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之前,盡管感不到,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變化,這些痛苦終究是會到來的。
一般來說,尤其是年輕時都不會感到死亡的威脅,甚至七、八十歲的人也沒有感覺到。現在有很多的企業家,到了七、八十歲了,精神還很好,還在擴大事業,在國內國外到處投資、發展,他們還沒有感覺到死亡的陰影在靠近,仍然雄心壯志,大概預備活到兩百歲的樣子,死亡好像距離他們很遠。那麼再看現在的年輕人,他們眼睛一睜開在搞什麼?你們會搖頭,他們真的感受到生死的苦嗎?沒有啊!這就是我們衆生還沒有發現、面對問題以前,普遍都是這樣子的,在佛法來講就是一種「癡」的現象。所以導師就告訴我們:雖然現在苦還沒有發生、雖然還沒有感受到,但是因果有它的必然性,生的一定會老、一定會病、一定會死,那是必然要來的,不論你感受得到還是感受不到,是一定要面臨的,這個就是因果的必然性。
人的差別也在這裏,有的人很年輕碰觸到某個因緣,內在的善根就發露了,他就想要探究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每天只要吃、喝、玩、樂嗎?我只是在追求名利恩愛嗎?那麼我面對死亡的時候又如何?人是不是一定會死?有的人就會考慮到這個問題。愈早發現的人就會愈早去探討,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佛陀出家的時間,有說在二十五歲,有說二十九歲。他放棄的是王位,是人間一切的享樂,一切的欲望他都放下,就是因爲他想到了這個問題。那麼有善根和智慧的人就會未雨綢缪,爲必然要來的事情提早准備,到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也才能解決我們內心真正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善根比較淺的,不但自己想不到這個問題,即使你想告訴他,想幫助他,想引發他都非常的困難。我們現在在座聽課的有幾個年輕人?很少啊!他們面對整個社會的形態,內心都充滿了好奇和挑戰,充滿了願望和理想。有一句話說:青年人都是「英雄」,不相信命運。但是這些「英雄」在社會上曆練、碰觸一、二十年以後,每一個都會反省了。因爲經曆過了,都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奈與苦楚。其實,我們哪一個人的人生,體驗不到苦呢?到了四十歲以後,大部分不但會相信命運,也會探討命運,因爲身心的碰觸,感受到了那份無奈。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自存,必然地要與一切人發生關系,由于關系的好壞淺深不同,所引生的痛苦也就兩樣。
人只要活著,第一要接觸社會,不可能離開這個社會而獨存。我們與國家、社會、人群乃至于一切事物都是相依相緣,不可能獨存的。所以一定會産生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事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因緣關系不同:有深有淺、有好有壞,由此而産生的痛苦也就不同。
如最親愛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一旦生離死別,心理就會深生懊喪、苦痛,佛法中名此爲「恩愛別離苦」。
所以我們一般人都沒有發現這個問題,譬如說我現在家庭很好,夫妻關系很好,孩子都很乖、很聽話,家庭環境很不錯,一切都很圓滿,每個人都活到一百歲,福祿壽都有了。但是請問你:總有一個要先走吧!家裏所有的親人總不可能同時死亡吧!那就注定會有恩愛別離苦!如果不是很親密的人、有很深關系的人,他發生的種種變化你不會在意的。就是因爲你身邊的人、親愛的人、關系深厚的人,一旦發生變化,你就會在人間的不幸中感到人生真的很苦!感情很好、很恩愛的有一天一定要離開,豈不是更苦!說到人生,哪一個人不苦?
根據統計,全世界一天大概要死叁十萬人,你怎麼不哭、不苦?因爲和你沒關系。如果家裏被盜你就苦了,何況是我們的財富、名利、恩愛、親情,這些一定會變化、一定會離去、一定會死的,怎麼辦?注意!佛法講的苦並不是一點快樂都沒有,而是說快樂還是要變化、分離,最後的結果還是苦!愈親的、愈是我們執著的、愈深愛的,一旦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候,會更苦。那你說有什麼會不分離?什麼會不變化、什麼到最後會不滅?不愛、不親還沒事,一親、一愛,到最後變化的時候會更苦,你說人間哪一個不苦?年輕的時候沒有感覺到,如果遇到自己的父母、長輩、親人面臨死亡的時候,你知道內心有多苦嗎?那種感受,哪一個人不會面對?所以,人從生出來,只要活著,就會感受到苦,因爲無常故!無常是真理法則,是法法都如此的,我們的身心也不離此無常的法則,所以必定要苦。
所以佛法講的苦不是一點快樂都沒有,而是說無常故,畢竟要苦。這個地方大家要明白!你暫時欲望的滿足、暫時精神外在的寄托,有一天一定會變的!最後還是要離開的,那個苦更甚!所以,「無常故苦」是佛法講的根本。
