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停住了。停住的時候,因爲什麼停住的?正好走到公安局的後門,一輛警車在那停著。當時走到什麼程度呢?這個手指頭,就差一扁指就摸著這停著的警車的車蓋兒上。裏面是坐著四個人,連司機四個人,這四人的表情是全是直視前方,眼不斜視,像木頭一樣往前瞅著。那時候,也不知道有車,一下走到這個汽車的邊,要是不醒啊,我估計可能是能從汽車上爬過去,這也說不定。當突然這手指頭離汽車一寸的時候,不到一寸吧,也就一扁指,就停住了。第一概念,繞過去,在它汽車前面走。第一概念還是想走。後來一想,這不對,這太沒禮貌了。你看,逼人家汽車停下來,完了還想走,後來就趕緊退一步,就低個頭,不吱聲,就這樣。等到這四個人呢,就是目視前方,他們也不瞅你,脖正頸直,很嚴肅的,也不動, 就那樣瞅著。這個是後門,那兒有兩個武警,當汽車開動以後,進了院兒,這個武警要關門, 我看人家走了我也走。這倆個武警就突然的仰天大笑,哈哈的笑,笑的就很怪,就是看了很好的一場戲。就是這樣,所以說,有很多的怪事。
還有很多這樣的事情,以後再講,就先講到這裏。
(請法二)
(第二天上午,一居士請法:“恭請大德,開甘露門,教導我們,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剛才大家的請法儀式做得很好,很莊嚴。這是對佛法的尊敬,對叁寶的尊敬,非常如法。因爲法,不在于言語,在于我們的恭敬心。如果我們恭敬心到位了,就不說言語,本身也能得法。
昨天,講了第八句,“日曬風雨雪鬧增定力”。我們同時又講了,《四分律》雲:“經行有五利益:第一,堪遠行;第二,能思惟;第叁,少病;第四,消食飲;第五,得定久住。”
第一個,堪遠行。什麼是堪遠行?就是說,能夠生起長遠心,堅固心,而不退轉,這叫堪遠行。比如說現在有很多人修道,積極心很好,很努力。但是努力一段時間,就放棄了,生了退道心、懈怠心,不能堪當大任。但如果經行,就可以有了長遠心,這是經行特別殊勝的一個地方。
我們往往都在很短的小境界裏,能夠走得通,在大境界裏,就走不動了。特別是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就很難有決心、有定力、有智慧地去克服一切困難,轉困難爲修道的助緣。本來這個世界,充滿了種種的矛盾,對于不修道人來看,是一個十分難以忍受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學習佛法,經常地經行,就會把所有的困難,變成我們的利益。
這個方法是非常殊勝的。因爲我們知道,成佛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情,是長久的,成佛得需要叁大阿僧祇劫。這麼長遠的路程,我們怎樣去完成?就在于我們是否有長遠心。如果有了長遠心,叁大阿僧祇劫會一念超越。如果沒有長遠心,修行可能還要超過叁大阿僧祇劫,可能無數祇劫,此並不矛盾。所以說這個時間也是空相,關鍵是我們是否有長遠心的問題。有了長遠心,就會戰勝一切。長遠心就是智慧。要想培養長遠心,就必須經行,經行是培養長遠心最好的一個方式。同時也是考驗我們是否能夠真持戒、真修行,也是檢驗我們是否在修行中,還有很多微細的,在平時顯露不出來,在特殊的環境才能找出來的各種的毛病和習慣。所以能夠遠行,也就是能擔負如來家業。遠行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
現在的修道人,往往都是一時的比較多,自覺不自覺地就退道,就走不動了。什麼原因?就是不能常常地經行。特別是現在,交通工具發達了,汽車到處有,火車、飛機,一瞬間就完成了,但我們的長遠心沒有了。所以要想修道,就要遠離這些現代的工具,應該走我們最樸實的道路,那就是經常地經行。
有時候,我們大家雖然還在世間生活著,沒有完全出家。也可以利用我們的工作,不坐車,去來回走,來增加我們的定力,鍛煉我們的身心,同時也可體會到生死無常。本來是一個困難的事情,對我們來講,可能變成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早晨去工作,提前走一個小時,能走六七裏路,而這樣既省了車費,又能鍛煉我們的身心,又能從中增加我們的定力。這非常好的事情,何不利用起來?
