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来。关于佛性被覆盖的比喻,佛陀在诸多经典中均有描述。其中比较普遍的有十部了义经典是专门阐述佛性的,尤其佛陀在《明如来藏经》中阐述了覆盖佛性之九种比喻。弥勒菩萨根据此经中所描述的九个比喻,在《宝性论》中加以说明。佛性被覆盖的九个比喻,分别是萎莲中佛、蜂腹中蜜、粪秽中金、地藏中宝、种子中芽、破衣中像、贫女中胎、泥模中像。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提到,导致我们的佛性被覆盖、无法显现的原因,是有四种障碍:一、对法愤怒;二、具备我执见;三、对于轮回痛苦生恐惧;四、根本不管众生之利益。其中第一种障碍是针对于贪着世间的凡夫众生;第二种是针对于持有邪见的邪魔外道;第三种是针对于追求解脱的小乘声闻行者;第四种是针对于追求解脱的小乘缘觉行者。这四种障碍,都会导致延缓和阻挠佛性的苏醒。
龙猛菩萨在《法界赞》中说觉悟佛性有五种障碍,分别为,一、贪欲;二、懒惰;三、邪见;四、掉举;五、怀疑。就好像太阳和月亮被乌云等五种障碍所遮蔽一般。障碍的五种比喻是:云、雾、烟、罗睺面(日食、月食出现时遮蔽日月的障碍)、尘。正如《法界赞》中所说:“日月虽然无瑕垢,五重迷幕能障彼,如云如雾复如烟 ,如罗睺面亦如尘。是故心性净光明,亦具五障而为障,贪欲怠惰与邪见,以及种种掉与疑。”
太阳本身光明圆满,其光芒灿烂四射。但当太阳被乌云遮蔽的时候,我们既见不到太阳,也接触不了它的光芒。同样,当众生的心之本性被客尘烦恼所蒙蔽的时候,心的自性再清净、再光明、再圆满,由于被客尘染污的原因,我们就无法觉醒到自心清净,也体会不了自心光明。就好像是失去双目的盲人,无法见到光辉灿烂的太阳一般,无明已久的我们,与心之本性或称俱生智慧已形成了遥远的距离。正如萨惹哈大成就者在《朵哈大手印》中所说的:“无云日光遍照处,然无目者常觉暗,俱生智遍一切法,愚凡终距真性远。”意思是说,我们始终存在于无明的黑暗状态之中,一直执迷不悟。
无明是五毒烦恼之根本,流转轮回之根源,一切痛苦之源头。无明产生我执,我执导致能所二取,有了能所二取便产生贪嗔烦恼,有了烦恼于是造下各种恶业,由于造恶业而流转轮回并感受痛苦。如第三世DB法王在《了义大手印》中所说:“从本未有自现迷为境, 由无明故执自明为我,由二执故流转于诸有, 愿断无明迷乱之根源.”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系列过患,都是从无明开始,因无明引发。
我们修心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从无明中获得彻底觉醒,通过实证令心的本性显露,且圆满成办自利利他,乃至证得无上佛果。对于我们佛弟子而言,仅仅是了解众生具备自性清净是没有多大益处的。我们要通过精进的修持,通过实证令心的本性显露,彻底远离染污本性的一切客尘。我们追求获得佛果时必须要达到具足二净,具足二净是指既要圆满觉醒自性清净,又有达到客尘彻底净除,方可获得断证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
什么叫做客尘?客尘就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一切障碍。客尘的种类多得数不胜数,但可以归纳于烦恼障与所知障二种当中。二障的意义比较复杂,在不同的经典中有不同的解释。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认识:
一、从因的角度去认识。按《楞伽经》的说法,以我执产生的执著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三轮法是指对于一切事物的本身、能作、所作三者,均起执着分别之心。以布施为例:对施者、财物、受施者三者所产生的执着与分别。
二、从本体的角度去认识。按弥勒菩萨的观点,六度之违品都是烦恼障的本体。六度的违品,指布施的违品是吝啬,持戒的违品是放纵,忍辱的违品是嗔恚,精进的违品是懈怠,禅定的违品是散乱,智慧的违品是无明。此外的三轮执著都是所知障的本体。如《宝性论》中说:“三轮执著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
三、从作用的角度去认识。按小乘《俱舍论》的说法,对获得暂时解脱,产生障碍的同类烦恼,皆为烦恼障。按大乘《俱舍论》的说法,是对获得一切智之究竟解脱,产生障碍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无论是说客尘还是二障,都是属于相对的心范畴。
对于相对的心而言,有世间哲学、心理学的各种说法,譬如:世间的有些人认为心是头脑;也一些人觉得心是心脏。甚至有些外道主张说心是生理的能量,从人的身体开始形成时产生,在人死亡时同时消失。这些都是对心不正确的认识,也是不究竟的说法。出世间的佛教对心的认识远远超越世间,佛教内部对心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譬如印度四大宗派: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对心都有不同的解释。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智慧上的差别,上上者能超胜下下者。寂天菩萨在《智慧品》中所说:“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关于“相对心”的认识上,世间和出世间有一个共认的观点,就是都承认人和动物皆具备六识,六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及意识。大乘佛教不仅仅承认六识,还主张末那识、阿赖耶识总共有八识。
