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34

  ..续本文上一页般若心经》。如果大家有深入的研究,可以把几十种译本或者是解释的内容拿来对照,就会感到差异太大了!观念完全不同!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天用导师的解释作为学习的课本,有很深的意义,慢慢的大家就会了解了。

  此是总标,以下即是解释此三句的。

  《般若心经》一共二百多字,前面这几句是根本最重要的地方,至于后面的经文,全都在解释这几句话所包含的内容。「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了,要解脱,「照见五蕴皆空」是其内涵;怎样「照见五蕴皆空」?是要「深般若」,这是根本,后面所有的经文只是在解释这个内容而已。

  此三句中有人有法,有因有果。

  人:就是「观自在」;法:就是「深般若」;体证「五蕴皆空」是因;「度一切苦厄」是果。这里人、法、因、果都具备了。

  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般若法门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是所修观法。

  每一个人只要能修般若法门,就必得解脱自在,这就是「观自在」。我们用般若的法来观照五蕴,就是所观的法。

  修般若波罗蜜多,通达五蕴皆空,即是因;由此体达空性而能度一切苦厄,即是果。

  这里是让我们明白,修行的人有了修行的方法,然后以这个方法和智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因,最后得到的「度一切苦厄」,就是果。用人、法 因、果把这一经的内涵衬托出来以后,后面就要解释人法因果的具体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一本经中的「观自在菩萨」不是特指观世音菩萨。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只要学的是般若的慧观,能够真正的体达空性而得解脱的,都可称为「观自在菩萨」。只要体会的是般若的法门,用般若的深观去照见一切皆空的空性,都有解脱的机会,都可以「度一切苦厄」。只要能达到的人都叫做「观自在菩萨」

  菩萨是依德立名的,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他为某某。

  菩萨是依德立名,譬如: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大智的文殊菩萨,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大行的普贤菩萨,都是以德立名,显表德行。菩萨哪一种德行显现出来的倾向比较明显,就用这种倾向来为这位菩萨安立一个名字,只是这样而已。譬如我们讲大愿地藏菩萨,因为他的愿力大,发愿要彻底度脱众生,众生度不尽, 誓不成佛。这位菩萨的愿大,所以称他为大愿地藏菩萨,是以德立名,比较重于德行的表显。譬如说大智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大悲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那么有人就会问了:观世音菩萨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吗?文殊菩萨只有智慧没有慈悲吗? 其实他们都具足慈悲和智慧,只是代表他们各自显扬的德行。就比较重要的菩萨来讲,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这五尊菩萨的德行合起来就代表佛陀的德行!好比我们要表扬某一种德行,就用一个人物来代表,只是这样而已。如果具足了其中的一种德行,其它的德行也会具足,只是个人的倾向不同,方便入门不同。可是一旦体证到了,这五种德行全然具足,不可偏废,这才是真正的大觉悟者─—佛陀圆满的智慧和德行。

  《华严经》每有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即由于此。

  在《华严经》里面,同样名字的菩萨很多,名字不是代表哪一个人,而是显扬某一种德行。如果你们今天是以大悲入手,在成就的时候,称为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也是可以的!

  所以,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称为观自在。

  所以,任何学佛修行的人都一样,只要有般若的深观和智慧,能够体证无我而「度一切苦厄」,一样的可以称为「观自在菩萨」!

  观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

  般若可以从两个方面观照:一个是广观万法,一个是近取诸身。观察宇宙人生,其实主要的还是在于对我们身心的观察。因为从我们的身心五蕴来观察是比较深刻而直接的。从个人来说,五蕴不离开我们身心的功能。但是以《般若心经》的立场来看,主要是「照见五蕴皆空」,应该是近取诸身更恰当。

  下文照见,即是般若观慧的作用。

  我们常讲「见法、悟道、开悟、见性」,其实就是「照见」的意思,也就是已经体证到了寂灭法性。真的能够体证的时候,也就是「照见」的时候,那么这就是慧观的作用。没有般若的慧观,就达不到这样的功效。而且这个慧观与一般的修定不同,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讲「止观」,「止」是定的部分,后面的「观」,需要般若的智慧,这里也要明白。

  自在即是自由,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即得身心的自由自在。

  众生生死轮回不断,只要活着贪瞋痴烦恼就不止。因为有很多的束缚,这些束缚让我们取着、爱染、造业,所以生死不断,摆脱和去掉这些束缚,就是解脱,就是自在。也就是说我们活在人间还没有解脱以前,是苦啊!烦恼啊!当外在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心不再被束缚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解脱自在了!这就说明了束缚我们身心的就是五蕴!所以必须了解五蕴的真相:我们为什么会被束缚?什么地方被束缚?束缚是什么样子?产生的后果是什么?了解他的因、缘、内涵,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去调整、去转化。当消除了这些束缚的因,我们就不再继续颠倒、无明、执着,我们的身心再也不会被束缚了。不论外在的一切发生什么变化,都不会影响我们内在的身心,那时候就叫真正的自由自在——解脱!