第二個,能思惟。這個思惟昨天我已經講了,不是想像,是正思惟。思什麼呢?我們是思無思之妙。這個思惟不是去想象,我們思的是無爲,思無爲法。不思而思,思無思的思,思無思之妙,才能叫思惟。
但是我們沒有定力的情況下,沒有經行的情況下,我們的思惟起不來。雖然有這個名詞叫思惟,但我們做不到。因爲我們沒有長遠心,又沒有這個都攝六根的能力,這個功夫,所以說我們的思惟是起不來的。必須有了定力,和我們在環境得到鍛煉以後,我們的思惟才會引發起來,才能進行思惟。進行了正思惟,我們就會速速地體會佛法,來修證佛法,所以這個思惟對我們很重要。
我們知道,佛在世的時候,很多的比丘經過每天的乞食生活,要走很遠的路程,然後走到一個靜地的時候,再一靜靜地思惟,很快地就證到羅漢果。我們現在失去了這種條件,而代替它的是汽車等交通工具,我們這個經行的條件已經基本上被破壞了。雖然我們有了經書,但我們的行解不相應,我們的思惟就已經失去了很多,所以很難得道。所以說這個思惟必須有經行配合,有苦行加持,才能作爲正確思惟的基礎。這個思惟是我們得道的關鍵。
第叁個,少病。我們知道,我們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但它總的根子,只有叁種,那就是貪、嗔、癡,這是總病。所以說有了貪、嗔、癡,一切病都能生。
我們造了業,有了殺生,必然身體要受苦,而且還有各種的疾病。貪心大了就上火,等等。因爲心理會影響生理,生理也反過來又影響心理,互相地影響,就造成了我們心病、身病一起生。所以說這個世界叫“堪忍世界”,是個不堪忍受的世界,就是多病的世界。
這個世界多病,我們都希望有一種去病的良藥。雖然有了各種的好藥,化學醫藥物,對我們的身體的病進行調整。但它是有一定限度,什麼藥物也抵不過業力。業力現前,我們雖然吃了藥,也不好,而且又會轉化爲另一種病。所以說我們就病苦交加,病苦交加。在這個時期,我們知道,有一個最好的良藥,那就是佛法。佛是大醫王,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藥。那經行就是良藥中的一個最好的良藥,經行的利益太大了。
我們經行,你能走一步,必然有一步的好處;走十步,必然有十步的好處;我們天天走,天天有好處。所以說第叁個經行利益能少病。特別是我們住在樓房裏,小房裏,像鳥一樣地被關了起來,我們身心已經不自由,而且産生了依靠和貪戀。這種病,可能是叫城市病哪!還是現代化病,我不清楚。但確實給人們造成了心地狹窄,而且貪戀自己的溫暧的小屋裏。這是一種非常有害的病毒,傳染了整個的人類。人們在這裏産生了多種的執著,放不下。你叫他出遠門,他就更不願意走了。你叫他出家,他又連想也不敢想。所以說放不下,就因爲在他的小屋子裏關久了。
如果我們去經行,逐漸地就會遠離這種病毒,我們就會心胸寬闊,心胸豁達,不再計較,不再貪戀,而心情愉快、清淨。所以說經行能治各種的毛病,特別是現代化的毛病,它是最有效的。還有飲食造成的病。平時我們住在小房子裏,因爲現在條件不像六〇年(自然災害)那樣,也不像舊社會,飲食比較豐足,就戀吃,吃的東西也貪戀起來,挑叁揀四。這毛病很多人有,老年人還差,因爲老年人大部分都經過六〇年哪、舊社會啊,等等的困難時期,所以他心裏還是能看得開。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和小孩,就已經沒有這種體會了。並且他們也想好,也想得到這種不貪飲食的清淨。但是由于我們不給他創造條件,所以說他們很難修正這個錯誤。如果大人、小孩、老人、中年人都能夠去經行的話,這些毛病就會解除了。經行以後,他吃什麼都香。爲什麼?因爲他有了正確的思惟,一切物質都在正確的思惟下而轉化。所以說經行能治病,能少病。
第四個,消食飲。消食飲即能消飲食。昨天我講了這個消食飲,有兩種意義。第一就是說我們得來的飲食,是不容易的,都是農民汗水所換來的。所以說每粒米,都大如須彌山。第二我們怎樣去消飲食?對出家人來講,要持缽,要用缽,用缽飲食就是消飲食。而且佛在世,都是托缽去乞食。幾裏地、幾十裏地去托缽乞食。不斷地修禅定,和經行,或誦經、念佛,都可以消飲食。特別是經行,非常殊勝。
因爲佛對比丘的要求,是不儲備飲食,必須淡泊叁界,得乞食生活,所以能消飲食。這個現在比較少啦,現在南傳佛教,如泰國,還進行乞食生活。他們是早晨,天剛亮就開始乞食了,向外走,到十裏、二十裏地以後,才開始乞食。因爲泰國是佛教國家,現在乞食比較容易,人把食物都准備好了。因爲無論學佛的居士也好,或老百姓也好,在每次做熟飯,第一碗飯就要給出家人留下,要送到一個固定地點,去供養。這碗飯,如果不能被接受,他會很痛苦的,要反複地思惟,爲什麼我這碗飯沒人接受?所以說在泰國,僧人都要去進行乞食生活,還保留著佛教的傳統,這是很殊勝的。
而在中國來講,這條佛法的根本的戒律,已經逐漸地被淡忘。它采取了另一種方式生活,就是接受人家供養。但供養之中,比較起來,還是乞食最殊勝。因爲比丘的名字就叫乞士,就是乞食爲生,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同時是上乞佛法,下度化衆生。
咱們大悲寺僧團,每年也都要進行乞食生活,要經行。就是出外行腳,去乞食生活,要走。從八月十五到十月十五,在這兩個月,要進行乞食生活。佛製同時也規定了正月十五到叁月十五,但由于東北比較冷,正月十五到叁月十五,乞食可以,住宿就沒法住。因爲僧人的住宿,選擇的地點就是樹下,那時候冰還沒有化,至現在有的冰還沒有化呢!所以說這個乞食有一點困難,我們暫采取八月十五以後,進行乞食生活。
我們從一九九五年到現在(二〇〇五年春…
《經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