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之前行概述

  禅定之前行概述

  太橋旦曾堪布

  今天我很榮幸,有機會能夠給大家結一個法緣,一起學習關于禅定的前行。這是很難得的事,也是一個非常殊勝的緣起。因爲佛陀在《大寶積經》中說:“把一句佛法傳授給一位衆生,是在供大“禮物”,這遠比以珍寶來裝滿如恒河沙粒的銀河、以殊勝善心供給勝者,還要珍貴”。又說:“如果傳授佛法,這比以珍貴物質,如金銀來裝滿宇宙作供物,還要殊勝”。因此我感到非常高興!

  我們修學禅定既不是爲了獲得今生今世利益的目的,也不是爲了享受天人福報的企圖,更不是爲了個人獲得解脫的自私,而是爲了一切如母有情衆生離苦得樂而修學禅定,也就是說大乘的禅定,以此爲目標而修學禅定之前行,這是值得修持之圓滿發心。修持禅定無論是對身體、對心靈、對此生、對來世、對世間、對出世間都有巨大的幫助。

  雖然佛教或者其它非佛教都非常重視修持禅定,也有很多修持禅定的不同方法,而且從古至今成千上萬的聖賢們經過修持禅定而達到了各種不同的境界及心靈的安甯。由于修持禅定的方法與層次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達到的境界也是天壤之別,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現在我們學習的禅定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禅定,在藏傳佛教裏,我們噶舉傳承修持上非常偉大的大成就者尊貴的密勒日巴尊者是全世界都公認的最高成就的一位禅修大師,他既是所有禅修大德們的祖師,又是我們修持禅定的佛弟子們的榜樣。他留給我們一個既加持又清淨的殊勝傳承,我們得到這樣一個殊勝的傳承的加持,應該令我們感到非常幸運及自豪。

  我們佛教的禅修具備一種各別的特色,這種特色是其它的宗教裏沒有的。譬如:初始發心殊勝,中間見地正確,結尾回向圓滿等等。這叁種殊勝是佛教唯一的特質。像其他的宗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等都沒有具備這叁種殊勝。佛教與非佛教的差異是是否承認四法印來區分,大乘與小乘的差異是是否具備叁種殊勝來區分。因此其他的宗教既沒有承認四法印的思維,也沒有具足叁種殊勝的修持。所以他們修持禅定的方法是不究竟的,也可以說不圓滿的。但是我們不可以說他們的方法是錯誤的,只不過還未達到佛教的境界而已,也有可能這些方法也即將成爲佛教禅定的基礎。古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裏多數都是外道的基礎上達到佛道開悟的,而且佛陀曾經跟佛弟子們說連對外道也不可以誹謗。

  在我們藏傳佛教中,由于祖師大德們的恩德而禅定的傳承是被不斷地清淨傳下來的,一般而言在四大教派裏,噶舉派和甯瑪派是以實修爲主來弘法利生的,薩迦派和格魯派是以講學爲主來弘法利生的。個個教派的技巧與事業的突出有所不同,各具各的特點、各有各的所長。雖然習俗上有這種說法,但也不一定的,四大教派都既重視講學,也重視實修。換一句話說四大教派都完整地具備佛陀的教法與證法。

  近代的修行人和古時候的修行者們,表面上的修行方式及弘法利生的事業有一些不一樣,當然這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古時候噶舉派的大部分的修行者們,都在深山崖洞裏閉關修行而獲得無上成就,這既是噶舉派傳承的特色,也是符合當代時候的一種修行方法的表現。由于隨著時代的變化從岡波巴大師開始實修和講法兩種融合在一起,慢慢發展噶舉派,創建了五明佛學院,並講解五部大論爲主的經論密續等等,廣大宏法的習俗從岡波巴大師時期開始慢慢傳下來了。

  在岡波巴大師以前,瑪爾巴大譯師或密勒日巴尊者時候,並沒有記載他們對大衆公開講經說法,只是對上等根器的少數弟子們傳了那若六法與大手印等等心要訣竅及無上密法,且弟子們去閉關實修,並都獲得大手印的無上成就。當岡波巴大師也追隨噶舉傳承的曆代上師們而准備被塗泥封門而十二年閉關時,密勒日巴尊者就對岡波巴大師說進行廣大弘法比封門十二年閉關要遠遠重要。

  因此岡波巴大師遵循上師的教誨,放棄了封門十二年閉關的想法,並且將噶當派的教誨與大手印的傳承融合在一起,弘揚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完整無缺正確圓滿的法教于人間,因此從岡波巴大師開始進行廣大弘法的事業就逐漸地普遍了。然後所謂的噶舉四大八小的傳承也慢慢傳下來了。到第一世DB法王及第叁世噶mb,尤其是第七世、第八世DB法王的時候進行了大量的關于五部大論的廣解注疏等等,慢慢講經說法的事業就越來越興盛了。岡波巴大師特別強調聞思修同時修持是正確無誤的佛道,因此咱們噶舉派的特點就是聞思的當下專心實修。

  近代社會裏工作忙碌,追求物質的享受,尋找人生的快樂,爲了生存而四處奔波,所以大多數人都根本沒有對禅定興趣,更沒有修持禅定的機會。少數人有這種傾向解脫的渴望,但是還沒有因緣具足,因此毫無意義的情況下往往失去難得易失的人身。這時候日常生活中非常需要禅定的陪伴及協助,才會人生活得輕松且舒暢。

