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在那边跪、在那边拜、在那边求,真的就能灭苦吗?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安慰,但是病根不能铲除,因为没有这样的功能啊!这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其实意义深远。
所以,一个真正要用功修行的人一定要用智慧抉择,不是一个虔诚、敬爱、信仰就能解决的。一定要了解我们生死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才有下手处!那么我们现在就要了解苦是怎么来的。
从引发苦受的自体说,可大分为「身苦」与「心苦」。身苦是因生理的变化所引生的不适意受,如饿了、冷了、疲劳辛苦了……,这都是身体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苦受,如:憎、怒、哀、惧等。身苦是大体同样的,如饿了觉得难过,你、我、他都是一样的。心苦就不然了,如人观月,有的人觉得月光皎洁深生愉快,有的人因望月而思亲念旧,心怀悲楚。观剧、观花、饮酒等一切,都有同样的情形。
苦受的感觉一方面是身体的部分,另一方面是心灵的部分,所以说身苦和心苦。身体的老、病、死的苦痛就不必说了。心灵感受的苦就比较深重,不论是外境的刺激还是内在思想产生的影响,都会引起苦受。你讨厌一个人,讨厌一些东西或讨厌一些现象,会带来心里很不舒服,忿怒、瞋恨也是非常的难受,悲伤的时候也很苦,再来就是恐惧,我们往往都忽视了内在的恐惧感,包括每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处处保护自己、小小心心的怕受伤害、计较争论,其实都是来自恐惧感,因为比较细腻,所以我们很少发现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身体的苦受多是外来的,而心灵的苦受是由思想的问题衍生的。相较之下,内在的问题更重要。身苦,大致上每一个人的感受都差不多。譬如:饿了大家都一样饿、冷了大家都一样冷,那个感觉大家都一样;外面有危险,大家都一样的感受到危机。战争来了,我们也共同的面临威胁。但是心灵产生的苦痛就不同了,同样的外境,在不同的人的心灵上产生的作用还是有很大差别,那是因我们内在的条件不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看到月亮一定感到:哇!好美的月亮!充满诗情画意;如果一个人家里有亲人亡故,看到月亮就会感到好凄凉啊!好孤独啊!可见,随着我们内在因缘条件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境界,还是有不同的心灵感受。这些心灵的反应,一点明大家就明白了。
在同一境界,因主观心绪的差别,可以引生不同的感受,这就和身受不同了!
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重点:譬如,我们都在同一个城市,生存的环境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差不多,我们对这些外在环境的感受也都差不多,但是每个人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每个人各自的境遇和条件是有差别的,最主要的差别不在于他一定多富有,不在于他家的环境一定很好,而在于个人的观念—主观意识。比如,住在高楼大厦里很富有的人,如果他心存不满、欲望很强,欲望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快乐。如果是小康家庭,他了解缘起法、对人生有体验,虽然日子过得很平淡,但是他心里非常的安逸、自在,不一定觉得苦。这就是内心观念和知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里作用。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了!我们为什么会苦?这与我们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观念正确的人,任何因缘,任何条件,他都能安然自在,所以他才能清净解脱。如果知见错误,欲望强,永远不能满足,再多的财富、再好的环境也不会感到快乐,还是一样的苦。由此,大家就明白知见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学法,真正的解脱是解脱什么?身苦的苦受是不能避免的,譬如:你被打到了、伤到了一定会痛,那么证到菩萨和阿罗汉就不痛了吗?神经麻痹了吗?不可能的。疼痛的感觉是神经的作用,是身体自然的功能,除非神经系统坏了,不然是不会不痛的。所以身苦的部分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但是心苦的部分就有不同。
阿罗汉的解脱是身苦心不苦,在《杂阿含经》中很多证阿罗汉的圣弟子临终时,也有重病,有的也很痛,也很苦。但是阿罗汉的不苦在于身苦心不苦。所以解脱的重点其实是在观念引起的心灵的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修行的重点:真正能解脱的不是身体,反而是心灵的部分。由此可知,观念与知见建立的重要性。
《杂阿含经》中记载:有一位比丘被毒蛇咬了,虽然就要面对死亡,但是他脸色都不变,甚至旁边的人问他:「我看到你的脸色都没变,你怎么会说你被毒蛇咬了就要死了呢」?因为他听佛陀的开示而有身心的体证,他就讲出他的体会:色如果是「我」,我的脸色就会变,如果受想行识是「我」,我的脸色就会变。五蕴本空,根本没有「我」,「我」根本不存在,为什么要变?讲完了就坐着走了,脸色还是不变。他面对死亡是那样的自在,可见对法的体证到什么程度!不会因为被毒蛇咬后,不中毒、不会死,那是不可能的,身体还是会产生正常的功能作用,但是心灵已经超越解脱。这就是身受和心受的不同。
