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法修心竅訣 修心七要▪P2

  ..續本文上一頁藏地後,果然佛行事業非常廣大。尤其是創辦了噶當派,撰著了《菩提道燈論》,並弘揚了叁士道次第法和菩提心的殊勝教法。叁士道法分別爲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如《菩提道燈論》中所說:“由下中及上,應知有叁士,當書彼等相,各各之差別。”

  下士道是指所有修行人當中發心最差的修行方法,他不僅僅是爲了個人而修行,且所追求的目標既短暫又不可靠。雖然他具有遠離叁惡趣的能力,但他所獲得的結果只是人天的福報而已,下士道的行者既缺乏出離心,也缺乏悲心,更不具備智慧。如雲:“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樂,但求自利益,知爲下士夫”。

  中士道是指發心中等的修行人的修行方法,雖然他也一樣的爲個人而修行,但他所趨向的目標是獲得解脫、超越輪回苦海。他不僅僅遠離了叁惡趣,也斷除了對人天福報的貪執。他具備了出離心,也具備智慧,但缺乏了大悲心,因此稱之爲中士道。如雲:“背棄叁有樂,遮止諸惡業,但求自寂滅,彼名爲中士。”

  上士道是指行者發心最圓滿、最究竟、最殊勝的修行方法,他修行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作所爲,所有的行、住、坐、臥都是爲了如母有情,而且所追求的目標即是圓滿佛果。上士道的超勝之處就是,“具有大智故超越輪回,具有大悲故普渡衆生。”勇士菩薩的精神,在從因地的時候就具備強烈的悲心、願力、勇氣。菩薩通過自身的痛苦來感受體會衆生的痛苦,因而非常樂意將受苦的衆生從苦難中解救出來,並安置于圓滿佛果上。如雲:“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盡者,彼是上士夫。”

  總的來說,叁士道中的下士道爲人天乘,以修叁皈依爲主;中士道爲小乘,以修戒、定、慧叁學爲主;上士道爲大乘,以修菩薩行之六度爲主。上士道由顯入密,其中密教經法分爲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因此可以說叁士道總攝了全部佛法。

  《修心七要》涵蓋了上士道菩提心修持的最主要內容,我們學習《修心七要》的目的也是爲了能夠達到上士道的至高境界。因而我們在正式學習之前應當先了解叁士道的學處,以及這叁種修持方法之間的差別,更能夠了解到上士道的超勝之處。關于叁士道的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菩提道燈論》,據說《菩提道燈論》是阿底峽尊者入藏之後所撰著的唯一論典。

  無與倫比的岡波巴大師的《解脫莊嚴寶論》就是依據噶舉派的大手印傳承及噶當派的殊勝教法兩者合爲一體的一部論典,我們在《解脫莊嚴寶論》當中經常可以看到引用自《菩提道燈論》的關于叁士道等等的開示。作爲一個噶舉傳承佛弟子來說,《解脫莊嚴寶論》是務必要學修的一部論典。

  阿底峽尊者到藏地之後出現了很多了不起的弟子,其中最卓越的有叁位:一位是仲敦巴,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一位是俄·雷必喜饒;一位是枯敦·尊追雍中。仲敦巴大師身邊出現了諸多的弟子,其中最重要叁位大弟子,他們是博多瓦、普瓊瓦、金厄瓦。博多瓦的重要弟子有兩位,一位是朗日塘巴,一位是洽卡瓦。《修心七要》的作者是恰卡瓦尊者,在洽卡瓦尊者之前,菩提心的法門都是在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

  而到了洽卡瓦尊者的時候,他將噶當派傳承的菩提心的殊勝教法以及他個人多年修持菩提心的豐富經驗彙集起來,將修行菩提心的所有重要內容都集中涵蓋在七個要義之中,並撰著了一本書,就是《修心七要》。《修心七要》的七個要義是:一、宣說前行法;二、正行修持菩提心;叁、惡緣轉爲菩提道用;四、歸結終生之行持;五、修心圓滿之標准;六、修心之誓言;七、修心之學處。

  自從《修心七要》的竅訣出現之後,爲修持菩提心的行者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並爲行者們提供了修持菩提心的一條捷徑大道。我們再也不需要耽著于翻開大量的經典來尋找修持菩提心的方法,也不需要閱讀很多的論典來學習修心的法門,《修心七要》已經爲我們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最殊勝的修持方法。正如佛陀在經中說:“菩薩不用學多法,只學一法即可。何爲一法?此乃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如果我們學修好了《修心七要》,等于我們已掌握了所有經典之中的一切修持菩提心的竅訣與教授。

  因上所述,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都極其重視此部《修心七要》。尤其是將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關于噶當六論的講法傳出的格魯派,以及將尊者關于四谛竅訣的教法傳出的噶舉派。同時尊者竅訣十六明點的教法也在這兩個教派之中融入,因此噶當派與噶舉派之間的傳承具有密切關系。噶舉派無與倫比的五大寶藏作者第一世蔣貢康珠仁波切曾撰著了關于修心七要的論典,名爲《大乘修心七要初學易入菩提之道》,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竅訣。

