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佛法修心窍诀 修心七要▪P2

  ..续本文上一页藏地后,果然佛行事业非常广大。尤其是创办了噶当派,撰著了《菩提道灯论》,并弘扬了三士道次第法和菩提心的殊胜教法。三士道法分别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如《菩提道灯论》中所说:“由下中及上,应知有三士,当书彼等相,各各之差别。”

  下士道是指所有修行人当中发心最差的修行方法,他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而修行,且所追求的目标既短暂又不可靠。虽然他具有远离三恶趣的能力,但他所获得的结果只是人天的福报而已,下士道的行者既缺乏出离心,也缺乏悲心,更不具备智慧。如云:“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乐,但求自利益,知为下士夫”。

  中士道是指发心中等的修行人的修行方法,虽然他也一样的为个人而修行,但他所趋向的目标是获得解脱、超越轮回苦海。他不仅仅远离了三恶趣,也断除了对人天福报的贪执。他具备了出离心,也具备智慧,但缺乏了大悲心,因此称之为中士道。如云:“背弃三有乐,遮止诸恶业,但求自寂灭,彼名为中士。”

  上士道是指行者发心最圆满、最究竟、最殊胜的修行方法,他修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所有的行、住、坐、卧都是为了如母有情,而且所追求的目标即是圆满佛果。上士道的超胜之处就是,“具有大智故超越轮回,具有大悲故普渡众生。”勇士菩萨的精神,在从因地的时候就具备强烈的悲心、愿力、勇气。菩萨通过自身的痛苦来感受体会众生的痛苦,因而非常乐意将受苦的众生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并安置于圆满佛果上。如云:“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士夫。”

  总的来说,三士道中的下士道为人天乘,以修三皈依为主;中士道为小乘,以修戒、定、慧三学为主;上士道为大乘,以修菩萨行之六度为主。上士道由显入密,其中密教经法分为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因此可以说三士道总摄了全部佛法。

  《修心七要》涵盖了上士道菩提心修持的最主要内容,我们学习《修心七要》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达到上士道的至高境界。因而我们在正式学习之前应当先了解三士道的学处,以及这三种修持方法之间的差别,更能够了解到上士道的超胜之处。关于三士道的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看《菩提道灯论》,据说《菩提道灯论》是阿底峡尊者入藏之后所撰著的唯一论典。

  无与伦比的冈波巴大师的《解脱庄严宝论》就是依据噶举派的大手印传承及噶当派的殊胜教法两者合为一体的一部论典,我们在《解脱庄严宝论》当中经常可以看到引用自《菩提道灯论》的关于三士道等等的开示。作为一个噶举传承佛弟子来说,《解脱庄严宝论》是务必要学修的一部论典。

  阿底峡尊者到藏地之后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弟子,其中最卓越的有三位:一位是仲敦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一位是俄·雷必喜饶;一位是枯敦·尊追雍中。仲敦巴大师身边出现了诸多的弟子,其中最重要三位大弟子,他们是博多瓦、普琼瓦、金厄瓦。博多瓦的重要弟子有两位,一位是朗日塘巴,一位是洽卡瓦。《修心七要》的作者是恰卡瓦尊者,在洽卡瓦尊者之前,菩提心的法门都是在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而到了洽卡瓦尊者的时候,他将噶当派传承的菩提心的殊胜教法以及他个人多年修持菩提心的丰富经验汇集起来,将修行菩提心的所有重要内容都集中涵盖在七个要义之中,并撰著了一本书,就是《修心七要》。《修心七要》的七个要义是:一、宣说前行法;二、正行修持菩提心;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四、归结终生之行持;五、修心圆满之标准;六、修心之誓言;七、修心之学处。

  自从《修心七要》的窍诀出现之后,为修持菩提心的行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并为行者们提供了修持菩提心的一条捷径大道。我们再也不需要耽著于翻开大量的经典来寻找修持菩提心的方法,也不需要阅读很多的论典来学习修心的法门,《修心七要》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最殊胜的修持方法。正如佛陀在经中说:“菩萨不用学多法,只学一法即可。何为一法?此乃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如果我们学修好了《修心七要》,等于我们已掌握了所有经典之中的一切修持菩提心的窍诀与教授。

  因上所述,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都极其重视此部《修心七要》。尤其是将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关于噶当六论的讲法传出的格鲁派,以及将尊者关于四谛窍诀的教法传出的噶举派。同时尊者窍诀十六明点的教法也在这两个教派之中融入,因此噶当派与噶举派之间的传承具有密切关系。噶举派无与伦比的五大宝藏作者第一世蒋贡康珠仁波切曾撰著了关于修心七要的论典,名为《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窍诀。

