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季),已經進行了十年乞食了。從這十年的乞食經驗中看,確實很殊勝。一個能鍛煉我們去掉慢心,另外增加定力。在乞食中,有遇到願意布施的,很愉快地布施,而給他們種上福田。同時呢,也有不布施的,但能見僧人一面,將來也會種下來生被度的種子。
有的人也罵我們,說我們是騙子。前年(二〇〇叁年),我們行腳乞食,走到黑山縣,正在路上行走,也就是經行。因爲走路可以經行,經行也就是我們每年要走的必修課程。這時候有一輛客車過去,其中就有一人喊:“你們大家看,這是一群騙子。”我沒太注意,同時行走的有一位師父,看到這個人。以後啊,這事就過去了,因爲我們已經聽常了。
後來這個人通過網上,大連居士辦了一個網站,介紹了大悲寺的情況。他從網上看到了大悲寺,是正規的團體,不是那種騙子,他生起了慚愧心,打電話與大連居士聯系,來忏悔。說將來要到寺院來忏悔,後來他也沒來。去年,我們在行腳至阜新的時候,走在一個地段時,這位罵我們的人,就特意趕到那個地方,來忏悔,並護持僧團行腳。這時候,我們知道他是公安局的人員。經過一段的互相了解,他也理解了我們,我們也理解他。
在乞食中,還有各種人,都在說一些這樣的話。聽到這些話,我們都能理解。因爲他罵的不是我們,罵的是那些騙子,打著佛教的旗號,在欺騙信衆的人。比如說有的人冒充僧人,在城市裏進行所謂的化緣哪!什麼建廟啊!都是在搞欺騙。所以說這些人,對這種人起了一種特別的反感心。他看到出家人,就認爲是假的,他就這麼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錯誤的概念,他認爲和尚就是假的,這樣就會影響他將來的投生。因爲每個人都要投生,只能往叁寶投生,才能得利益。這樣就影響了他成佛道,和被救。
所以說,我們能夠經行,也就是乞食生活,將佛法、僧相送到他們眼前,就能糾正這個問題。通過我們乞食的生活,不要錢,而看到我們背著很大的包,很多世人生起歡喜心,對佛教生起信心,種下了善根。
我講一點特別感人的事。就是去年在行腳,過了錦州市,到淩海地帶的時候,晚上我們就住在一個空地裏,准備休息了。這時候,突然地來了幾個人,手拿著汽車的搖把、扳手、手電、還有其它的工具。後面還跟著警察,來了。他們以爲是*輪功等等的事情,有人向他報告。
見到我們以後,我們跟他講明情況,又看了證件,他們很快就離去了。但是過了一會,又回來了,回來的時候,是扛著半簍水果,來供養。說:“實在對不起,不知道你們是這樣的僧人出來,我們打擾你們了,給你們送點水果。”
我們說“我們晚上不吃水果,我們每天吃一頓飯”,他們聽後也很感動,說什麼水果也要交給居士來保管。同時又告訴:“我的家在附近,要熱水我們都可以供養你們。”同時又要了佛經,和一些楞嚴咒牌,等等。少了還不行,因爲他說,我的家裏坐著一屋子人,都需要。我們很愉快地給了他。所以說這個經行,能利益一切衆生。雖然有的人不能進入寺廟,離寺院比較遠,對僧人有了誤解的人,通過我們的經行,他也會改變的。
當走在淩海的第二天,我們行走到淩海市的大橋前。這時候有公安局的車,就過來了,問了一下情況,就走了。等我們走著,快過淩海市,休息時,他們又回來了,同時帶來一個企業家,供養的水果、礦泉水等。他並大聲地向周圍圍觀的人講,他說:“這是真正的出家人,他們很了不起。”同時他也講到:“我就是公安局裏分管宗教的,並且在上午,就抓住兩個假和尚。而對這些僧人,我們已經了解過了,確實是真的。”就意思啊,告訴周圍的人應該向這樣的和尚去學。等我們休息完要走的時候,他的警車在前面慢慢地替我們開道,就給送過淩河大橋。
所以說,我們能夠常常地經行,這樣我們就對這一頓飯吃得有點心安了。否則的話,這一頓飯是難消化的。想真正地消化飲食,你必須很好地修行,要常常地經行。經行是很殊勝的。我們最長的經行時間,是一九九五年,那是兩個半月。最短的時間,也有七八天的,基本都是半個月以上。
這種經行,行頭陀行,不僅大悲寺有,現在還有海城道源寺,是尼衆道場。她們有近叁十人的僧人,也年年進行乞食,經行。
去年她們也走了很長一段路程,也被居士在網上所報導。還有蓋縣茅蓬,每年也都要進行乞食生活,乞食的曆史也將近九年左右。所以說,經行的佛法在中國是有的,是存在的。有經行才能很好地消化飲食。
我們知道,在乞食中,我們有很多的毛病也都改正了。比如說,過去吃久了,可能感覺到飯菜不香,但乞食的生活以後,吃什麼都香。包括乞來的食物,有的布施者,雖然是他的家庭環境不是那麼幹淨。可能是乞食時候,他正在幹活,可能也沒有洗手,這個食物他就拿過來了,我們也歡喜地接受。有的食物啊,正在嘴裏吃呢!他一看到你要食物,就把它掰一半,這一半的食物給你。
