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的。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大家一定要明白。我們在那邊跪、在那邊拜、在那邊求,真的就能滅苦嗎?得到的只是暫時的安慰,但是病根不能鏟除,因爲沒有這樣的功能啊!這看起來很簡單的道理,其實意義深遠。

  所以,一個真正要用功修行的人一定要用智慧抉擇,不是一個虔誠、敬愛、信仰就能解決的。一定要了解我們生死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才有下手處!那麼我們現在就要了解苦是怎麼來的。

  從引發苦受的自體說,可大分爲「身苦」與「心苦」。身苦是因生理的變化所引生的不適意受,如餓了、冷了、疲勞辛苦了……,這都是身體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苦受,如:憎、怒、哀、懼等。身苦是大體同樣的,如餓了覺得難過,你、我、他都是一樣的。心苦就不然了,如人觀月,有的人覺得月光皎潔深生愉快,有的人因望月而思親念舊,心懷悲楚。觀劇、觀花、飲酒等一切,都有同樣的情形。

  苦受的感覺一方面是身體的部分,另一方面是心靈的部分,所以說身苦和心苦。身體的老、病、死的苦痛就不必說了。心靈感受的苦就比較深重,不論是外境的刺激還是內在思想産生的影響,都會引起苦受。你討厭一個人,討厭一些東西或討厭一些現象,會帶來心裏很不舒服,忿怒、瞋恨也是非常的難受,悲傷的時候也很苦,再來就是恐懼,我們往往都忽視了內在的恐懼感,包括每一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就是日常生活中處處保護自己、小小心心的怕受傷害、計較爭論,其實都是來自恐懼感,因爲比較細膩,所以我們很少發現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身體的苦受多是外來的,而心靈的苦受是由思想的問題衍生的。相較之下,內在的問題更重要。身苦,大致上每一個人的感受都差不多。譬如:餓了大家都一樣餓、冷了大家都一樣冷,那個感覺大家都一樣;外面有危險,大家都一樣的感受到危機。戰爭來了,我們也共同的面臨威脅。但是心靈産生的苦痛就不同了,同樣的外境,在不同的人的心靈上産生的作用還是有很大差別,那是因我們內在的條件不一樣。

  如果一個人在戀愛的時候,看到月亮一定感到:哇!好美的月亮!充滿詩情畫意;如果一個人家裏有親人亡故,看到月亮就會感到好淒涼啊!好孤獨啊!可見,隨著我們內在因緣條件的不同,面對同樣的境界,還是有不同的心靈感受。這些心靈的反應,一點明大家就明白了。

  在同一境界,因主觀心緒的差別,可以引生不同的感受,這就和身受不同了!

  這裏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重點:譬如,我們都在同一個城市,生存的環境和所處的地理位置都差不多,我們對這些外在環境的感受也都差不多,但是每個人的生活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因爲每個人各自的境遇和條件是有差別的,最主要的差別不在于他一定多富有,不在于他家的環境一定很好,而在于個人的觀念—主觀意識。比如,住在高樓大廈裏很富有的人,如果他心存不滿、欲望很強,欲望得不到滿足,也不會快樂。如果是小康家庭,他了解緣起法、對人生有體驗,雖然日子過得很平淡,但是他心裏非常的安逸、自在,不一定覺得苦。這就是內心觀念和知見的不同,而産生不同的心裏作用。這裏我們就要注意了!我們爲什麼會苦?這與我們的觀念有直接的關系!觀念正確的人,任何因緣,任何條件,他都能安然自在,所以他才能清淨解脫。如果知見錯誤,欲望強,永遠不能滿足,再多的財富、再好的環境也不會感到快樂,還是一樣的苦。由此,大家就明白知見的重要性。

  其實我們學法,真正的解脫是解脫什麼?身苦的苦受是不能避免的,譬如:你被打到了、傷到了一定會痛,那麼證到菩薩和阿羅漢就不痛了嗎?神經麻痹了嗎?不可能的。疼痛的感覺是神經的作用,是身體自然的功能,除非神經系統壞了,不然是不會不痛的。所以身苦的部分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但是心苦的部分就有不同。

  阿羅漢的解脫是身苦心不苦,在《雜阿含經》中很多證阿羅漢的聖弟子臨終時,也有重病,有的也很痛,也很苦。但是阿羅漢的不苦在于身苦心不苦。所以解脫的重點其實是在觀念引起的心靈的部分。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握修行的重點:真正能解脫的不是身體,反而是心靈的部分。由此可知,觀念與知見建立的重要性。

  《雜阿含經》中記載:有一位比丘被毒蛇咬了,雖然就要面對死亡,但是他臉色都不變,甚至旁邊的人問他:「我看到你的臉色都沒變,你怎麼會說你被毒蛇咬了就要死了呢」?因爲他聽佛陀的開示而有身心的體證,他就講出他的體會:色如果是「我」,我的臉色就會變,如果受想行識是「我」,我的臉色就會變。五蘊本空,根本沒有「我」,「我」根本不存在,爲什麼要變?講完了就坐著走了,臉色還是不變。他面對死亡是那樣的自在,可見對法的體證到什麼程度!不會因爲被毒蛇咬後,不中毒、不會死,那是不可能的,身體還是會産生正常的功能作用,但是心靈已經超越解脫。這就是身受和心受的不同。