  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菩提心教法是所有菩提心法門的殊勝教法,洽卡瓦尊者所撰著的《修心七要》是所有殊勝教法中的精髓,而蔣貢康珠仁波切的《大乘修心七要初學易入菩提之道》是精髓中之精髓。我們十分僥幸能夠遇到像摩尼寶一般的菩提心教法,如果我們沒有好好把握,也沒有能夠精進修持生起菩提心的殊勝竅訣《修心七要》的話,即便是我們擁有了天下所有的錢財,獲得了如玉皇大帝一般的權威,名望遍滿了叁千大千世界,取得了世間上令人敬佩的成就也一點沒有用,毫無意義。這些根本無法解決末法時代裏所出現的種種逆緣,也沒有辦法面對所面臨的生、老、病、死之苦,更無法生起內心中真正的菩提心。

  如果我們這輩子沒有好好修持菩提心,將來什麼時候能再遇到如此殊勝的菩提心教法,就非常不好說了。也許是幾百個大劫以後,也許是幾千個、幾萬個,甚至幾億個大劫以後能不能遇到菩提心的教法都不確定。現在遇到這樣千載難逢的修持菩提心的機會,大家應當珍惜才對。

  我們應當了解學修《修心七要》的主要目的是調伏我們的凡夫心,解決一切衆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並能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真正的菩薩。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圓滿佛果,必須依靠菩薩的身份才能達成。因爲成佛的直接原因就是菩薩,成佛即是菩提心圓滿修持的至高無上成就。所以行菩薩道是十方諸佛的必經之路,成不了菩薩怎麼可能成佛?沒有生起菩提心怎麼能成爲菩薩?

  首先我們簡單的認識一下什麼叫做菩薩

  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薩埵的意思是覺醒的勇士,菩提爲覺醒,薩埵爲勇士。菩提是對上佛果的追求,代表大智慧;薩埵是對下利衆的“願力或者勇氣”,代表大悲心。就是說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勇士,即是真正的菩薩。菩薩渡化衆生的“勇氣”包括叁個方面:一、不畏時間久遠;二、不懼衆生數量無盡;叁、不畏難行、苦行。

  《大智度論》中也說:“此種人心能爲大事,指心能度大衆,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難修,能舍難舍,能忍難忍;經叁大阿僧祇劫而行願不退;唯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所求目標。”

  菩薩的主要標准是有沒有菩提心,誰的自相續當中能夠展現菩提心誰就是菩薩。對于“菩薩”定義的界限有點不同,按寂天菩薩的觀點是任何一個人的相續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就可以在名稱上被稱爲菩薩,意義上人天衆生都應向他恭敬頂禮。如《入行論》中所說的:“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而按月稱菩薩的觀點是任何一個人的相續中生起勝義菩提心才成爲真正的菩薩,如《入中論》中說:“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生于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叁種結。” 由于初地菩薩獲得了勝義菩提心的緣故,他既具備入定的甚深智慧,又具備出定的廣大悲心。初地菩薩的相續中具有勝義菩提心,可自在度化衆生,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所以按登地菩薩來說,成爲如來真實之子需要具備叁種特質:一、能續佛慧命;二、廣利有情;叁、荷擔如來家業。《大智度論》中也說:“得智慧分,名爲菩薩。”

  根據彌勒菩薩的《究竟一乘寶性論》的說法,成爲一位菩薩需要具備四種條件,才算是名副其實的菩薩。四種條件分別爲:一、信解大乘;二、般若智慧;叁、殊勝禅定;四、大悲心。也可以比喻爲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在誕生人間時需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父王的種子;二、是王妃母親;叁、是健康胎處;四、是乳母。如《寶性論》中說:“信解勝乘爲種子,般若爲母生佛法,禅樂胎處悲乳母,具足彼等誕佛子。”

  根據龍猛菩薩的觀點,成爲一位菩薩應當具備叁種特點:一、是菩提心堅固就像山王一般;二、是大悲心遍滿十方;叁、是不依二邊的智慧。具有這叁種特征的菩提心,是證悟大菩提的唯一方法。龍猛菩薩說:“自與此世間,欲得大菩提。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月稱菩薩的觀點跟龍猛菩薩是一樣的,成爲菩薩的正因即是這叁種特質:一、是大悲心;二、是無二智慧;叁、是菩提心。在《入中論》中所說的:“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所以我們真心想成爲一位菩薩、想要獲得佛果的話,應當努力想方設法將上述能成爲菩薩的種種必要條件銘記于心,並通過修持《修心七要》的方法令其在自己的相續中生起。否則的話,我們很可能會成爲如無垢光尊者所說的:“ 雖勤利衆若爲私欲縛,終成騙子危險當謹慎”的下場。這句教言的意思是說:“雖然于表面上精勤地利益衆生、攝受眷屬,但卻不以真正的菩提心攝持,僅爲一己私利,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便萬事大吉,這樣爲私欲所縛之人,終將成爲佛教與衆生的大騙子,其行爲極其危險可怖,故當謹慎!”

  即便我們日日夜夜不懈怠地進行聞思、修禅、布施、持戒、放生、誦經、念佛等諸多善行,甚至于舍棄一切而在山洞裏長期閉關等,但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這些令人敬佩的佛行事業以及修行上的所有努力與付出,都仍成爲生死之因。《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因而,菩提心的修持對藏傳佛教來…

《大乘佛法修心竅訣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