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生之前,尽管感不到,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变化,这些痛苦终究是会到来的。

  一般来说,尤其是年轻时都不会感到死亡的威胁,甚至七、八十岁的人也没有感觉到。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家,到了七、八十岁了,精神还很好,还在扩大事业,在国内国外到处投资、发展,他们还没有感觉到死亡的阴影在靠近,仍然雄心壮志,大概预备活到两百岁的样子,死亡好像距离他们很远。那么再看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眼睛一睁开在搞什么?你们会摇头,他们真的感受到生死的苦吗?没有啊!这就是我们众生还没有发现、面对问题以前,普遍都是这样子的,在佛法来讲就是一种「痴」的现象。所以导师就告诉我们:虽然现在苦还没有发生、虽然还没有感受到,但是因果有它的必然性,生的一定会老、一定会病、一定会死,那是必然要来的,不论你感受得到还是感受不到,是一定要面临的,这个就是因果的必然性。

  人的差别也在这里,有的人很年轻碰触到某个因缘,内在的善根就发露了,他就想要探究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每天只要吃、喝、玩、乐吗?我只是在追求名利恩爱吗?那么我面对死亡的时候又如何?人是不是一定会死?有的人就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愈早发现的人就会愈早去探讨,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佛陀出家的时间,有说在二十五岁,有说二十九岁。他放弃的是王位,是人间一切的享乐,一切的欲望他都放下,就是因为他想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有善根和智慧的人就会未雨绸缪,为必然要来的事情提早准备,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也才能解决我们内心真正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善根比较浅的,不但自己想不到这个问题,即使你想告诉他,想帮助他,想引发他都非常的困难。我们现在在座听课的有几个年轻人?很少啊!他们面对整个社会的形态,内心都充满了好奇和挑战,充满了愿望和理想。有一句话说:青年人都是「英雄」,不相信命运。但是这些「英雄」在社会上历练、碰触一、二十年以后,每一个都会反省了。因为经历过了,都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与苦楚。其实,我们哪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到苦呢?到了四十岁以后,大部分不但会相信命运,也会探讨命运,因为身心的碰触,感受到了那份无奈。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自存,必然地要与一切人发生关系,由于关系的好坏浅深不同,所引生的痛苦也就两样。

  人只要活着,第一要接触社会,不可能离开这个社会而独存。我们与国家、社会、人群乃至于一切事物都是相依相缘,不可能独存的。所以一定会产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因缘关系不同:有深有浅、有好有坏,由此而产生的痛苦也就不同。

  如最亲爱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一旦生离死别,心理就会深生懊丧、苦痛,佛法中名此为「恩爱别离苦」。

  所以我们一般人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譬如说我现在家庭很好,夫妻关系很好,孩子都很乖、很听话,家庭环境很不错,一切都很圆满,每个人都活到一百岁,福禄寿都有了。但是请问你:总有一个要先走吧!家里所有的亲人总不可能同时死亡吧!那就注定会有恩爱别离苦!如果不是很亲密的人、有很深关系的人,他发生的种种变化你不会在意的。就是因为你身边的人、亲爱的人、关系深厚的人,一旦发生变化,你就会在人间的不幸中感到人生真的很苦!感情很好、很恩爱的有一天一定要离开,岂不是更苦!说到人生,哪一个人不苦?

  根据统计,全世界一天大概要死三十万人,你怎么不哭、不苦?因为和你没关系。如果家里被盗你就苦了,何况是我们的财富、名利、恩爱、亲情,这些一定会变化、一定会离去、一定会死的,怎么办?注意!佛法讲的苦并不是一点快乐都没有,而是说快乐还是要变化、分离,最后的结果还是苦!愈亲的、愈是我们执着的、愈深爱的,一旦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会更苦。那你说有什么会不分离?什么会不变化、什么到最后会不灭?不爱、不亲还没事,一亲、一爱,到最后变化的时候会更苦,你说人间哪一个不苦?年轻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如果遇到自己的父母、长辈、亲人面临死亡的时候,你知道内心有多苦吗?那种感受,哪一个人不会面对?所以,人从生出来,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到苦,因为无常故!无常是真理法则,是法法都如此的,我们的身心也不离此无常的法则,所以必定要苦。

  所以佛法讲的苦不是一点快乐都没有,而是说无常故,毕竟要苦。这个地方大家要明白!你暂时欲望的满足、暂时精神外在的寄托,有一天一定会变的!最后还是要离开的,那个苦更甚!所以,「无常故苦」是佛法讲的根本。

