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無論是甯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都一樣的極爲重視,並且各教各派都廣泛弘揚並付諸于實修。漢傳佛教也一樣的非常了不起,也出現過一代一代的數不勝數的高僧大德。然而,有點遺憾的是,漢傳佛教裏目前爲止很少看到關于修持菩提心的相關系統教法,譬如說菩提心的次第怎麼修、有什麼樣的竅訣方法、菩提心有什麼功德等等。雖然從古至今無論是法師們還是居士們,大家都很重視《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壇經》、《心經》等大乘經典,但很少看到關于菩提心的講經、弘揚、提倡等。本來我們漢地已奠定了儒家所提倡的以“仁”爲中心的道德思想,這是令人羨慕的一件事。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大乘的精華---菩提心的殊勝教法能夠弘揚起來的話,人人都成爲菩薩也是很容易的。而目前我們對于菩提心教法的確有些忽略了,這實在是件很可惜的事情。
我覺得濟群法師說的很有道理,法師在《認識菩提心》的開示中說:“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但在中國的弘揚過程中,並沒有很好地實踐大乘精神。漢傳佛教雖有八個宗派,但最後基本歸于禅宗和淨土。而禅宗和淨宗的修行人,很多充滿濃厚的出世色彩。修禅的無非是了脫生死,念佛的一心往生西方,也還是了脫生死。問題的關鍵還在于,他們基本都是以個人解脫爲主要目的。如果僅僅爲了個人解脫而修行,顯然不是大乘的發心。
爲什麼充滿積極利世思想的大乘佛教,來到中國之後演變爲具有濃厚出世色彩的佛教呢?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菩提心,因而在修行上不知不覺偏向以追求出世解脫爲主。”
確實如同法師所言,沒有菩提心的發心,談不上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人,這點佛陀的教證、理證都可以證明。我的意思絕不是漢藏佛教之間的比較,而是純粹是強調修持菩提心的重要性而已。因爲我們大家都認爲自己是大乘的修行人、說我們是大乘行者,但如果我們沒有獲到菩提心的系統修法傳承、也不知道修持菩提心的次第、竅訣、學處、功德等等,那我們怎麼能無緣無故的在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呢?如果菩提心沒有在自相續中真實生起的話,大乘弟子的名號便是徒有虛名。
正因爲人人都希望能成爲一個修持菩提心的名副其實的菩薩,所以我們應當共同努力提倡菩提心的殊勝教法,且想方設法地大量弘揚,能令菩提心在每個衆生的相續中生起。生起菩提心的法門當中最成效的方法就是《修心七要》,因此我們要修學此法。
爲什麼我們要修心,佛陀在經典當中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的心向善的話,所說的言語、所做的一切行爲都能成爲善;如果我們的心向惡的話,所說的言語、所做的一切行爲都能成爲惡。我們的所言所行成爲善或是惡,取決于自己的心態。同樣,我們獲得快樂還是遭遇痛苦,也完全是取決于自心的善與惡來決定。總而言之,佛陀所傳的法歸根結底就是爲了調伏衆生的自心、自淨其意而宣說,自淨其意後方能圓滿自利利他,自他二利圓滿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應當重視修心。
談到“修心”,我們應該了解什麼叫做“修心”?如何修?所修的“心”又是什麼?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事。首先我們簡單的認識一下“心”,然後進一步了解如何修心。所謂的“心”可以有兩種層面的認識:一、是絕對的心;二、是相對的心。
一、絕對的心
對于絕對的心而言,心的本性是清淨、光明、圓滿的,叫做自性清淨。從自性清淨的角度來說沒有什麼可修,正如《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衆生的心之自性本來清淨,超越了善與惡、淨與垢、增與減、生與滅。正如帝洛巴大師在《恒河大手印》中所說的:“譬如空離一切色,黑白等色不能染。妙明心亦離諸色,善惡白黑不能染。” 因而,從自性清淨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心之本性始終就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法界。龍猛菩薩在《法界贊》中說:“本來法界是無生,法界本來亦無滅,恒時遠離諸煩惱 ,初中後際都離垢。·”
關于心的本質自性光明的部分,在龍猛菩薩的《法界贊》和彌勒菩薩的《究竟一乘寶性論》當中描述得既精彩,又透徹。譬如《寶性論》中所說:“心的自性是光明,猶如虛空不會變動,也不會被煩惱、分別念、客塵染汙。”關于心的本質清淨的部分,我們非常熟悉的《心經》當中也可以看到“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闡述。六祖大師在《壇經》中也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些基本上都是同一個道理,都在強調一切萬法的本性,究竟意義上是空性、無自性、離一切戲論。從勝義究竟的角度而言,既不存在修心者,也不存在所修的心,更不存在能修的法,都是叁輪體空的狀態。
