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34

  ..續本文上一頁般若心經》。如果大家有深入的研究,可以把幾十種譯本或者是解釋的內容拿來對照,就會感到差異太大了!觀念完全不同!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所以我們今天用導師的解釋作爲學習的課本,有很深的意義,慢慢的大家就會了解了。

  此是總標,以下即是解釋此叁句的。

  《般若心經》一共二百多字,前面這幾句是根本最重要的地方,至于後面的經文,全都在解釋這幾句話所包含的內容。「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脫了,要解脫,「照見五蘊皆空」是其內涵;怎樣「照見五蘊皆空」?是要「深般若」,這是根本,後面所有的經文只是在解釋這個內容而已。

  此叁句中有人有法,有因有果。

  人:就是「觀自在」;法:就是「深般若」;體證「五蘊皆空」是因;「度一切苦厄」是果。這裏人、法、因、果都具備了。

  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般若法門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即是所修觀法。

  每一個人只要能修般若法門,就必得解脫自在,這就是「觀自在」。我們用般若的法來觀照五蘊,就是所觀的法。

  修般若波羅蜜多,通達五蘊皆空,即是因;由此體達空性而能度一切苦厄,即是果。

  這裏是讓我們明白,修行的人有了修行的方法,然後以這個方法和智慧就能「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因,最後得到的「度一切苦厄」,就是果。用人、法 因、果把這一經的內涵襯托出來以後,後面就要解釋人法因果的具體的內容。

  「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不一定指補怛落迦的觀世音菩薩。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這一本經中的「觀自在菩薩」不是特指觀世音菩薩。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只要學的是般若的慧觀,能夠真正的體達空性而得解脫的,都可稱爲「觀自在菩薩」。只要體會的是般若的法門,用般若的深觀去照見一切皆空的空性,都有解脫的機會,都可以「度一切苦厄」。只要能達到的人都叫做「觀自在菩薩」

  菩薩是依德立名的,有某種特殊功德,即名他爲某某。

  菩薩是依德立名,譬如: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大智的文殊菩薩,大願的地藏王菩薩,大行的普賢菩薩,都是以德立名,顯表德行。菩薩哪一種德行顯現出來的傾向比較明顯,就用這種傾向來爲這位菩薩安立一個名字,只是這樣而已。譬如我們講大願地藏菩薩,因爲他的願力大,發願要徹底度脫衆生,衆生度不盡, 誓不成佛。這位菩薩的願大,所以稱他爲大願地藏菩薩,是以德立名,比較重于德行的表顯。譬如說大智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大悲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那麼有人就會問了:觀世音菩薩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嗎?文殊菩薩只有智慧沒有慈悲嗎? 其實他們都具足慈悲和智慧,只是代表他們各自顯揚的德行。就比較重要的菩薩來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王菩薩這五尊菩薩的德行合起來就代表佛陀的德行!好比我們要表揚某一種德行,就用一個人物來代表,只是這樣而已。如果具足了其中的一種德行,其它的德行也會具足,只是個人的傾向不同,方便入門不同。可是一旦體證到了,這五種德行全然具足,不可偏廢,這才是真正的大覺悟者─—佛陀圓滿的智慧和德行。

  《華嚴經》每有若幹同名同號的菩薩,即由于此。

  在《華嚴經》裏面,同樣名字的菩薩很多,名字不是代表哪一個人,而是顯揚某一種德行。如果你們今天是以大悲入手,在成就的時候,稱爲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也是可以的!

  所以,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誰就可以稱爲觀自在。

  所以,任何學佛修行的人都一樣,只要有般若的深觀和智慧,能夠體證無我而「度一切苦厄」,一樣的可以稱爲「觀自在菩薩」!

  觀是對于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

  般若可以從兩個方面觀照:一個是廣觀萬法,一個是近取諸身。觀察宇宙人生,其實主要的還是在于對我們身心的觀察。因爲從我們的身心五蘊來觀察是比較深刻而直接的。從個人來說,五蘊不離開我們身心的功能。但是以《般若心經》的立場來看,主要是「照見五蘊皆空」,應該是近取諸身更恰當。

  下文照見,即是般若觀慧的作用。

  我們常講「見法、悟道、開悟、見性」,其實就是「照見」的意思,也就是已經體證到了寂滅法性。真的能夠體證的時候,也就是「照見」的時候,那麼這就是慧觀的作用。沒有般若的慧觀,就達不到這樣的功效。而且這個慧觀與一般的修定不同,差別是很大的。我們講「止觀」,「止」是定的部分,後面的「觀」,需要般若的智慧,這裏也要明白。

  自在即是自由,擺脫了有漏有取的蘊等系縛,即得身心的自由自在。

  衆生生死輪回不斷,只要活著貪瞋癡煩惱就不止。因爲有很多的束縛,這些束縛讓我們取著、愛染、造業,所以生死不斷,擺脫和去掉這些束縛,就是解脫,就是自在。也就是說我們活在人間還沒有解脫以前,是苦啊!煩惱啊!當外在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的身心不再被束縛的時候,就是真正的解脫自在了!這就說明了束縛我們身心的就是五蘊!所以必須了解五蘊的真相:我們爲什麼會被束縛?什麼地方被束縛?束縛是什麼樣子?産生的後果是什麼?了解他的因、緣、內涵,我們就知道該如何去調整、去轉化。當消除了這些束縛的因,我們就不再繼續顛倒、無明、執著,我們的身心再也不會被束縛了。不論外在的一切發生什麼變化,都不會影響我們內在的身心,那時候就叫真正的自由自在——解脫!

