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35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會生起信心了,因爲我們人人都有五蘊,那麼人人都解脫有份!沒有五蘊功能的能不能用這個方法觀自在?那是不可能的!我們既然從五蘊中造業輪回,那麼也可從五蘊中觀察而得解脫!修行能不能離開五蘊的因緣?沒有五蘊能不能觀自在?不能!所以修行要在哪裏修?大家就明白了。

  經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爲菩薩的觀自在者。然菩薩登地,通達真理,斷我法執,度生死苦,即可名觀自在。

  真正得大自在的,應該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不但能夠色自在,可以有神通變化;心自在,內心真正的大解脫,不染、不執;智自在,發揮智慧的妙用,方便度生,隨應衆生的根性,現身而爲說法,都具有大智慧的妙用。這樣就達到了真正的觀自在。導師這裏講:只要是菩薩登地了,就是見道位,必通達了真理,我法二執能斷,生死之苦就不相續,都可以稱爲「觀自在」。

  就是勝解行者,能于畢竟空觀修習相應,也可以隨分得名觀自在了。

  「勝解行者」,指在知見上破了見惑,雖然還沒有到八地菩薩的境界,但是見惑破了,我們在修觀時能夠與畢竟空相應,也能隨分得名觀自在了。也就是說至少見惑破了,雖然我們的思惑-—煩惱習性還沒有完全斷盡,但是主要的知見─—空性慧已經建立,習性雖還沒斷盡,只要時時能正觀,還是能和空性相應的,只要能和空相應,當下還得自在。所以這樣的修行人雖然還沒有完全的達到八地的境界,但是也可以隨分得名爲「觀自在」。

  「菩薩」,梵語應雲菩提薩埵。菩提譯爲覺悟,對事理能如實明白,了知人生的真意義,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以赴。

  「菩薩」,應叫菩提薩埵,就是覺悟的人。即對于一切的事理,已經能明白和了解,也知道人生生命的意義,並且能把握修行的方向與方法,雖然還沒有到達究竟,但是方向有了,目標有了,明白了事理的真相,就能夠勇往直前的努力修行,達到最後的目標,這樣的修行者都可以稱爲「菩薩」。

  這不是世間知識所知,唯有般若慧才能究竟洞見的。

  我們要了解生命的意義,也要明白事理的內涵與實相,這不是世間一般的知識與聰明才智就可以了達的。只有在佛法中透過緣起正見,了達一切法的真相的智慧叫空慧,只有這個智慧才能夠究竟洞見實相,才能徹底明白真相。如果沒有緣起正見,我們如何具足空慧?了解緣起就知道一切法都是條件的組合,沒有不變性、永恒性,法法剎那遷流,名爲無常。這些根本如果不了解,沒有這樣的般若智慧,怎樣能了達諸法的實相呢?我們講般若、講空慧,其根本在于緣起的正見!所以,有了緣起正見,我們透過點點滴滴的體會,就能夠把握根本,才能一步一步的達到究竟的洞見,才能真正進入深觀而體證。如果沒有緣起的正見,怎麼觀都會落在實有裏,都會落在自性見中,怎麼觀也觀不到實相,怎麼看也看不到真相。那麼用什麼來看?用什麼來觀?什麼叫般若空慧,就是緣起正見!我們修學佛法,緣起兩個字看起來簡單,其實非常的深奧,這兩個字真的明白了,真的透徹了,修行會很受用!因爲這是佛法的根本!

  佛是具有最高覺悟者,菩薩即以佛的大覺爲理想的追求者。

  佛陀有大智慧,得大解脫,徹悟了人生的真理實相。那麼菩薩就是以佛陀爲榜樣,以成佛爲理想,盡心盡意的爲達到這樣的理想去修行、去實踐的人都叫菩薩。菩薩不會停止在某一個階位,而是要以究竟的佛果爲理想的目標,這就是菩薩。意思是說修行不要滿足在阿羅漢的境界,自己解脫了就好,還要學佛陀無限的大慈悲,應該以佛陀爲榜樣,以普度衆生爲己任。所以,菩薩的發心和阿羅漢的自了就有所差別。這裏講的菩薩,是追求究竟的佛果─—福慧圓滿爲終極目標的。

  薩埵譯爲有情,情是堅強意欲向前沖進的力量。人和一般動物,都有這種緊張沖動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

  六道衆生都是有情。「情」,是指我們的內心有堅強的意欲,被意欲而支配的、指使的盲動,都是與貪瞋癡相應的,所以也叫「情見」。我們被內心強烈的意欲在推動著,都在貪取、造業。人和一般的動物,都有這種緊張沖動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衆生。

  有情所指的層面比較廣,人類只是有情中的一種,但是只要有情欲,就有盲目的沖動和生存的意欲,自性見很強的都是有情。

  有的譬喻爲金剛心,就是說明這種堅忍的毅力。

  爲什麼我們生死不斷?正是由于有這種堅強、強烈、堅忍的意志傾向,一直在強烈的欲望中、生存的意欲中無限的需求。所以,這裏譬喻爲「金剛心」,金剛是不壞的意思,很堅強的意思。

  合起來,菩提薩埵譯爲覺有情,有覺悟的有情,不但不是普通的動物,就是混過一世的人,也配不上這個名稱。

  菩提薩埵合起來,就是覺悟的有情。我們有情衆生如果已經覺悟了,才叫菩提薩埵,不是一般的動物。雖然成爲人,但一生渾渾噩噩的混日子,也不能稱爲菩提薩埵。覺悟了的有情,不是一般的有情。

