲法,但不容许希望人供养。欲得般舟三昧,必须知道这四种事情。

  下面讲第十二句,“念佛持咒话头随己愿”。因为我们在经行时,有时候妄想出现了不好控制,手又不让动,但允许我们嘴可以念佛。应该妄想起来,念一句阿弥陀佛,或几句阿弥陀佛,这个妄想消失了,这个佛号就应该放下。也可以持咒,念咒,比如说,有的是在经行中有了淫欲的念头,可以念楞严咒,念几句就下去了,这个非常好。

  也可以在经行时,参话头。我们知道禅宗有一种参话头的方式,都在禅堂里,实际上经行参话头更有它深刻的意义。这些方式都随自己的愿力,都可以。无论是修哪个法门,愿意试哪个都可以,都有很大的好处。特别是参话头,很殊胜的,就是念佛以后,再念“念佛是谁”,参念佛是谁。或直接参“念佛是谁”,这样就开始参,不断地参,久了,自然有了疑情。有疑情生起了,就离断生死就不太远了。所以,一定要生疑情的,这很好。特别是紧着走路,紧着参话头,很有意思。

  所以唐朝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语”指的是言语,“默”指的不语,“动”是行动,“静”就是不动。就是说我们修行应该学会,不仅在静中能修行,动中也能修行,动静一如,这才是真修行。否则的话,我们修行就有的时候修,有的时候不修,这样我们心用得不是那么全面,就会把修行的时间,要延长了。因此在修行中必须要知道,生死在念念之中,既在念念之中,就要随时随地地了脱生死,不要等。这是第十二句。

  讲第十三句,“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 。

  “境现”,因为我们修行了,就会有很多的境界现前。这种境界包括有的见菩萨,有的见鬼神,有的见龙,有的见日月,等等。这都是境界,甚至还有很多的,这个震动的境界。这些境界现前,都是除尘的现象。因为境界是根据我们心里的尘垢多少,被清除多少,所表现出来的。有的人认为有了境界,自己就已经成就了,这只是进步,但并不是究竟的成就,因为境界还终归是在有相之中。但这个相,是清除灰尘的相,是好的现象。但不能做究竟想,如果做究竟想,就会招群魔。《楞严经》讲:若作圣解便招群魔。所以说,我们很多的修行人,都在境界上打了败仗,这是很可惜的。

  比如,有一个人,在修行中,身边放了一把斧子来保护自己。正在打坐,突然看到一个年轻人,是个孝子,背着他母亲来到了他身边。这时候,他就把这个看成是一种魔,来干扰他。他顺手就把斧子拿起来,就给这孝子一斧头。孝子背着他母亲就消失了。等这个从定中出来以后,发现斧子正砍在自己的腿上。他不知道这个孝子就是他的腿,他的身子就是他(孝子)的母亲。本来是自己的变化,他认为是外来的,他就不认识了,就给他一斧子。所以这斧子就砍自己腿上了。

  所以,境界现前,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要起嗔恨心。特别是修行中,经常听说有的人,有听到鬼哭、鬼叫等等现象。这种现象都是清理灰尘的现象。我们不修行反而没有境界,一修行反而有境界。境界就像我们打扫卫生,不打扫这个灰还不起来,一打扫灰就起来了。在起来后,扫起灰,还要端出去,要把它倒掉,这都是一个境界的过程。应该把这个事情看清楚,否则的话,我们就会着相了。我们应该知道,境界现前是个好事,但不可以作圣解,修行境界现前也是正常现象。

  还有“光动”,光有白光,有蓝光,有红光。什么是光?也就是逐渐地在破除我们的无明,逐渐地在清除。根据清除的灰尘多少,来决定光的色度和颜色。因为修行的功夫不同,见的光也有所不同。所以说,见光是个好的现象,见光是消业的现象。但不能去想象光,有的人就故意观一个东西,而且观出周围有一层光圈,这是我们自己用眼根所造成的,这个不好。这是我们有了执著。我们所见的光是自然的,是我们修行中常见的,这才行。

  过去,听说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憨山大师在五台山经行,有一天晚上他经行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周围的山河大地都亮了,道路看得清清楚楚。这时候他就回来,跟一起同住的一个老和尚讲。也可能是没讲,因为那个老和尚看到他那种高兴的样子,就知道他有境界现前了,见光了,非常殊胜。老和尚就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你这种现象,我已经三十年了,天天如此。”就天天这样。

  所以说,光现前,有光动,是个好现象,但不能作圣解。因为光还有很多的层次,五阴区还没有破尽,不究竟,作圣解这个心本身就是灰尘,所以说我们一定不要作圣解。有的人说:我也没有境界,我也没有光等等,但是我的心里很坦然。虽然是没有见光等相,这也是除尘。只要我们能够去经行,按照佛的戒律去修行,按照佛法所要求的去经行,都是在除尘。没有境界也不要伤心,有的人是因为对境界有一定控制能力,他不愿意往这上使劲,所以说境界就少。有时候有了境界我们也不太清楚。不管有境界没境界,只要我们长久地去修行,自然都在除尘,这是好的现象。

  在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法门》中云:相不出四种,

  “一,梦中见相。”

  就是在睡梦中,做梦见到种种的相。

  “二,于行道时闻空中声,或见异像及诸灵瑞。”

  “行道时闻空中声”,比如说打坐或行道,有时候突然耳边听到了一种声音。比如像大磬声,像引磬声,像大钟声,这种现象…

《经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