  修行到底要修什麼?我們要去掉什麼?解脫什麼?其實在這裏已經表達出來了:我們被五蘊束縛了,被五蘊的功能束縛了!所以産生貪瞋癡,才會煩惱無盡而生死不斷,原因就在這裏!這些內容清楚了,五蘊的功能了解了,執著在哪裏?爲什麼會造業?爲什麼會那麼煩惱痛苦?這些都會明白了。然後發現五蘊本來的實相,就是見法——見法的實相!從此就不再被迷惑了,不再顛倒執著了,當超越這些束縛的時候,就是自在!這個地方指出一個很重要的理念,一般人修行總是往外求,需要那些外在的、大力的什麼東西來加被你,或者靠什麼力量來消除你的危難和困難,是不是都有「寄托」這樣的觀念?我們在求什麼?拜什麼?無非是希望解決我們的苦難而已。但是,這些苦難真的是外力影響你的嗎?如果不是,那不是非因計因嗎?這裏已經指出了因果的「因」的重要!因爲你沒有看清楚,就盲目的求,盲目的拜,怎麼能解除因的問題!爲什麼要「照見五蘊皆空」?因爲五蘊就是我們的根本處,五蘊的造作就是我們輪回生死的根本,我們痛苦煩惱的因都在這裏!

  我們修行必須在五蘊上去探討、去觀照、去明白五蘊的實相,照見了「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這幾句話已經涵蓋了佛法最重要的內涵,明白了,修行就有下手處。所以,今天學法,就是要學般若的智慧!透過般若的智能,在身心五蘊的運作功能中,去觀察他,去發現我們顛倒執著的根本,才是下手處。般若的智慧,教我們怎麼觀察,能看到五蘊的本質,煩惱的本質,生死的本質。真的明白了,了解真相就不再迷惑了,就能夠超越出來,不再顛倒了。

  所以我常常譬喻:無明,就是不了解真相,就像在黑暗中;明,就是了解真相,就像打開電燈,燈打開的時候,黑暗自然不存在,不需要再去除黑暗。煩惱、顛倒、執著,就像黑暗,般若之燈打開的時候,煩惱、顛倒、執著的黑暗自然不存在,不需要再去對治了。這「照見」二字的奧妙,不是有什麼功夫,不是有什麼神通,不是有什麼特殊功能,能夠去掉什麼,要跟什麼東西打仗,都不是!只是發現了真相,燈就打開了,黑暗自然不存在,不再受黑暗的迷惑,也不需要再去對治什麼的,只是在真相中不再顛倒和執著而已。不然如何說「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這對于我們學佛修行的人來說,真的太重要了,大家要聽清楚!修行就不會外求了,不會盲修瞎練了!

  用經文來解釋,照見五蘊皆空即是觀,度一切苦厄即得自在。

  當我們修習觀照並且「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一切的煩惱、顛倒、執著就消失了,就得真正的清淨自在。這幾句話太重要了!它指出了我們修行的重點和根本處,我們的心就不會一天到晚都在向外亂攀、亂求,也不會怪外在種種的條件,知道一切都是我們內在的問題,這是根本的地方。我們在哪裏跌倒就要在哪裏爬起來,我們在這個身心裏面迷失了、執著了,産生了種種造業的因,都是在這裏。爲什麼?無明故!無明就是無知,不了解真相,隨著我們的習性、慣性去思考、去行動,帶來很多的痛苦煩惱和業力造作。今天要解決這個問題,也要在這裏用功。因爲這裏是讓我們顛倒跌倒的地方,我們必須在這裏看清他的真相,就要把無明打破。明白真相了,就不再執著、不再顛倒,只是如此而已。

  佛法就是這樣的淳樸和單純!就在因處下手,不需要到處跑、到處求,爬涉千山萬水,以爲能找到什麼?其實,真正要找的是一個明白的人,能指導我們的人,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這個明白而能指導我們的人,也只是我們修行的助緣而已,他不能替我們修,不能給我們成就,他只是傳給我們趨向般若智慧的正確方法,讓我們知道如何在生命中去照見當下的五蘊,真正的體證空性。能體證,就解脫,就這麼簡單!這個明白人只是告訴我們方法、目標、內容,至于實踐與體證,都要靠自己,這個大家也要明白!我們修行就不會盲目,不會重于信仰而沒有內涵,沒有智慧。

  由此,觀自在菩薩可作兩說:一、特別指補怛落迦的觀自在菩薩。二、凡是能觀察真理獲得痛苦解脫者,都名觀自在菩薩──本經指後者。

  因爲「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就能「度一切苦厄」。從這個角度看,觀自在菩薩是解脫者,衆生只要能通過觀察真理而得解脫,也可以名爲觀自在菩薩。《般若心經》所指的觀自在菩薩,是指後者。只要能觀照「五蘊皆空」得解脫的都叫「觀自在菩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