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无论是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都一样的极为重视,并且各教各派都广泛弘扬并付诸于实修。汉传佛教也一样的非常了不起,也出现过一代一代的数不胜数的高僧大德。然而,有点遗憾的是,汉传佛教里目前为止很少看到关于修持菩提心的相关系统教法,譬如说菩提心的次第怎么修、有什么样的窍诀方法、菩提心有什么功德等等。虽然从古至今无论是法师们还是居士们,大家都很重视《金刚经》、《阿弥陀经》、《地藏经》、《坛经》、《心经》等大乘经典,但很少看到关于菩提心的讲经、弘扬、提倡等。本来我们汉地已奠定了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这是令人羡慕的一件事。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大乘的精华---菩提心的殊胜教法能够弘扬起来的话,人人都成为菩萨也是很容易的。而目前我们对于菩提心教法的确有些忽略了,这实在是件很可惜的事情。
我觉得济群法师说的很有道理,法师在《认识菩提心》的开示中说:“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但在中国的弘扬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实践大乘精神。汉传佛教虽有八个宗派,但最后基本归于禅宗和净土。而禅宗和净宗的修行人,很多充满浓厚的出世色彩。修禅的无非是了脱生死,念佛的一心往生西方,也还是了脱生死。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他们基本都是以个人解脱为主要目的。如果仅仅为了个人解脱而修行,显然不是大乘的发心。
为什么充满积极利世思想的大乘佛教,来到中国之后演变为具有浓厚出世色彩的佛教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菩提心,因而在修行上不知不觉偏向以追求出世解脱为主。”
确实如同法师所言,没有菩提心的发心,谈不上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这点佛陀的教证、理证都可以证明。我的意思绝不是汉藏佛教之间的比较,而是纯粹是强调修持菩提心的重要性而已。因为我们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大乘的修行人、说我们是大乘行者,但如果我们没有获到菩提心的系统修法传承、也不知道修持菩提心的次第、窍诀、学处、功德等等,那我们怎么能无缘无故的在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呢?如果菩提心没有在自相续中真实生起的话,大乘弟子的名号便是徒有虚名。
正因为人人都希望能成为一个修持菩提心的名副其实的菩萨,所以我们应当共同努力提倡菩提心的殊胜教法,且想方设法地大量弘扬,能令菩提心在每个众生的相续中生起。生起菩提心的法门当中最成效的方法就是《修心七要》,因此我们要修学此法。
为什么我们要修心,佛陀在经典当中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的心向善的话,所说的言语、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能成为善;如果我们的心向恶的话,所说的言语、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能成为恶。我们的所言所行成为善或是恶,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同样,我们获得快乐还是遭遇痛苦,也完全是取决于自心的善与恶来决定。总而言之,佛陀所传的法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调伏众生的自心、自净其意而宣说,自净其意后方能圆满自利利他,自他二利圆满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应当重视修心。
谈到“修心”,我们应该了解什么叫做“修心”?如何修?所修的“心”又是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事。首先我们简单的认识一下“心”,然后进一步了解如何修心。所谓的“心”可以有两种层面的认识:一、是绝对的心;二、是相对的心。
一、绝对的心
对于绝对的心而言,心的本性是清净、光明、圆满的,叫做自性清净。从自性清净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可修,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众生的心之自性本来清净,超越了善与恶、净与垢、增与减、生与灭。正如帝洛巴大师在《恒河大手印》中所说的:“譬如空离一切色,黑白等色不能染。妙明心亦离诸色,善恶白黑不能染。” 因而,从自性清净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心之本性始终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龙猛菩萨在《法界赞》中说:“本来法界是无生,法界本来亦无灭,恒时远离诸烦恼 ,初中后际都离垢。·”
关于心的本质自性光明的部分,在龙猛菩萨的《法界赞》和弥勒菩萨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当中描述得既精彩,又透彻。譬如《宝性论》中所说:“心的自性是光明,犹如虚空不会变动,也不会被烦恼、分别念、客尘染污。”关于心的本质清净的部分,我们非常熟悉的《心经》当中也可以看到“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阐述。六祖大师在《坛经》中也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些基本上都是同一个道理,都在强调一切万法的本性,究竟意义上是空性、无自性、离一切戏论。从胜义究竟的角度而言,既不存在修心者,也不存在所修的心,更不存在能修的法,都是三轮体空的状态。
