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33

  ..續本文上一頁貴義。那麼,前面的懸論部分的內容就講到這裏。總之,我們要知道今天研究的《般若心經》,是佛法中大乘佛法最主要的經典,能開發般若的空慧。我們要破我執、得解脫,沒有般若的空慧,不可能得受用的。沒有般若智慧,修行會變成盲目的行持,所以我們要明白,修行不是發心、虔誠、敬愛、布施、持戒就以爲可以解決問題。沒有般若的指導,就像盲人走路一樣,摸不到正確的方向,是達不到修行的目的。

  二 釋譯題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此經是從梵文譯過來的,譯者是我國初唐時最享盛名的玄奘法師。

  《般若心經》,是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西遊記》就是以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取經的題材編成的故事。玄奘法師對佛教事業的貢獻在佛教史上享有盛名。

  心經的譯本,截至清季就有七種。最早的是羅什法師譯的;奘譯是七譯中的第二譯,在中國最爲盛行。

  《般若心經》在中國截至清季共有七種譯本,最早的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這一本《般若心經》是玄奘法師所譯的,是七種譯本的第二種,在中國佛教界流通最盛行。

  師俗姓陳,河南人。出家後遍學叁藏,于經論深義,有疑莫決,于是即萌到印度求法的志願。

  玄奘法師遍學經、律、論叁藏,但是在心中仍有很多的疑慮。

  我想每一個人剛開始學佛,應該都有這個過程。有時候看到一些經論,會有很多疑慮不能解決,還有經論與經論之間,在義理上會有一些差異或矛盾,如果沒有辦法疏通和貫穿,難免心中有很多的疑慮,這是很正常的。

  玄奘法師也是一樣,他研究了很多經論,發現有很多疑慮的地方,又沒有辦法解決,所以他決心要到印度去取經,目的是要找到佛法的根本。如果不把佛法的根本厘清,心中的疑惑不可能解除。心中只要有疑惑,修行就無從下手。我相信,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應該也有這個共同的問題。不要講外道的思想,講我們佛法內部就好,由于宗派理論的差別,我們心中也有很多的盲點,修行要達到真正安心是不容易的。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法從根本上厘清,了解法的正確性與一貫性,要達到受用和安心,真的不容易!

  我常常贊歎導師也是因爲這個原因,他替我們厘清了法源,找到了佛法的源頭,也讓我們看清整個佛法流傳過程及其流變,讓我們能了解法的真義、法的原貌和佛陀的本懷。我們就不會像過去一樣的心不安:到底哪一個對呢?到底要走哪一條路呢?修哪一個法門呢?我們就不會盲目了,心就會安定下來。這裏很重要!

  譬如說,鸠摩羅什法師和玄奘法師同樣翻譯《般若心經》,兩個譯本如果有機會拿來對照,就會看出其中有不同的地方。鸠摩羅什是空宗的,他是站在《中觀》的立場來翻譯的;而玄奘法師雖然也學《中觀》,但他以學唯識爲主,是宗唯識的。

  所以,同樣的《般若心經》,如果由兩種不同的理念來翻譯,內容上和文字的用法上,就有很大的差異。有機會大家可以拿來對照研究一下就明白了。因爲玄奘法師是中國人,所以他的文字精煉、文筆流暢,結構嚴謹,語義顯明,容易讓我們明白。那麼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文重視:義理、內涵、精神、要義。所以,文字上與玄奘法師就有一點差別。但是,如果從內涵上、法義上來講,我希望大家也看看鸠摩羅什法師的翻譯本,更能貼切地顯出《般若心經》的內涵和精神。這一點是我個人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于貞觀元年,潛出國境,冒險犯難西行,終于在印廣學教法,經十七年,于貞觀十九年學成歸唐,朝野崇敬備至,于是立寺翻經,爲我國譯經史上的權威者。若欲詳知奘師曆史,請讀《大唐慈恩叁藏法師傳》。

  玄奘法師對中國佛教的貢獻非常大,他智慧很高,學問很深。法師冒險曆難,倍受艱辛困苦才到達印度,然後深入經藏,研究佛法。當法師學成以後,辯才無礙,在印度的辯論沒有敵手,非常有智慧,非常的難得。回國後,玄奘法師翻譯了從印度帶回來的經典,中國佛法很多重要的經典,都是由他翻譯的。法師最後翻譯的就是《般若經》,《般若經》翻譯圓滿,他就差不多要圓寂了。《般若經》雖然不是他主要宣揚的理念,他主要宣揚的是唯識,他還造了《成唯識論》,但是法師知道《般若經》的重要,所以《般若經》那麼廣大的部帙,最後還是把它完成了才圓寂。

  如果想要了解玄奘法師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智慧,翻譯的經典的內涵,可以研究叁藏法師的傳記。

  懸論的部分就講完了,接下來就要正釋經文,我們在懸論的部分和經題的部分,就可以了解《般若經》的精神和內涵,重要的理念和思想,這幾方面幾乎都談到了。也就是說我們在經題的部分,如果能好好用心的去了解體會導師的注釋,我們就能把握《般若經》的大乘心要和《般若心經》的根本重點。經文的部分,不過是比較詳細的分別解說,主要內容在經題中已經完全涵蓋了。