然而,他們強調的唯一不同之處就是,《恒河大手印》是按照金剛乘無上密法大手印的境界來闡述心的本性。而《法界贊》,《寶性論》以及《心經》是按大乘顯教的境界來闡述心的本性。雖然它們按大乘顯教而闡述本性是一樣,但《法界贊》和《究竟一乘寶性論》當中所闡述的心的本性,是佛陀第叁轉*輪的究竟了義之說。
而《心經》等般若及中觀當中所抉擇的心之本性——空性,是第二轉*輪的空性含義。《寶性論》和《法界贊》中所闡述的心的本性,不僅僅是否定的角度去抉擇空性,更是從肯定的角度去闡述心的自心光明。雖然強調的側面不一樣,但究竟意義上是同一個體性。都是佛菩薩以大悲心針對不同的衆生而提供不同的法門,從不同的角度去闡述心的本性。使衆生能夠正確的認識本性,從而趨入菩提大道。
雖然心的本性既是空性,又是光明,但我們畢竟是凡夫,在無明的沈睡中還沒有蘇醒。仍然在迷惑、顛倒、錯亂,所以根本無法體會心的自性是空性,也意識不到心的本性是光明。即便如此,能夠在理論上認識、道理上知道這些也具有相當大的功德,而且還能起到引發懷疑之心、或者是生起信解心的作用。即便只是引發懷疑之心,其功德都不可思議,正如聖天菩薩在《中觀四百論》中所說:“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更不用說生起信解心的功德。一般而言從理論走向實踐,由實踐趨入解脫是所有修持佛法的一種程序。
如果有人問,既然衆生的心之本質如此清淨、光明、圓滿,那爲什麼我們一直在輪回中不停地流轉,並承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呢?答案就是衆生對自心明體的迷惑,導致這種迷惑的原因有四種,分別爲:一是自心明體太近之因;二是自心明體易悟之因;叁是自心明體賢善無比之因;四是自心明體極微妙之因。
一、自心明體太近的原因。是指心的自性光明離我們太近了。而我們由于無明、愚癡的關系,一直在往外追求快樂與幸福,不相信快樂與幸福的源泉在內心的緣故,所以無法認識自性光明。就好像眼睛雖然看得到森羅萬象、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不僅僅看到這些,據說通過持咒加持的物品擦在眼睛上之後,眼睛還能看到地下幾十、幾百個由旬地方的珠寶。但眼睛卻始終無法看到離自己最近的眼球一般,我們離自己最近的自心光明也無法認識,從中迷惑,不能顯露自心光明。這就是衆生對自性光明迷惑的第一個原因。
二、自心明體易悟的原因。是指如果自己的根器、福報或信心具足的話,不需要經過長期學習很多的經論來尋找自心光明,也不需要經過長期持咒誦經、修持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來證得自心光明,只要通過具德上師的殊勝竅訣即可證悟。就像六祖慧能法師在砍柴的路上,僅僅是聽到了《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偈,就令他開悟一般。對于利根者而言,明心見性是極爲容易的事。如果覺悟的因緣具足的話,連不識字的牧牛老人都可以獲得解脫;但如果覺悟的因緣不具備的話,即使是精通佛經的大班智達也有迷惑的時候。因爲輪回和涅槃僅僅是一念之隔,迷惑與覺悟的界限也只是一念之差。但我們凡夫由于被無明覆蓋了自心光明,即便是上師們慈悲的如是引導,但很少人能夠獲得成就。由于太容易的緣故,反而令我們無法相信、無法覺知,因此不能顯露自心光明。這就是衆生對自性光明迷惑的第二個原因。
叁、是自心明體賢善無比的原因。是指無論我們是在行、住、坐、臥,或是思善思惡,也無論我們在天界或地獄任何一處,自心光明一刹那也不曾離開過我們。任何時候心的本性與我們都不離不棄,無始以來都一直和我們在一起。不論我們在流轉輪回的過程中,易換了多少次不同的身體,投胎成爲何種的衆生,不管我們遭受了多少的痛苦、折磨與煎熬,自心光明始終與我們在一起,一直在伴隨著我們流轉,這是自心明體的賢善無比之處。雖然它一直陪伴著我們,但我們卻沒有辦法認識,因此自心明體無法顯露,這就是衆生對自性光明迷惑的第叁個原因。
四、是自心明體極微妙的原因。是指自心明體並不是實修者有,斷善根者沒有;也不是先無令有,也不是先有令無;在行善的時候並不是變好,在造惡的時候也並不是變壞;我們在快樂幸福的時候心的本性沒有增上,在悲傷痛苦的時候心的本性也沒有減弱;在獲得佛果的時候並沒有完善,在下地獄的時候也並沒有殘缺。無論如何,心的本性始終都是一致的,聖凡一如,本來平等。但我們由于無明的關系,自己不覺知,因此自心明體無法顯露,這就是衆生對自性光明迷惑的第四個原因。
(2)相對的心
雖然我們具備覺悟的潛能,但由于衆生對心之本性,存在著四種迷惑的原因,導致尚未實證令其顯露,無法獲得解脫。凡夫衆生仍然存在于無明、錯亂、顛倒、妄想、迷惑、苦痛等狀態當中,漂泊于輪回的苦海,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正如第叁世DB法王噶mb自生金剛在《了義大手印》中所說:“衆生自性雖常爲佛性, 由不了知無際飄輪回, 于諸苦痛無邊有情衆, 願常生起難忍大悲心。”
衆生迷惑的原因,是本具的佛性被各種客塵業障所覆蓋,在生死輪回的迷夢中無法覺醒…
《大乘佛法修心竅訣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