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法修心竅訣 修心七要▪P4

  ..續本文上一頁過來。關于佛性被覆蓋的比喻,佛陀在諸多經典中均有描述。其中比較普遍的有十部了義經典是專門闡述佛性的,尤其佛陀在《明如來藏經》中闡述了覆蓋佛性之九種比喻。彌勒菩薩根據此經中所描述的九個比喻,在《寶性論》中加以說明。佛性被覆蓋的九個比喻,分別是萎蓮中佛、蜂腹中蜜、糞穢中金、地藏中寶、種子中芽、破衣中像、貧女中胎、泥模中像。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提到,導致我們的佛性被覆蓋、無法顯現的原因,是有四種障礙:一、對法憤怒;二、具備我執見;叁、對于輪回痛苦生恐懼;四、根本不管衆生之利益。其中第一種障礙是針對于貪著世間的凡夫衆生;第二種是針對于持有邪見的邪魔外道;第叁種是針對于追求解脫的小乘聲聞行者;第四種是針對于追求解脫的小乘緣覺行者。這四種障礙,都會導致延緩和阻撓佛性的蘇醒。

  龍猛菩薩在《法界贊》中說覺悟佛性有五種障礙,分別爲,一、貪欲;二、懶惰;叁、邪見;四、掉舉;五、懷疑。就好像太陽和月亮被烏雲等五種障礙所遮蔽一般。障礙的五種比喻是:雲、霧、煙、羅睺面(日食、月食出現時遮蔽日月的障礙)、塵。正如《法界贊》中所說:“日月雖然無瑕垢,五重迷幕能障彼,如雲如霧複如煙 ,如羅睺面亦如塵。是故心性淨光明,亦具五障而爲障,貪欲怠惰與邪見,以及種種掉與疑。”

  太陽本身光明圓滿,其光芒燦爛四射。但當太陽被烏雲遮蔽的時候,我們既見不到太陽,也接觸不了它的光芒。同樣,當衆生的心之本性被客塵煩惱所蒙蔽的時候,心的自性再清淨、再光明、再圓滿,由于被客塵染汙的原因,我們就無法覺醒到自心清淨,也體會不了自心光明。就好像是失去雙目的盲人,無法見到光輝燦爛的太陽一般,無明已久的我們,與心之本性或稱俱生智慧已形成了遙遠的距離。正如薩惹哈大成就者在《朵哈大手印》中所說的:“無雲日光遍照處,然無目者常覺暗,俱生智遍一切法,愚凡終距真性遠。”意思是說,我們始終存在于無明的黑暗狀態之中,一直執迷不悟。

  無明是五毒煩惱之根本,流轉輪回之根源,一切痛苦之源頭。無明産生我執,我執導致能所二取,有了能所二取便産生貪嗔煩惱,有了煩惱于是造下各種惡業,由于造惡業而流轉輪回並感受痛苦。如第叁世DB法王在《了義大手印》中所說:“從本未有自現迷爲境, 由無明故執自明爲我,由二執故流轉于諸有, 願斷無明迷亂之根源.”佛陀告訴我們,輪回的一切系列過患,都是從無明開始,因無明引發。

  我們修心的最終目標,就是爲了從無明中獲得徹底覺醒,通過實證令心的本性顯露,且圓滿成辦自利利他,乃至證得無上佛果。對于我們佛弟子而言,僅僅是了解衆生具備自性清淨是沒有多大益處的。我們要通過精進的修持,通過實證令心的本性顯露,徹底遠離染汙本性的一切客塵。我們追求獲得佛果時必須要達到具足二淨,具足二淨是指既要圓滿覺醒自性清淨,又有達到客塵徹底淨除,方可獲得斷證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

  什麼叫做客塵?客塵就是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一切障礙。客塵的種類多得數不勝數,但可以歸納于煩惱障與所知障二種當中。二障的意義比較複雜,在不同的經典中有不同的解釋。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從叁個角度來認識:

  一、從因的角度去認識。按《楞伽經》的說法,以我執産生的執著爲煩惱障;以叁輪法執産生的分別心及習氣爲所知障。叁輪法是指對于一切事物的本身、能作、所作叁者,均起執著分別之心。以布施爲例:對施者、財物、受施者叁者所産生的執著與分別。

  二、從本體的角度去認識。按彌勒菩薩的觀點,六度之違品都是煩惱障的本體。六度的違品,指布施的違品是吝啬,持戒的違品是放縱,忍辱的違品是嗔恚,精進的違品是懈怠,禅定的違品是散亂,智慧的違品是無明。此外的叁輪執著都是所知障的本體。如《寶性論》中說:“叁輪執著心,許爲所知障;吝等惡分別,許爲煩惱障。”

  叁、從作用的角度去認識。按小乘《俱舍論》的說法,對獲得暫時解脫,産生障礙的同類煩惱,皆爲煩惱障。按大乘《俱舍論》的說法,是對獲得一切智之究竟解脫,産生障礙的同類執著習氣,皆爲所知障。無論是說客塵還是二障,都是屬于相對的心範疇。

  對于相對的心而言,有世間哲學、心理學的各種說法,譬如:世間的有些人認爲心是頭腦;也一些人覺得心是心髒。甚至有些外道主張說心是生理的能量,從人的身體開始形成時産生,在人死亡時同時消失。這些都是對心不正確的認識,也是不究竟的說法。出世間的佛教對心的認識遠遠超越世間,佛教內部對心的觀點也有所不同,譬如印度四大宗派:有部、經部、唯識宗、中觀,對心都有不同的解釋。差異的原因是由于智慧上的差別,上上者能超勝下下者。寂天菩薩在《智慧品》中所說:“瑜伽世間破,平凡世間者,複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關于“相對心”的認識上,世間和出世間有一個共認的觀點,就是都承認人和動物皆具備六識,六識爲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及意識。大乘佛教不僅僅承認六識,還主張末那識、阿賴耶識總共有八識。

