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苦。但是,這屬于外在條件的物質部分,最多也只是達到部分的對治,而不能根本的解除,甚至有時還會帶來很大的負作用。根本的問題在哪裏?就是我們內心的問題。

  社會關系就難多了,如發生同一事件,以同一的處理法,但每因群衆的心境與處理者之間的關系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每一個人遇到同一件事情,用同樣的方法去處理,結果是否一樣?不一定。因爲面對的人和處理的對象,跟你的因緣關系不同,就會産生不同的結果。如果你們和師父之間發生一些問題,你們來找師父溝通,就很容易解決。但是,如果遇到一個很霸道、不講理的人,你用同樣的辦法,不一定能解決。如果世人都能講理,問題就都能解決,法院的生意就不會那麼好。現在的問題爲什麼都不能解決?因爲我認爲我對,你認爲你對,我們都不會從同一個角度來看。所以,人世間種種的因緣關系不同,産生的結果也不一樣,那麼處理問題就很困難。現在所有的事業中,法院的生意可能最好,它有永遠辦不完的案件。可是我們做生意,有時候還會不好,法院卻不會沒有生意。可見人間的人事關系的複雜性和沖突性有多大!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人事關系這個大問題,給我們帶來的苦惱非常多。

  這還不是最難解除的,最難的那要算個人身心上的痛苦了。照說,自家身心的事,應該易于處理,實則是最難的。

  按照常理,我們自己身心的事,應該是最容易處理的。別人我們不容易去影響他,不容易叫他來符合、認同我們,那麼我們自己身心的事應該比較容易處理吧?這句話就很奧妙了,改變天下來符合我們,不容易;改變每一個人來同意我們也不容易,那我們自己了解自己,改變自己應該很容易吧?其實這是最難的了!如果我們自己要調整自己都不容易,你說最接近的、你能控製的、自己在使用的、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都不容易改變,也不容易處理,卻說你能處理好外在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大的諷刺!

  人對自己究竟是什麼?心理是怎樣活動的?實在不易認識,不易知道。

  就像「我是誰」?找不到我是誰,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裏來?不知道!到哪裏去?不知道!爲什麼從小會變得年輕、會老、會死?不知道!最奧妙的就是,我們每天在活著,每天都在心靈的活動中,人事物的一切都展現在身心的活動中。但是,你是根據什麼活動的?不知道!你是根據什麼思惟的?不知道!有沒有人了解我們內在有著像計算機程序似的思惟模式是怎麼建立的?我們的活動,我們的行爲,不是從我們的思想、觀念來的嗎?那麼這個觀念根據什麼在運作的?裏面有沒有一套軟件?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的觀念會忽然發生嗎?這一套軟件程序有沒有人去發現?沒有!如果這個程序的功能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的行爲是不是在無知、無明、愚癡的狀態中?那麼無明狀態中的行爲會不會自在?會不會不造業?會不會不起煩惱?問題就在這裏!這裏不就在點出我們愚癡的地方嗎!

  《阿含經》說:「衆生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生死,不知苦際。」什麼叫無明蓋?不了解真相。那麼真相是什麼?我們的知見是怎麼建立的?我們的行爲舉動是從哪裏來的?根據什麼?對自己的身心活動都不了解,這就是最大的無明。要你知道天下萬物,你說很難,那麼自己的身心自己在用,爲什麼對于自己可以觀察、可以體會的身心卻不能了解?爲什麼處處要爭,處處要鬥,處處要占有?爲什麼會引起這樣的占有欲,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們爲什麼會痛苦?痛苦的原因是什麼?不知道!好像都不符合我!我們卻從來沒有去探討産生痛苦的真正內在原因。

  導師在這裏把我們無明的重點指了出來:自己究竟是什麼,我們了解嗎?什麼是我?心靈是根據什麼來活動的?思惟模式是怎麼建立的?不知道。這個就叫無明。也因爲無明,我們的行爲必定是跟無明相應的,所以帶來的是貪、瞋、癡煩惱;貪瞋癡煩惱就是生死相續的動力。世間的學問、學術、科學研究有在探討這些嗎?只有佛法才談這個啊!佛法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明,貪愛、造業是由哪裏來的,我們才能知道它的根源。所以,「苦」不是沒有原因的。不了解我們到底是什麼?心靈的活動怎麼來的?思惟模式是根據什麼?哪裏錯了?這就叫無明。把這些都搞清楚了、都明白了,就是「明」。既然都明白了,我們裏面錯誤的條件就沒有了,還會有錯誤的行爲嗎?還會造業嗎?不會啦!