然而,他们强调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恒河大手印》是按照金刚乘无上密法大手印的境界来阐述心的本性。而《法界赞》,《宝性论》以及《心经》是按大乘显教的境界来阐述心的本性。虽然它们按大乘显教而阐述本性是一样,但《法界赞》和《究竟一乘宝性论》当中所阐述的心的本性,是佛陀第三转*轮的究竟了义之说。
而《心经》等般若及中观当中所抉择的心之本性——空性,是第二转*轮的空性含义。《宝性论》和《法界赞》中所阐述的心的本性,不仅仅是否定的角度去抉择空性,更是从肯定的角度去阐述心的自心光明。虽然强调的侧面不一样,但究竟意义上是同一个体性。都是佛菩萨以大悲心针对不同的众生而提供不同的法门,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心的本性。使众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本性,从而趋入菩提大道。
虽然心的本性既是空性,又是光明,但我们毕竟是凡夫,在无明的沉睡中还没有苏醒。仍然在迷惑、颠倒、错乱,所以根本无法体会心的自性是空性,也意识不到心的本性是光明。即便如此,能够在理论上认识、道理上知道这些也具有相当大的功德,而且还能起到引发怀疑之心、或者是生起信解心的作用。即便只是引发怀疑之心,其功德都不可思议,正如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所说:“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更不用说生起信解心的功德。一般而言从理论走向实践,由实践趋入解脱是所有修持佛法的一种程序。
如果有人问,既然众生的心之本质如此清净、光明、圆满,那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轮回中不停地流转,并承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呢?答案就是众生对自心明体的迷惑,导致这种迷惑的原因有四种,分别为:一是自心明体太近之因;二是自心明体易悟之因;三是自心明体贤善无比之因;四是自心明体极微妙之因。
一、自心明体太近的原因。是指心的自性光明离我们太近了。而我们由于无明、愚痴的关系,一直在往外追求快乐与幸福,不相信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在内心的缘故,所以无法认识自性光明。就好像眼睛虽然看得到森罗万象、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不仅仅看到这些,据说通过持咒加持的物品擦在眼睛上之后,眼睛还能看到地下几十、几百个由旬地方的珠宝。但眼睛却始终无法看到离自己最近的眼球一般,我们离自己最近的自心光明也无法认识,从中迷惑,不能显露自心光明。这就是众生对自性光明迷惑的第一个原因。
二、自心明体易悟的原因。是指如果自己的根器、福报或信心具足的话,不需要经过长期学习很多的经论来寻找自心光明,也不需要经过长期持咒诵经、修持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来证得自心光明,只要通过具德上师的殊胜窍诀即可证悟。就像六祖慧能法师在砍柴的路上,仅仅是听到了《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偈,就令他开悟一般。对于利根者而言,明心见性是极为容易的事。如果觉悟的因缘具足的话,连不识字的牧牛老人都可以获得解脱;但如果觉悟的因缘不具备的话,即使是精通佛经的大班智达也有迷惑的时候。因为轮回和涅槃仅仅是一念之隔,迷惑与觉悟的界限也只是一念之差。但我们凡夫由于被无明覆盖了自心光明,即便是上师们慈悲的如是引导,但很少人能够获得成就。由于太容易的缘故,反而令我们无法相信、无法觉知,因此不能显露自心光明。这就是众生对自性光明迷惑的第二个原因。
三、是自心明体贤善无比的原因。是指无论我们是在行、住、坐、卧,或是思善思恶,也无论我们在天界或地狱任何一处,自心光明一刹那也不曾离开过我们。任何时候心的本性与我们都不离不弃,无始以来都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不论我们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易换了多少次不同的身体,投胎成为何种的众生,不管我们遭受了多少的痛苦、折磨与煎熬,自心光明始终与我们在一起,一直在伴随着我们流转,这是自心明体的贤善无比之处。虽然它一直陪伴着我们,但我们却没有办法认识,因此自心明体无法显露,这就是众生对自性光明迷惑的第三个原因。
四、是自心明体极微妙的原因。是指自心明体并不是实修者有,断善根者没有;也不是先无令有,也不是先有令无;在行善的时候并不是变好,在造恶的时候也并不是变坏;我们在快乐幸福的时候心的本性没有增上,在悲伤痛苦的时候心的本性也没有减弱;在获得佛果的时候并没有完善,在下地狱的时候也并没有残缺。无论如何,心的本性始终都是一致的,圣凡一如,本来平等。但我们由于无明的关系,自己不觉知,因此自心明体无法显露,这就是众生对自性光明迷惑的第四个原因。
(2)相对的心
虽然我们具备觉悟的潜能,但由于众生对心之本性,存在着四种迷惑的原因,导致尚未实证令其显露,无法获得解脱。凡夫众生仍然存在于无明、错乱、颠倒、妄想、迷惑、苦痛等状态当中,漂泊于轮回的苦海,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正如第三世DB法王噶mb自生金刚在《了义大手印》中所说:“众生自性虽常为佛性, 由不了知无际飘轮回, 于诸苦痛无边有情众, 愿常生起难忍大悲心。”
众生迷惑的原因,是本具的佛性被各种客尘业障所覆盖,在生死轮回的迷梦中无法觉醒…
《大乘佛法修心窍诀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