  另有些人是自己所讨厌的,不愿与他见面的,可是「冤家路狭」,偏偏要与之相会,这名为「怨憎会遇苦」。此因社会关系而引生的爱别离、怨憎会苦,是常见的事,稍加回思,就可以知道。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喜欢的偏偏要分离,不喜欢的偏偏每天要见面,这也是一种苦。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在追寻理想,还要寻找理想的另一半。就好比古时候攻城堡一样,总想尽办法攻占这个城堡。可是攻进去的人,不要多久都想办法再攻出来,因为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很快就幻灭了。这时候要攻出来可就难了;喜欢的偏偏不能在一起,在一起的偏偏都不如意,想逃避却又逃不了,这就是「怨憎会遇苦」。据说现在离婚率在40%以上,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容易解决,因为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但是问题不只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子女、长辈、亲友很多都处在这样的情况,「怨憎会」苦是很普遍的现象。

  还有,人生在世上,衣、食、住、行是生活所必需,有一不备,必竭力以求之。求之不已,久而不得,事与愿违,于是懊恼萦心,佛法名此为「求不得苦」。也有想丢而丢不了的,也可以摄在此中。

  「求不得苦」更普遍,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十件事只有一、二件比较如意,而八、九件事大概都是不如意的。所求不得,已经很苦了,何况得到的,还要失去,更苦;不得,放得下还没事,如果得了,保护不了又失去了,更难过。在无常的法则下,有什么可以保持不失不变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求不得的苦是普遍的现象。

  求不到当然苦,有的得到以后感觉不如意的时候,想丢都丢不掉的。很多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譬如说,娶个太太或者嫁个丈夫,本来以为很理想,可是日子久了,发现对方有很多缺点后,于是就要离婚、想逃掉,偏偏对方不答应,要丢都丢不掉,也含摄在求不得苦里面。

  我们的观念也是一样,它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你是否发现某某人、或许是我们的长辈、或是朋友:「那个人死脑筋,很糟糕,叫他怎么样他都不听,他每一次都在他那个观念里面」。而我们是否也都执着在某一个观念里,想丢都丢不掉,怎么讲都没办法。这也是苦的原因啊!如果我们执着在某一个观念、某一种见地,即使是错的却以为是对的,颠倒执着的也以为是正确的。佛陀告诉我们,那个知见就是苦的因。可是我们每天还在那里颠倒、爱染、执着而不自知。这个颠倒错误的知见丢不掉就是最大的苦因。

  像上所说诸苦,可大分三类︰一、因身心变化所引生的苦痛──生、老、病、死;二、因社会关系所发生的苦痛──爱别离、怨憎会;三、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体会、了解一下这三类的苦,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这样的因缘中。现在,台湾的经济较十几年前好很多,虽然贫富差距很大,但是基本的生活还过得去,物质上基本都无缺,问题是我们的欲望不能满足,因此还是苦。至于人际关系,说实在的,我们今天如果不学佛,很难交到善友。从一般的社会中来看,家家户户、亲朋好友之间,有几个是真的知音的。人事上没有纷争、没有怨怼、没有不满、处处都很好、很圆满的能有几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难以圆满、和谐,所带来的苦恼更多。我们没有一天可以孤立于社会而生存,没有办法避免与人相处。但是请问:我们之间所营造的关系,到底是和谐的?还是相对的?我们都要去探讨和了解,怎么才能不苦。

  其次,像天灾、地变等自然灾害,这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今年,台湾天灾特别多,台风一个接一个,像这次台风,风不大,可是雨却下得很大,全省都淹水了,如果雨再下个不停,土石流可能又要发生了!这是天灾的部分,你看大家苦不苦!汽车泡水了、商店浸水了、物品都坏了,损失满大的,交通也都破坏了,这些带来我们生活的很多不便,也都是苦啊!

  所以不管是从自己身心面对的老病死,还是外在的环境、人事的关系等等带来的都是苦。相信一个人活在人间,只要去注意、去反省,一定体会得到这些苦。我们今天学佛、修行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现实人生的这些苦。那有没有办法真正学到「法」?真正悟到「法」?真的在人事关系中就没有苦了吗?真的面对外在条件就不苦了吗?真的面对身心的生死时都不会苦了吗?可以告诉各位,只有佛法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超越一切苦,这就是佛法伟大、可贵之处!《般若心经》就是在讲这些根本问题。怎么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是刚刚讲的三方面的一切的苦厄都能度,都能到彼岸,都能超越的意思,可见《心经》的重要!

  世间的学术、宗教、技巧,莫不是为解除人生痛苦而产生的。然而努力的结果,至多能解除自然界的威胁和少部分的因社会关系所发生的痛苦。这因为自然界是无生的,多依必然的法则而变化的,只要人能发见他的变化法则,就可以控制他、利用他。

  现代科技的发达,让我们可以了解气象的变化、地层的变化,也可以探讨自然界中种种物质之间产生的因果关系。因此,了解这种必然关系,我们就知道怎样的去预防他、控制他、利用他,也就可以预防很多的自然灾害,预防很多人为造作的疏失所带来的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