  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菩提心教法是所有菩提心法门的殊胜教法,洽卡瓦尊者所撰著的《修心七要》是所有殊胜教法中的精髓,而蒋贡康珠仁波切的《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是精髓中之精髓。我们十分侥幸能够遇到像摩尼宝一般的菩提心教法,如果我们没有好好把握,也没有能够精进修持生起菩提心的殊胜窍诀《修心七要》的话,即便是我们拥有了天下所有的钱财,获得了如玉皇大帝一般的权威,名望遍满了三千大千世界,取得了世间上令人敬佩的成就也一点没有用,毫无意义。这些根本无法解决末法时代里所出现的种种逆缘,也没有办法面对所面临的生、老、病、死之苦,更无法生起内心中真正的菩提心。

  如果我们这辈子没有好好修持菩提心,将来什么时候能再遇到如此殊胜的菩提心教法,就非常不好说了。也许是几百个大劫以后,也许是几千个、几万个,甚至几亿个大劫以后能不能遇到菩提心的教法都不确定。现在遇到这样千载难逢的修持菩提心的机会,大家应当珍惜才对。

  我们应当了解学修《修心七要》的主要目的是调伏我们的凡夫心,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并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菩萨。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圆满佛果,必须依靠菩萨的身份才能达成。因为成佛的直接原因就是菩萨,成佛即是菩提心圆满修持的至高无上成就。所以行菩萨道是十方诸佛的必经之路,成不了菩萨怎么可能成佛?没有生起菩提心怎么能成为菩萨?

  首先我们简单的认识一下什么叫做菩萨

  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的意思是觉醒的勇士,菩提为觉醒,萨埵为勇士。菩提是对上佛果的追求,代表大智慧;萨埵是对下利众的“愿力或者勇气”,代表大悲心。就是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勇士,即是真正的菩萨。菩萨渡化众生的“勇气”包括三个方面:一、不畏时间久远;二、不惧众生数量无尽;三、不畏难行、苦行。

  《大智度论》中也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指心能度大众,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经三大阿僧祇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

  菩萨的主要标准是有没有菩提心,谁的自相续当中能够展现菩提心谁就是菩萨。对于“菩萨”定义的界限有点不同,按寂天菩萨的观点是任何一个人的相续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就可以在名称上被称为菩萨,意义上人天众生都应向他恭敬顶礼。如《入行论》中所说的:“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而按月称菩萨的观点是任何一个人的相续中生起胜义菩提心才成为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中说:“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 由于初地菩萨获得了胜义菩提心的缘故,他既具备入定的甚深智慧,又具备出定的广大悲心。初地菩萨的相续中具有胜义菩提心,可自在度化众生,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所以按登地菩萨来说,成为如来真实之子需要具备三种特质:一、能续佛慧命;二、广利有情;三、荷担如来家业。《大智度论》中也说:“得智慧分,名为菩萨。”

  根据弥勒菩萨的《究竟一乘宝性论》的说法,成为一位菩萨需要具备四种条件,才算是名副其实的菩萨。四种条件分别为:一、信解大乘;二、般若智慧;三、殊胜禅定;四、大悲心。也可以比喻为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在诞生人间时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父王的种子;二、是王妃母亲;三、是健康胎处;四、是乳母。如《宝性论》中说:“信解胜乘为种子,般若为母生佛法,禅乐胎处悲乳母,具足彼等诞佛子。”

  根据龙猛菩萨的观点,成为一位菩萨应当具备三种特点:一、是菩提心坚固就像山王一般;二、是大悲心遍满十方;三、是不依二边的智慧。具有这三种特征的菩提心,是证悟大菩提的唯一方法。龙猛菩萨说:“自与此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月称菩萨的观点跟龙猛菩萨是一样的,成为菩萨的正因即是这三种特质:一、是大悲心;二、是无二智慧;三、是菩提心。在《入中论》中所说的:“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所以我们真心想成为一位菩萨、想要获得佛果的话,应当努力想方设法将上述能成为菩萨的种种必要条件铭记于心,并通过修持《修心七要》的方法令其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会成为如无垢光尊者所说的:“ 虽勤利众若为私欲缚,终成骗子危险当谨慎”的下场。这句教言的意思是说:“虽然于表面上精勤地利益众生、摄受眷属,但却不以真正的菩提心摄持,仅为一己私利,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便万事大吉,这样为私欲所缚之人,终将成为佛教与众生的大骗子,其行为极其危险可怖,故当谨慎!”

  即便我们日日夜夜不懈怠地进行闻思、修禅、布施、持戒、放生、诵经、念佛等诸多善行,甚至于舍弃一切而在山洞里长期闭关等,但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这些令人敬佩的佛行事业以及修行上的所有努力与付出,都仍成为生死之因。《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因而,菩提心的修持对藏传佛教来…

《大乘佛法修心窍诀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