  注意!這裏又指出一個重點,就是要我們明白修行該從哪裏修?什麼才是真正修行的重點?我們犯了錯,都在貪瞋癡煩惱中造業,就像社會上犯罪的人,抓去關上幾十年,甚至于無期徒刑,這幾十年中甚至到死,他雖然失去了自由,不能再犯罪,但是他是否因爲這樣就解脫了?他有沒有因爲這樣而改變惡行的心態?他是不是就沒事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一出生就在一個環境很清淨、很優美、沒有混雜的地方,房子裏面什麼物質都准備得很好,衣食無憂,一切讓他感到生活自在、安穩,不受人間的汙染,然後活到一百歲直到老死,他會不會因此而解脫?不會的!他還是在無明中。

  那麼,什麼叫解脫?因爲我們在無明狀態中所造作的一切行爲,帶來的都是與貪瞋癡煩惱相應的。生死不斷是由于貪瞋癡煩惱産生的業力所牽引,而不能止息。一個人生出來,他過去生種種因緣並沒有消失,只是這一生沒有因緣讓他接觸外境,在那種環境的因緣下,他就沒有機會聽聞到法,也不知道什麼是正見,更沒有與空相應的智慧。即使在人間,沒有任何因緣去造業,直到死的時候,他的知見還是在無明中,他並沒有真正的改變。所以注意!修行要在哪裏修?在沒事的地方怎麼修?好比剛剛講的,一個孩子,如果給他一個就像極樂世界一樣的環境,在那個環境中怎麼修?這個觀念很重要,爲什麼佛經說六道中人身難得?天道沒有痛苦、沒有煩惱,只有享樂,所以天道沒辦法修行;惡道每天都在惡報裏很苦,就像地獄裏的苦惱衆生,更沒有辦法修行。爲什麼只有人才能修行?因爲人有智慧、有理性、可以思考,可以在很多的善、惡因緣中磨練體會;可以有機會遇到善知識聽聞佛法;可以在苦樂參半的因緣中反省探討,看清真相,無明破了,才能真正解決生死的根本問題。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在哪裏?在人道!離開人道要修行是很困難的,這一點正是給我們一個重要啓示。

  有人說等我老了,環境好一點,身體自在一點,我再來修。沒事了還要修什麼行?修行就在我們的苦惱中,如何藉助這樣的因緣去觀照,從根源處找出産生煩惱真正的原因,才有機會消除煩惱。這相當重要。

  連自己都不認識,還能談得到控製自己,改造自己嗎?因此,想控製自己,解放自己,非認識自己不可。

  如果連自己身心的條件因緣都不清楚,怎麼能控製、改造自己?如果自己都沒有辦法了解、控製、改造、提升自己,你又如何去改變外在的條件?外在的人事?當老病死到來,又如何面對?所以先要認識自己呀!這裏講「想控製自己,解放自己,非認識自己不可」,這就是重點。所以,《心經》是「近取諸身」,就是自身,就是要回到生命中來,回到身心的當下來觀察自己、了解自己,這就是修行的下手處。

  佛法雖無往而不在,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樣覺悟自己,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

  可是,一般的信仰就不是這樣子,我們認爲外在有一個偉大、法力無邊的佛、菩薩,只要虔誠敬愛、恭敬禮拜,好像我們就能得救了。如果是這樣的觀念,那就是不了解佛法的真義和目的了。佛法揭示的是事實的真相,每一個人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的就是沒有自性的、沒有他力的主宰。不是誰來控製、誰來造作你的。佛法第一要破的就是這種依賴感和迷信,而要讓我們發現真相。什麼是真相?由于我們的無知,産生錯誤的行爲而帶來痛苦煩惱;所以,只要我們反省自己,看清楚我們造業的動力根源是什麼?當我們把那個根本的原因改變時,一切現象就能改善了。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解脫的,過去的一切大德菩薩也是這樣解脫的。我們每一個人解脫的機會都是平等的,因爲我們和佛菩薩一樣都是人,都有五蘊、六處、有思想、有觀察的能力、有理性的思惟,所具備的條件都是一樣的。我們犯的過錯也不離無明和貪愛,和一切衆生生命輪回的動力是一樣的。所以只要我們能反觀自己,探討真正的原因在哪裏,只要把那個原因調正了,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十二緣起中無明破了就不會有行,行破了就不會有後面的相續,生死輪回就斷了。所以修行有兩個重點:第一是破無明,第二是離貪愛。那麼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從哪裏下手?反觀自己身心的造作、心靈的動態,這些都要清楚。導師在這裏講的好像都很淺顯:「想控製自己,解放自己,非認識自己不可」。問題是我們幾個人懂得認識自己的方法?又如何深入到我們潛在很深很深的意識中去了解自己,不容易啊!所以只有佛法的這個「法」,才能一步一步引導我們進去,去體會到最深的內涵。也就是說引導我們怎麼去觀照,怎麼用功,怎麼修行,才能夠真的深入我們內心的深處,去發覺他的真相。所以學習佛法第一步就是上課聽法,奠定理論基礎。如果連這些理論都不懂,信心從哪裏來?沒有信心又怎麼會依照修行的方法去實踐呢?所以,首先要明白這些理論,就要從聞思修的第一步「聞」——聽法下手。

  這就是答案!佛法的目的是讓我們究竟解脫的,那麼要解脫,就得先覺悟自己,改造自己,鏟除一切無明、顛倒、執著的根源,我們就能解除痛苦。

  如我們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製與改造,那麼因自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們也沒辦法去控製,反而增多痛苦!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真的像佛陀一樣得法,他就解脫了。佛陀悟道後四十九年弘法利生,也遭遇很多的逆境,但是他不會再起煩惱痛苦了。佛陀成佛了,世界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