  必須是了知人生的究竟所在,而且是爲著這個而努力前進的,所以菩薩爲一類具有智慧成分的有情。又可以說︰菩提薩埵是追求覺悟的有情。

  開發了般若的智慧,對于生命和人生的意義已經明白了、了解了,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把握了方向後就能勇往直前的、非常努力的去修行,去緣苦衆生,從利他中超越自我,這才叫菩薩。雖然沒有成就,但是能一心一意的,要求實踐度衆生而達到真正究竟解脫的人,都叫菩薩。

  有情雖同有緊張沖動的活力,可惜都把他們用在食、色、名位上。

  佛法講衆生皆平等,是從法性上講的平等,從都具備成就的條件上來講的平等。有情都有那種堅強的動力,衆生把這個動力用在欲望上,用在食、色、名、利等欲望的滿足上,而增加了貪瞋癡與煩惱。

  菩薩是把這種強毅的力量,致力于人生究竟的獲得,起大勇猛,利濟人群以求完成自己,就是吃苦招難,也在所不計。所以經裏常常稱贊菩薩不惜犧牲,難行能行。

  菩薩和衆生的差別在于:世俗的有情衆生,都在滿足自己的貪欲,把內在這種勇猛心用在人間欲望的貪求上;但是菩薩就不一樣,菩薩已經了解人生生命的意義,找到了努力的目標,而勇猛精進的朝著利益一切衆生,來完成自我的超越而邁進。即使遇到痛苦、遇到煩惱、遇到逆境或災難,都在所不計、無怨無悔、不會退轉,以至到達圓成佛道爲止,這叫菩薩。

  所以經裏常常贊歎菩薩:爲了利益衆生,不惜犧牲,難行能行。對這一點我個人真的是感慨良深!我們修行的難點就在這裏!如果說我們已經知道修行的方法,我們的欲望淡了,人間也看破了,自己能知足常樂,即使在很貧困的地方,也能安住,這還不難;修行的人能夠看淡,能夠自己清淨隨緣安住的人也不少。

  但是,要緣苦衆生,真的要爲利濟衆生而精勤努力,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難,那真的是很多很多的!如果衆生都是理智的、有智慧的,利益他也許還不需要太辛苦。問題是什麼叫衆生?堅強的意欲,堅強的我執,要處處能夠圓滿他、讓他滿意,讓他願意與你一樣的來修行,真的很難!所以,我深深感受到自利還容易,要在利他中去超越自己真的是難中之難!也就可以襯托出真正菩薩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可貴!所以才成爲菩薩!

  做到這一點真的不容易!但是話講回來,如果對般若的空慧真正的能深刻的體證,了知一切法的性空,一切法雖有如幻,才能真的不執著。即使面對衆生的顛倒橫逆,也不會起心動念、不離不棄,這樣的菩薩真的不簡單!這個忍叫無生忍,不是忍耐的忍。如果還在相對中、還在忍耐中,一定忍不住的。而無生忍,是體證到了法的空性,知道衆生雖有也是如幻,再也不被一切法所迷惑和染著,那個時候再大的橫逆他也不會計較,爲什麼?如幻故,緣起故。這一點真的是不容易的。正因爲如此,才顯出般若的重要!如果沒有般若的智慧,就像我們要跳到火海、苦海裏去救人,也會被燒死、被淹死的意思一樣,你會受不了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我們對般若如果沒有一點體會和受用,如何在這樣火宅般的人間去度化這些苦難的衆生呢?太重要了!所以我們學習般若的法門,第一要有自保的能力,第二才能談到利他。

  以堅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理想──覺悟真理,利濟人群,淨化自己,這才不愧稱爲菩薩。

  我們從正見的熏習到正思惟的成熟,前面的正知見能引導我們修行的方向,進而通過身心的實踐,也能體證到這個知見的正確性,以達到身心的安住自在。所以「知以導行,行以證知」,行與知是相依相緣的,這個很重要!我們今天學了法,很多人聽了很歡喜、也很用功,但是在利他的實踐中,缺少那份真誠和勇猛的心,這是因爲我執還比較深,還在自我保護的心態中,要在實踐中破除我執是不容易的。但是,不實踐又如何真正破我執呢?理是懂了,如果在事中行不出來、做不到,理還是不能證。那麼我們就應該一邊在學佛熏習中建立正知見,一邊要想辦法努力去實踐。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的漸進;從小舍到大舍,一步一步的去體證。我們就會發現:舍一分,就清淨一分;證入一分,心也就自在一分了。確實是如此的。如果我們以爲自己體會很深,自以爲和衆生不同,境界很高,很超然,不能跟衆生打成一片,這種高就是我慢,這種超然是優越感,不能破我執的!所以,我們要怎樣的去實踐?唯有從利他中才能感受到與衆生的相依相緣,慢慢的內心就會轉化,當那種悲心自然的從內心生起的時候,我們的我慢、我執也在消融。這個很重要!

  又,覺是菩薩所要追求的,有情是菩薩所要救濟的。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這覺有情的目的和理想。

  很多人都說:理論我都懂,爲什麼貪瞋癡還一樣?利他做不到。這是因爲你沒有去實踐!懂了方法之後,還要在實踐中去體驗,那個悭貪是不是能舍?那個悲心是不是能…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