另有些人是自己所討厭的,不願與他見面的,可是「冤家路狹」,偏偏要與之相會,這名爲「怨憎會遇苦」。此因社會關系而引生的愛別離、怨憎會苦,是常見的事,稍加回思,就可以知道。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喜歡的偏偏要分離,不喜歡的偏偏每天要見面,這也是一種苦。年輕的時候,我們都在追尋理想,還要尋找理想的另一半。就好比古時候攻城堡一樣,總想盡辦法攻占這個城堡。可是攻進去的人,不要多久都想辦法再攻出來,因爲理想中的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很快就幻滅了。這時候要攻出來可就難了;喜歡的偏偏不能在一起,在一起的偏偏都不如意,想逃避卻又逃不了,這就是「怨憎會遇苦」。據說現在離婚率在40%以上,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容易解決,因爲還有很多選擇的機會。但是問題不只是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的子女、長輩、親友很多都處在這樣的情況,「怨憎會」苦是很普遍的現象。
還有,人生在世上,衣、食、住、行是生活所必需,有一不備,必竭力以求之。求之不已,久而不得,事與願違,于是懊惱萦心,佛法名此爲「求不得苦」。也有想丟而丟不了的,也可以攝在此中。
「求不得苦」更普遍,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十件事只有一、二件比較如意,而八、九件事大概都是不如意的。所求不得,已經很苦了,何況得到的,還要失去,更苦;不得,放得下還沒事,如果得了,保護不了又失去了,更難過。在無常的法則下,有什麼可以保持不失不變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求不得的苦是普遍的現象。
求不到當然苦,有的得到以後感覺不如意的時候,想丟都丟不掉的。很多人大概都有這種體會!譬如說,娶個太太或者嫁個丈夫,本來以爲很理想,可是日子久了,發現對方有很多缺點後,于是就要離婚、想逃掉,偏偏對方不答應,要丟都丟不掉,也含攝在求不得苦裏面。
我們的觀念也是一樣,它是我們最大的問題!你是否發現某某人、或許是我們的長輩、或是朋友:「那個人死腦筋,很糟糕,叫他怎麼樣他都不聽,他每一次都在他那個觀念裏面」。而我們是否也都執著在某一個觀念裏,想丟都丟不掉,怎麼講都沒辦法。這也是苦的原因啊!如果我們執著在某一個觀念、某一種見地,即使是錯的卻以爲是對的,顛倒執著的也以爲是正確的。佛陀告訴我們,那個知見就是苦的因。可是我們每天還在那裏顛倒、愛染、執著而不自知。這個顛倒錯誤的知見丟不掉就是最大的苦因。
像上所說諸苦,可大分叁類︰一、因身心變化所引生的苦痛──生、老、病、死;二、因社會關系所發生的苦痛──愛別離、怨憎會;叁、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體會、了解一下這叁類的苦,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這樣的因緣中。現在,臺灣的經濟較十幾年前好很多,雖然貧富差距很大,但是基本的生活還過得去,物質上基本都無缺,問題是我們的欲望不能滿足,因此還是苦。至于人際關系,說實在的,我們今天如果不學佛,很難交到善友。從一般的社會中來看,家家戶戶、親朋好友之間,有幾個是真的知音的。人事上沒有紛爭、沒有怨怼、沒有不滿、處處都很好、很圓滿的能有幾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難以圓滿、和諧,所帶來的苦惱更多。我們沒有一天可以孤立于社會而生存,沒有辦法避免與人相處。但是請問:我們之間所營造的關系,到底是和諧的?還是相對的?我們都要去探討和了解,怎麼才能不苦。
其次,像天災、地變等自然災害,這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今年,臺灣天災特別多,臺風一個接一個,像這次臺風,風不大,可是雨卻下得很大,全省都淹水了,如果雨再下個不停,土石流可能又要發生了!這是天災的部分,你看大家苦不苦!汽車泡水了、商店浸水了、物品都壞了,損失滿大的,交通也都破壞了,這些帶來我們生活的很多不便,也都是苦啊!
所以不管是從自己身心面對的老病死,還是外在的環境、人事的關系等等帶來的都是苦。相信一個人活在人間,只要去注意、去反省,一定體會得到這些苦。我們今天學佛、修行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決現實人生的這些苦。那有沒有辦法真正學到「法」?真正悟到「法」?真的在人事關系中就沒有苦了嗎?真的面對外在條件就不苦了嗎?真的面對身心的生死時都不會苦了嗎?可以告訴各位,只有佛法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超越一切苦,這就是佛法偉大、可貴之處!《般若心經》就是在講這些根本問題。怎麼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是剛剛講的叁方面的一切的苦厄都能度,都能到彼岸,都能超越的意思,可見《心經》的重要!
世間的學術、宗教、技巧,莫不是爲解除人生痛苦而産生的。然而努力的結果,至多能解除自然界的威脅和少部分的因社會關系所發生的痛苦。這因爲自然界是無生的,多依必然的法則而變化的,只要人能發見他的變化法則,就可以控製他、利用他。
現代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可以了解氣象的變化、地層的變化,也可以探討自然界中種種物質之間産生的因果關系。因此,了解這種必然關系,我們就知道怎樣的去預防他、控製他、利用他,也就可以預防很多的自然災害,預防很多人爲造作的疏失所帶來的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