  雖然我們現在自己沒有時間打坐或者不會修持禅定,但如果我們對這個傳承真誠地進行祈禱的話,一定會得到不可思意議的加持,這和其他的傳承是不一樣的。因爲咱們噶舉派的傳承是虔敬心的語旨,以虔敬心爲前提,以虔敬心爲根本,以虔敬心爲基礎,以虔敬心爲首要。能不能獲得噶舉曆代傳承上師們的加持取決于有沒有具備虔敬心,大手印的成就也是在虔敬心的前提下才會獲得證悟。

  對于一個噶舉的佛弟子來說,如果心中具備一種虔敬之心的話,並不需要花了很多時間積累佛教理論的知識,也不需要邏輯推理的聰慧才能,更不需要化理科技和風水知識,只懷著一顆虔敬心來誠懇祈禱祖師們而專心修心就足夠了。

  《寶性論》中說:

  “自然本覺的大智慧,由虔敬心既可證悟”。

  即使是通達浩瀚的佛經,且守持清淨的戒律,再加上佛行事業廣大,但若沒有具備虔敬之心的話,曆代上師們的傳承加持是無法得到的,而且顯密經續裏所提到的佛菩薩們的無上成就也是沒有希望的,就是說自相續中沒有具備虔敬之心的話獲得證悟大手印是決定不可能的事。

  佛經中說:

  猶如被火燒的種子無法發芽,更無法長出綠色的幼苗一般”,

  “沒有信心者的心中,無法産生善業的功德。

  尊者密勒日巴也曾經說過,他的後代人當中對他具有信心的任何一個佛弟子,如果很誠懇、很虔敬地祈禱他的話,他一定會加持,並能成爲他的眷屬,在修持禅定大手印的過程中,遇到任何一個障礙,任何一個挫折,他都會慈悲加持予以去除,地道之功德逐漸圓滿而清淨的空行刹土裏師徒相遇,且圓滿成佛。

  雖然每個人都追求快樂,不願意感受痛苦,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獲得快樂的因,也不知道什麼是感受痛苦的因。雖然我們尋求快樂,任何一個衆生不願意受痛苦,但卻做的都是産生痛苦的因,往往快樂與痛苦之間的因果上迷惑,且取舍顛倒而永無止息地六道輪回中流轉。理所當然,輪迴的形相就是這樣。這也是修持禅定之前應該注意到的。

  寂天菩薩如此說:

  “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然而,我們非常有福報,人身難得,我們已獲得了暇滿人身,又遇到具德成就的善知識,佛法難聞,我們能夠聽聞佛法,並且具有修持學習佛法的良好機會,能夠在這樣一個好的環境裏一起集會而探討佛法,很難得,也殊勝,這的確是千載難逢的事。而且你們現在在身強力壯的時候,不像現在某些年輕人那樣貪圖享樂,目光短淺,你們很虔誠的學習佛法,這真的是一個特別好的想法,真令人感到羨慕的一件事情。

  雖然就我個人而言,既沒有具備諸佛菩薩身口意的絲毫功德,也沒有實修實證的高大境界,更沒有天眼神通的能力等等,因此我不能保證向我求法以後讓你們能快速地圓滿成佛。但是我對叁寶無限的信心,對衆生足夠的忠誠,再加上獲得了噶舉曆代上師們的不可思議的加持,且傳承清淨,因此我相信你們會獲得曆代上師們的傳承加持,而且最起碼你們心中也能種下一些成佛的一點一滴善業的習氣,這可以保證的。能不能真正成佛就要看你自己的功夫。

  佛祖曾經說:

  “我跟你指導了解脫的道路,能不能解脫取決于你自己”。

  佛經中又說:

  “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主,自己也是自己的仇人,

  辨別善業與惡業時,自己是自己的證人”。

  雖然我不知道你們今後會不會去做功課,能不能專心修行,但有這樣一種傾向解脫的想法是真很難得的事。我們看看全世界有多少個衆生,獲得人身的人多少?獲得人身的人很多,其中信仰宗教的人多少?信仰宗教的人不少,但信仰佛教的人多少?信仰佛教的人很多,但專心實修的人不多,相對而言專心實修的人不少,但證得佛果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因此我感到你們非常幸運,也覺得很大的福報。

  我們的痛苦與快樂,高興與悲傷,煩惱與智慧,富貴與貧窮,挫折與幸運,疾病與健康,這些都不是來自于外在,也不是上帝賜予的,更不是魔鬼非人等等造成的,而是一切萬法顯現都來自于自己的內心。譬如:像晚上沈睡時夢中所顯現的境界一般,無論外在的顯現與內在的感受一切都由心中産生,由心而顯現。

  從古至今很多愚癡的人固執地認爲外在的物質能給大家帶來身心的快樂,也認爲外在的物質能解決一切的問題。因此大部分的人爲了物質的追求而付出了生命的一切代價,不但沒有實現任何夢想,反而在追尋物質的過程中遠離了親朋好友,失去了道德素質,虛度了青年才華,最後的結果就損失了人身的一切。無形中造下種種不同的罪惡。

  雖然從古至今所有的凡夫俗人都爲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金銀財寶、名聞利養,但是還是沒有一個人滿足于榮華富貴而死亡。因爲人的心是沒有限製的,欲望也是沒有限製的,因此對于物質欲望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二十一世紀的競爭社會裏我經常發現大多數的有錢人都往往是悶悶不樂、愁容滿面的,大富大貴的…

《禅定之前行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