  實在說來,身心二受是互相影響的,如生理變化所引生的饑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煩憂,因之弱者自絕生路,強者铤而走險,這是極常見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引發身苦,如因情緒不佳而久臥床榻等。

  身體會影響心靈,心靈也會影響身體,一般人不可能把二者分開。譬如肚子餓了就會産生苦受;外面的環境很冷或者很危險,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如果久病身體不好,心靈也會受到影響,身心是互相影響的。意志比較薄弱的人遇到挫折,沒有堅定的信心和力量就會走上絕路;心性比較強的人遇到利害關系時,就會铤而走險。這也是由于心靈的、意志的、觀念的影響而産生不同的結果。

  身苦,由于人爲的努力,還易于解決;但同樣的環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識不同,情緒不同,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這就難得解決了。

  很多人來找師父訴苦,每一個人訴的苦都不一樣,因爲他們的觀念不一樣,他們面對的境界也不一樣。但是一樣的是,都怪外在的環境帶給他的不公平,他的遭遇是那麼不幸。當師父用法來告訴他們:「外在的條件你不能改變它,但是你內在的知見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不了解法的人就會說:「師父你不了解我,你沒有遇到我的環境,如果你遇到了你就知道了。」每一個人的反應都會這樣講,其實師父怎麼會不知道?每一個人受的苦同樣是苦啊!雖然觸的因緣不同,苦的受是一樣的。這個苦受,如果懂法的人就可以把它解決。但是,不是要你改變天下或改變世界!要改變外在一切所有的因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改變自己內在的觀念,可見「知見」的問題多重要啊!

  一般人總是想改變別人來適應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當你內在得法時、了解法的實相時,外面任何條件都不能引動你,那才是根本!這很重要!

  世間一般的學術,對此心苦簡直是沒法解除的,只有學習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

  現在什麼樣的書籍都有,有勵志文選、有教導你怎麼運動身體會健康、怎樣充實自己的事業會成就等等,這些都著重在滿足人間的需求。但是能不能解除我們真正的根本之苦?不可能的!那些都在解決外在的問題,「只有學習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這是導師很肯定的!爲什麼?因爲佛法治的是心病,是心靈的問題,不只是外在的問題。如果只是外在的問題,就讓我們來看佛陀:他生爲王子,王宮的生活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金錢、權利、美女、孩子一切都有,但是這些能解決他生死的苦嗎?他內心對生死解脫的渴望能解決嗎?他最後爲什麼要放棄一切擁有?反而放棄了才解決了他的問題!

  反之,我們一般人在解決的是什麼?都只想到解決外在的問題,而不是要解決我們內在真正的問題。你照他的方法,即使得到了財富,財富是永恒的嗎?你得到了健康,活到一百二十歲,還是要面臨死亡的。即使一切都圓滿,能永恒嗎?這些能解決你生老病死的問題嗎?所以,一般世間的知識不可能解決心靈的苦,唯有佛法才能解決我們內在真正的問題。因爲你見法以後,人間的痛苦煩惱自然就淡化了、消失了,不但活著的時候得現法樂,對未來的生死也沒有恐懼了,這才是真正徹底的解決的方法。

  雖然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在。

  這一句話有很深的涵義!雖然我們的身心是相依相緣,相互影響的,但是心靈居主導地位。這不是說偏于心靈而放棄了身體,而是二者不能偏廢。此處,主要凸顯心靈的重要性。這裏告訴我們佛法不會偏于心靈這一部分。因爲佛法講的是緣起論,緣起是什麼?身、心是相依相緣的,離開身體,心靈不會有作用;離開心靈,肉體就會變成死屍,也沒有作用。所以,我們的生命是身心相依相緣的作用而産生的功能性。如果偏于心靈就會走向唯心的一邊;偏于物質就會走向唯物的一邊,就佛法來講這都是兩邊,都是極端。所以佛法講緣起就是講中道,不偏于兩邊,相依相緣而不相礙,這才是中道所真正要闡揚的理念。

  導師指出這一句話是有深義的: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佛法的重心在心靈。導師怕我們執著在心靈上,走上唯心之路,就會執著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真心,走向自性的那一條路去。這裏是重點!我們一定要小心!

  從引發苦痛的環境說:有的痛苦是因物質的需求不得滿足而引生的(我與物),有的是由人與人的關系而引生的(我與他),有的是與自家身心俱來的(我與身心)。此與身心俱來的痛苦,雖很多,然最主要的有「生」、「老」、「病」、「死」的四種。

  我和外在環境物質的關系,我和人相處産生的關系,我和自己身心而引生的關系,這叁方面都會引起我們的苦,這是重點!

  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剎那開始,就要和「生、老、病、死」相處了,每一秒鍾都在邁向「老、病、死」。生出來就有,所以叫「與身俱來」的。

  生與死,一般人不易感到是苦;在苦痛未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