有的是剩飯,而剩飯普遍比較多。記得九五年的時候,一次乞食,是走到綏中縣,當跟一家乞食,他說:“沒有食物,你稍等一下。”他到了小賣店,給買了幾塊蛋糕。我們說:“出家人不吃含有雞蛋的食物。”那老人就說:“哎呀!這怎麼辦?”他家有一個孩子,就站在炕上說,就是挺著急的,又跺腳,他說:“這怎麼辦!很難得的,看到僧人,我一定要布施。”
後來問:“剩的這個粥行不行?”我說:“也可以。”他就把這粥端來了,這個粥就是高粱米水飯,已經剩了的。是早上吃剩的,實際上呢,就剩點水了,就是刷鍋水,啊,刷鍋水。而且呢,要用勺一盛,只能在底下,能翻出有一兩勺的食物,還是碎渣。就把這點食物,盛一盛,放到缽裏來。當時那個老人和孩子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特別的高興。
雖然這些食物,乞來的時候,來源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不同的形態,或陳舊,或新的,等等的都有。但是等到我們食用的時候,都變成一味——清涼,特別的清涼。過去各個家庭做的一切的味道,已經都消失了,都有一種法味在其中。所以說長期地經行,能消飲食。包括不好的,或有毒的,也都能夠把它清除掉。所以說,能消飲食的,就是經行。經行的利益之一,能消飲食。
特別是我們在僧團裏,供養比較多,有送米的,送面的。但我們每天,僧人都是用缽來吃飯,就是爲了常常地思惟這種經行。對這個飲食,還得一缽食,連菜帶飯都要倒進缽裏。而且還不能分別裏面的食物,不能分別好壞,同時還得次第吃,還不能吃得過飽。雖然只吃一頓飯,還要留一口,這才行。
曾經爲這個問題,和一位臺灣法師也探討過,他們也參與過南傳佛教的乞食生活。對我們的乞食生活,他非常認可。他講,我在臺灣,講法時也宣傳你們寺院,你們僧團。所以說在臺灣,他們也知道了有個海城,有個鞍山,有個遼甯。所以說,經行的利益,確實是很大的,是不可言說,難思難議。
第五,得定久住。這個定力,有的是一時的定力。比如說我們打坐,今天打坐一個小時,我們産生了一點定力。但出了定以後,這個定力也逐漸消失了。我們念佛,在集中精力時候,它有定力;不念的時候,定力也逐漸地消失。但是由于經行,我們常常地去思惟經行,它能引導我們,能夠得正見。而且我們很長的時間,很多的時候都要經行。我們念佛得定力,坐禅得定力,如果配合了經行,那我們就時時在得定力。
因爲經行不在于時間的長短,或路程的長短,即使走一步,走十步,我也要經行。比如說上衛生間這麼一點兒的路程也可以經行。我們一天的活動,很大的部分,都浪費在走上。如果我們把經行學會了,我們就會更加地得定力。這樣,定得到了以後,再配合我們其它的修行,這個定就會久住了。那我們時時得定力,處處得定力,我們就會在處處用心了。甚至睡覺,也會用這個心。特別是在行走中,我昨天講了,也是能夠入定的,是非常好。所以對《四分律》所講的,經行有五利益,大家要記住。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講,俱胝耳童子問阿難:“尊者,雲何一向勤求,行叁摩地?”這有個名叫俱胝耳的童子,就問阿難尊者,說“雲何”,就是如何,“一向勤求”,就是精進努力,來得到叁摩地,行叁摩地。就這樣問阿難。
阿難答:“如佛所言,經行最勝。”阿難回答說:就是佛所說的,講的,經行最殊勝了。所以說,經行是佛所贊歎的。
“此童子原是大富家子”,就是有錢人家孩子,“習福已久”,因爲他生來就被人抱著,雙足未曾著地。從小長大,長到現在,這個很長的時間,他都是,腳沒有落地過。是有錢人啊,這麼樣地來照顧他的孩子。後來就出家了。
由于他“雙腳從未著地,足下就有金毛,長四指。”腳底都長毛啊!長金毛,長四指。你看看從來不走道,可能比坐汽車還厲害。“現聞言,即去經行”,他聞到阿難尊者告訴他,說佛所言,經行最勝。他就去經行了。
“經行多故”,就是經常地經行,不斷地經行,“足下金毛磨脫落”,足下的金毛,就磨脫落了,就沒有了。“雙足研破,血流于地”。雙足研破了,這個血也流于地了,“如屠殺處多”,就是破的口子太多了,像被刀殺了一樣,到處流血,地上的好像屠殺以後所留下的一樣。而以前他的腳從來沒有落過地。在中國可能這樣人不太多。
佛看到了以後,“佛見知而故問”,因爲佛是一切智,佛對一切都能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在佛經裏,佛問都是知而故問,佛都很清楚,但是爲了教化衆生而故意問的。佛見知而故問:“此是何比丘,一向勤求勝叁摩地?”佛就問:這是哪來的比丘啊,這麼樣的勤求叁摩地呀?阿難答:“此是俱胝耳童子經行之處。”佛言:“今許此童子著一重革屣。”革屣就是鞋,佛在世,印度比丘都是赤足的。但現在允許這個童子著一重革屣,就是只有一層皮革底,還是很薄的。
“後此童子即得證阿羅漢”,後…
《經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