  在關于相對心的分析上,印度四大宗派當中唯識宗對心的分析最爲詳盡。按唯識宗的觀點,心分爲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關于八識的內容稍微略說一下。衆所周知,眼識的作用是視覺,眼識依于眼根和緣色塵境所生起的了解分別認識作用。眼識所依的是眼根,所緣的是色境;耳識的作用是聽覺,所依是耳根,所緣是聲境;鼻識的作用是嗅覺,所依是鼻根,所緣是香境;舌識的作用是味覺,所依是舌根,所緣是味境;身識的作用是觸覺,所依是身根,所緣是觸境。前五識又有內根、外根的分別,外根就是粗顯的、大家視覺可見的,如眼睛等;內根是淨色根,是人的肉眼無法看見的色法。

  雖然前五識之間的對境有天壤之別,但這五識對于衆生與宇宙的認識,倒是有很多共通之處。譬如空間上她們的所緣境是現前,而不是他方境界;時間上她們所緣的不是過去境界,也不是未來境界,而是現時的當下,以現量而認識對境。前五識本身不産生任何分別念,處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等心不在焉的狀態,也不帶任何名言。她們的一切活動僅限于現量範疇,所以她們對對境的認識作用非常短暫,又直接。

  什麼叫做現量?現量是指不參與任何分別念而認識對境,也不帶任何名言而接觸外境,她們所測量的對境既是現前,又是現時。一般而言,現量分爲兩種:真現量和似現量。真現量又有四種:五俱現量、意識現量、自證現量以及瑜伽現量。瑜伽現量是聖者相續中所具備的無漏智慧、是實相般若、是勝義菩提心。

  但現在我們所探討的前五識是屬于五俱現量,而不是其余的現量,這些都是前五識的共同之處。譬如:眼識看到一只花朵的時侯,她所看到的花朵既是現前,也是現時。她不會去覺得這朵花美還是不美,所以對花不産生任何分別念。她不認爲這朵花叫什麼名字等等,所以不帶名言。當看到一朵花時所産生的分別念或者帶名言的都是意識的反應,而不是前五識的作用。

  那我們如何辨別呢?當眼識看到一朵花時,與其相應的意識隨著眼識而産生,就是說眼識産生的第二刹那就意識立即産生,由意識去辨別或判斷第一刹那眼識所看到的花朵,是美是醜,是白色是紅色,是牡丹花還是玫瑰花,一切都是意識去判斷。耳識、鼻識、舌識及身識都不例外,需要意識的判斷。由于意識的産生既活力,又迅速,所以我們凡夫始終都辨別不了前五識與五俱意識對境接觸時,所産生認識上的差異。由于意識的力量極其強大,所以我們前五識活動的過程,都被意識留在阿賴耶識上,形成各種正面與負面的印迹。

  我們心中所産生的分別念都來源于意識,譬如:善與惡、美與醜、好與壞、對與錯、是與非等等都是意識的作用。意識具有兩面:一、正面;二、負面。對于正面來說,譬如:我們聞思佛法、樹立正見、生起出離之心、修持修心七要、發菩提心等解脫的一切功德都是意識的作用,就是說涅槃的一系列之功德都依賴于意識的參與而産生。乃至超凡入聖,轉八識成五智也因意識的作用而圓滿成辦。這是意識給我們所帶來的益處。

  對于負面來說,譬如:貪欲、嗔恨、愚癡、嫉妒、我慢等輪回的一系列的過患都是意識的作用,甚至殺、盜、淫、妄等一切的造業都不離開意識的參與。這是意識給我們所造成的障礙。尤其是我們人類的一切是非或者對錯的思想觀念,局限在依賴前五識與意識的認識來判斷,因此所得出的結論幾乎都是迷惑錯亂的。原因就是前五識及意識,都建立在無明我執的基礎之上,或是迷惑顛倒的範疇之內,所以我們所認知的一切,皆不是萬事萬物的真相,而是迷惑虛妄。

  佛陀曾清楚的說過,通過眼耳鼻舌身意,遠遠不能體悟法性之實相。《叁摩地王經》中言:“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爲量,聖道複益誰?”月稱菩薩根據《叁摩地王經》的經義,在《入中論》中加以說明:“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爲?所修聖道複何用?愚人爲量亦非理。”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凡夫的所見所聞是正量,那世間的見解就成真實了,十方諸佛菩薩、所有高僧大德聖者宣說的聖道有什麼用呢?如果我們凡夫的所見、所聞是正確的,那我們何必出離輪回、獲得解脫、證得佛果呢?所以,被無明煩惱所障的凡夫愚者的見解是不正確的,千萬不能當作正量。如同月稱論師在《四百論講義》中所說,整個世界是一個瘋狂的世界、迷亂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誰的語言和所見所聞可靠呢?

  根登曲佩大師也說:“我們人類的所有知識,都是通過眼耳鼻舌身五種知覺來護攝的,如果在五識之上,再另加一個意識的話,我們對外面世界的認識將會更加開闊;如果我們額頭上的兩只…

《大乘佛法修心竅訣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