实在说来,身心二受是互相影响的,如生理变化所引生的饥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烦忧,因之弱者自绝生路,强者铤而走险,这是极常见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引发身苦,如因情绪不佳而久卧床榻等。
身体会影响心灵,心灵也会影响身体,一般人不可能把二者分开。譬如肚子饿了就会产生苦受;外面的环境很冷或者很危险,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如果久病身体不好,心灵也会受到影响,身心是互相影响的。意志比较薄弱的人遇到挫折,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力量就会走上绝路;心性比较强的人遇到利害关系时,就会铤而走险。这也是由于心灵的、意志的、观念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身苦,由于人为的努力,还易于解决;但同样的环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识不同,情绪不同,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这就难得解决了。
很多人来找师父诉苦,每一个人诉的苦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们面对的境界也不一样。但是一样的是,都怪外在的环境带给他的不公平,他的遭遇是那么不幸。当师父用法来告诉他们:「外在的条件你不能改变它,但是你内在的知见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不了解法的人就会说:「师父你不了解我,你没有遇到我的环境,如果你遇到了你就知道了。」每一个人的反应都会这样讲,其实师父怎么会不知道?每一个人受的苦同样是苦啊!虽然触的因缘不同,苦的受是一样的。这个苦受,如果懂法的人就可以把它解决。但是,不是要你改变天下或改变世界!要改变外在一切所有的因缘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改变自己内在的观念,可见「知见」的问题多重要啊!
一般人总是想改变别人来适应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你内在得法时、了解法的实相时,外面任何条件都不能引动你,那才是根本!这很重要!
世间一般的学术,对此心苦简直是没法解除的,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
现在什么样的书籍都有,有励志文选、有教导你怎么运动身体会健康、怎样充实自己的事业会成就等等,这些都着重在满足人间的需求。但是能不能解除我们真正的根本之苦?不可能的!那些都在解决外在的问题,「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这是导师很肯定的!为什么?因为佛法治的是心病,是心灵的问题,不只是外在的问题。如果只是外在的问题,就让我们来看佛陀:他生为王子,王宫的生活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金钱、权利、美女、孩子一切都有,但是这些能解决他生死的苦吗?他内心对生死解脱的渴望能解决吗?他最后为什么要放弃一切拥有?反而放弃了才解决了他的问题!
反之,我们一般人在解决的是什么?都只想到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要解决我们内在真正的问题。你照他的方法,即使得到了财富,财富是永恒的吗?你得到了健康,活到一百二十岁,还是要面临死亡的。即使一切都圆满,能永恒吗?这些能解决你生老病死的问题吗?所以,一般世间的知识不可能解决心灵的苦,唯有佛法才能解决我们内在真正的问题。因为你见法以后,人间的痛苦烦恼自然就淡化了、消失了,不但活着的时候得现法乐,对未来的生死也没有恐惧了,这才是真正彻底的解决的方法。
虽然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在。
这一句话有很深的涵义!虽然我们的身心是相依相缘,相互影响的,但是心灵居主导地位。这不是说偏于心灵而放弃了身体,而是二者不能偏废。此处,主要凸显心灵的重要性。这里告诉我们佛法不会偏于心灵这一部分。因为佛法讲的是缘起论,缘起是什么?身、心是相依相缘的,离开身体,心灵不会有作用;离开心灵,肉体就会变成死尸,也没有作用。所以,我们的生命是身心相依相缘的作用而产生的功能性。如果偏于心灵就会走向唯心的一边;偏于物质就会走向唯物的一边,就佛法来讲这都是两边,都是极端。所以佛法讲缘起就是讲中道,不偏于两边,相依相缘而不相碍,这才是中道所真正要阐扬的理念。
导师指出这一句话是有深义的: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法的重心在心灵。导师怕我们执着在心灵上,走上唯心之路,就会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心,走向自性的那一条路去。这里是重点!我们一定要小心!
从引发苦痛的环境说:有的痛苦是因物质的需求不得满足而引生的(我与物),有的是由人与人的关系而引生的(我与他),有的是与自家身心俱来的(我与身心)。此与身心俱来的痛苦,虽很多,然最主要的有「生」、「老」、「病」、「死」的四种。
我和外在环境物质的关系,我和人相处产生的关系,我和自己身心而引生的关系,这三方面都会引起我们的苦,这是重点!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剎那开始,就要和「生、老、病、死」相处了,每一秒钟都在迈向「老、病、死」。生出来就有,所以叫「与身俱来」的。
生与死,一般人不易感到是苦;在苦痛未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