在关于相对心的分析上,印度四大宗派当中唯识宗对心的分析最为详尽。按唯识宗的观点,心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关于八识的内容稍微略说一下。众所周知,眼识的作用是视觉,眼识依于眼根和缘色尘境所生起的了解分别认识作用。眼识所依的是眼根,所缘的是色境;耳识的作用是听觉,所依是耳根,所缘是声境;鼻识的作用是嗅觉,所依是鼻根,所缘是香境;舌识的作用是味觉,所依是舌根,所缘是味境;身识的作用是触觉,所依是身根,所缘是触境。前五识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外根就是粗显的、大家视觉可见的,如眼睛等;内根是净色根,是人的肉眼无法看见的色法。
虽然前五识之间的对境有天壤之别,但这五识对于众生与宇宙的认识,倒是有很多共通之处。譬如空间上她们的所缘境是现前,而不是他方境界;时间上她们所缘的不是过去境界,也不是未来境界,而是现时的当下,以现量而认识对境。前五识本身不产生任何分别念,处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等心不在焉的状态,也不带任何名言。她们的一切活动仅限于现量范畴,所以她们对对境的认识作用非常短暂,又直接。
什么叫做现量?现量是指不参与任何分别念而认识对境,也不带任何名言而接触外境,她们所测量的对境既是现前,又是现时。一般而言,现量分为两种:真现量和似现量。真现量又有四种:五俱现量、意识现量、自证现量以及瑜伽现量。瑜伽现量是圣者相续中所具备的无漏智慧、是实相般若、是胜义菩提心。
但现在我们所探讨的前五识是属于五俱现量,而不是其余的现量,这些都是前五识的共同之处。譬如:眼识看到一只花朵的时侯,她所看到的花朵既是现前,也是现时。她不会去觉得这朵花美还是不美,所以对花不产生任何分别念。她不认为这朵花叫什么名字等等,所以不带名言。当看到一朵花时所产生的分别念或者带名言的都是意识的反应,而不是前五识的作用。
那我们如何辨别呢?当眼识看到一朵花时,与其相应的意识随着眼识而产生,就是说眼识产生的第二刹那就意识立即产生,由意识去辨别或判断第一刹那眼识所看到的花朵,是美是丑,是白色是红色,是牡丹花还是玫瑰花,一切都是意识去判断。耳识、鼻识、舌识及身识都不例外,需要意识的判断。由于意识的产生既活力,又迅速,所以我们凡夫始终都辨别不了前五识与五俱意识对境接触时,所产生认识上的差异。由于意识的力量极其强大,所以我们前五识活动的过程,都被意识留在阿赖耶识上,形成各种正面与负面的印迹。
我们心中所产生的分别念都来源于意识,譬如: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等等都是意识的作用。意识具有两面:一、正面;二、负面。对于正面来说,譬如:我们闻思佛法、树立正见、生起出离之心、修持修心七要、发菩提心等解脱的一切功德都是意识的作用,就是说涅槃的一系列之功德都依赖于意识的参与而产生。乃至超凡入圣,转八识成五智也因意识的作用而圆满成办。这是意识给我们所带来的益处。
对于负面来说,譬如:贪欲、嗔恨、愚痴、嫉妒、我慢等轮回的一系列的过患都是意识的作用,甚至杀、盗、淫、妄等一切的造业都不离开意识的参与。这是意识给我们所造成的障碍。尤其是我们人类的一切是非或者对错的思想观念,局限在依赖前五识与意识的认识来判断,因此所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迷惑错乱的。原因就是前五识及意识,都建立在无明我执的基础之上,或是迷惑颠倒的范畴之内,所以我们所认知的一切,皆不是万事万物的真相,而是迷惑虚妄。
佛陀曾清楚的说过,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远远不能体悟法性之实相。《三摩地王经》中言:“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菩萨根据《三摩地王经》的经义,在《入中论》中加以说明:“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凡夫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世间的见解就成真实了,十方诸佛菩萨、所有高僧大德圣者宣说的圣道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凡夫的所见、所闻是正确的,那我们何必出离轮回、获得解脱、证得佛果呢?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见解是不正确的,千万不能当作正量。如同月称论师在《四百论讲义》中所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迷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谁的语言和所见所闻可靠呢?
根登曲佩大师也说:“我们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通过眼耳鼻舌身五种知觉来护摄的,如果在五识之上,再另加一个意识的话,我们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将会更加开阔;如果我们额头上的两只…
《大乘佛法修心窍诀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