  正 釋

  經文都有初中後叁分:初即序分,敘說法時處因緣聽衆等。中爲正宗分,正說當經義理。後爲流通分,即經末信受奉行、作禮而去等。

  一般把經文都分成叁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分,就是說法的時候,時間、處所,什麼因緣而發起的,有哪些聽衆。序分主要是在敘述這個內容。

  第二部分叫正宗分,是正文,一本經的主要思想要襯托出來的主題,就在正宗分來講。

  第叁部分,就是大家聽了法以後,歡喜了、信受了,好好地去流通、廣行。佛經一般來講都是分作這叁部分。

  今此心經,無首無尾,辟頭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但趙宋施護的譯本,叁分具足。

  其它佛經第一部分都是:「一時,佛在某某處……」,大部分都是這個模式。但是,這一部《般若心經》沒有序分這部分,開始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本經沒有序文,也沒有流通分。另外趙宋施護的翻譯本,這叁部分都有。

  有人說:奘師譯的是略本,所以不具叁分。然從另一觀點看,奘師所譯的心經,才是心經原型。

  如果其它的翻譯本叁分具足,這是個人添加的。從另一個角度看,玄奘法師翻譯的這本心經,才是心經原本的樣子。

  此經本是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般若經裏,有學觀品,

  導師指出,《大般若經》雖然有六百卷,而《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要。在《般若經》裏面有一品叫做〈學觀品〉。

  此品有與本經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但不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說的。

  這個訊息很重要!我們一般人都以爲《般若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其實是不正確的。這是佛陀親口對舍利弗說的,是在《大般若經》裏面的「學觀品」中,佛陀爲舍利弗開示而說的法,這一點大家要明白。《般若心經》是《大般若經》六百卷中的一品,所以他沒有前、沒有後的原因就在這裏。如果另加一個序分、一個流通分,那就是後人添加的,以爲這樣叁分合起來才像個經文的樣子。其實應該是玄奘法師翻譯的才是正確的。所以導師就講,「學觀品」裏面的經文,與《般若心經》的經文幾乎完全一樣,這一點是可以考證的。我們只要看看《大般若經》中的「學觀品」來對照一下就明白了。所以,如果說《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心要,那麼《般若心經》又是心要中的心要!短短二百多個字,已經把《大般若經》所有精華都濃縮在裏面了。文字雖然簡潔,卻把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神幾乎都涵蓋在裏面。所以看起來簡短,但是意義深遠而又廣大!

  此經應該是《大般若經》裏的精要部分,古德爲了易于受持,特地摘出來單行流通,所以名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樣,本經沒有首尾,不是更合理嗎?

  在整個《大般若經》裏面,因爲這一部分又簡潔、又重要、涵蓋面又廣,所以古大德都認爲:要研究六百卷《大般若經》不容易,內容太大太多了,那麼把心要的部分摘錄出來,就會更便于流通,要研究也比較容易了。

  這樣就知道把《般若心經》加上頭尾是人爲製造的,不是原來的樣子,而沒有頭尾反而是符合《般若心經》原貌的。

  後人以爲經有叁分,見此經首「觀自在菩薩」一句,于是即將此經添足叁分,而作爲觀自在菩薩所說的了。

  其實這就誤解了,以爲第一句是「觀自在菩薩」,就以爲這一部經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

  甲一 標宗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幾句經文的意義非常深廣!如果真的能明白其中的涵義,我們修行就容易了,能夠把握住佛法的根本。如果我們修行的人,也能像觀自在菩薩一樣,真的能夠體證最深的、最徹底的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就能「照見五蘊皆空」。所以我們要注意!「五蘊皆空」是我們體證到法的特質的時候,完全明白的時候所照見的!怎麼樣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呢?就必須要入深般若!注意!我們一般修行的人,法也學了、聽了,但是有沒有真正的進入所謂的「深般若」呢?「行深」就是進去,真正進入最深的「般若」的體證。那個時候才能「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結果是什麼?就是「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滅苦了,解脫了。所以我們可以解釋:真正的解脫要從哪裏下手?要了解「五蘊皆空」,怎麼樣才能「五蘊皆空」?要「行深般若波羅蜜」。那麼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從哪裏來?如果沒有善知識的體證和引導,我們從哪裏去聽?從哪裏去了解?如果沒有佛陀,沒有過去這些祖師、大德、菩薩們,把他們體證的經驗和方法流傳給我們,我們是沒有辦法了解的!所以我們今天學習經論,經論解釋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我們修行的受用性。

  同樣是《金剛經》和《般若心經》,不同體系的思想,解釋的經文是有很大差別的。同樣一句話,不同的體驗會解釋成不同的內涵,這也是讓我們感到很困擾的地方。中國最流行的就是《金剛經》和《般若心經》,解釋最多的也是《金剛經》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