  修行到底要修什么?我们要去掉什么?解脱什么?其实在这里已经表达出来了:我们被五蕴束缚了,被五蕴的功能束缚了!所以产生贪瞋痴,才会烦恼无尽而生死不断,原因就在这里!这些内容清楚了,五蕴的功能了解了,执着在哪里?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会那么烦恼痛苦?这些都会明白了。然后发现五蕴本来的实相,就是见法——见法的实相!从此就不再被迷惑了,不再颠倒执着了,当超越这些束缚的时候,就是自在!这个地方指出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一般人修行总是往外求,需要那些外在的、大力的什么东西来加被你,或者靠什么力量来消除你的危难和困难,是不是都有「寄托」这样的观念?我们在求什么?拜什么?无非是希望解决我们的苦难而已。但是,这些苦难真的是外力影响你的吗?如果不是,那不是非因计因吗?这里已经指出了因果的「因」的重要!因为你没有看清楚,就盲目的求,盲目的拜,怎么能解除因的问题!为什么要「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五蕴就是我们的根本处,五蕴的造作就是我们轮回生死的根本,我们痛苦烦恼的因都在这里!

  我们修行必须在五蕴上去探讨、去观照、去明白五蕴的实相,照见了「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这几句话已经涵盖了佛法最重要的内涵,明白了,修行就有下手处。所以,今天学法,就是要学般若的智慧!透过般若的智能,在身心五蕴的运作功能中,去观察他,去发现我们颠倒执着的根本,才是下手处。般若的智慧,教我们怎么观察,能看到五蕴的本质,烦恼的本质,生死的本质。真的明白了,了解真相就不再迷惑了,就能够超越出来,不再颠倒了。

  所以我常常譬喻:无明,就是不了解真相,就像在黑暗中;明,就是了解真相,就像打开电灯,灯打开的时候,黑暗自然不存在,不需要再去除黑暗。烦恼、颠倒、执着,就像黑暗,般若之灯打开的时候,烦恼、颠倒、执着的黑暗自然不存在,不需要再去对治了。这「照见」二字的奥妙,不是有什么功夫,不是有什么神通,不是有什么特殊功能,能够去掉什么,要跟什么东西打仗,都不是!只是发现了真相,灯就打开了,黑暗自然不存在,不再受黑暗的迷惑,也不需要再去对治什么的,只是在真相中不再颠倒和执着而已。不然如何说「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这对于我们学佛修行的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大家要听清楚!修行就不会外求了,不会盲修瞎练了!

  用经文来解释,照见五蕴皆空即是观,度一切苦厄即得自在。

  当我们修习观照并且「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一切的烦恼、颠倒、执着就消失了,就得真正的清净自在。这几句话太重要了!它指出了我们修行的重点和根本处,我们的心就不会一天到晚都在向外乱攀、乱求,也不会怪外在种种的条件,知道一切都是我们内在的问题,这是根本的地方。我们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我们在这个身心里面迷失了、执着了,产生了种种造业的因,都是在这里。为什么?无明故!无明就是无知,不了解真相,随着我们的习性、惯性去思考、去行动,带来很多的痛苦烦恼和业力造作。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要在这里用功。因为这里是让我们颠倒跌倒的地方,我们必须在这里看清他的真相,就要把无明打破。明白真相了,就不再执着、不再颠倒,只是如此而已。

  佛法就是这样的淳朴和单纯!就在因处下手,不需要到处跑、到处求,爬涉千山万水,以为能找到什么?其实,真正要找的是一个明白的人,能指导我们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个明白而能指导我们的人,也只是我们修行的助缘而已,他不能替我们修,不能给我们成就,他只是传给我们趋向般若智慧的正确方法,让我们知道如何在生命中去照见当下的五蕴,真正的体证空性。能体证,就解脱,就这么简单!这个明白人只是告诉我们方法、目标、内容,至于实践与体证,都要靠自己,这个大家也要明白!我们修行就不会盲目,不会重于信仰而没有内涵,没有智慧。

  由此,观自在菩萨可作两说:一、特别指补怛落迦的观自在菩萨。二、凡是能观察真理获得痛苦解脱者,都名观自在菩萨──本经指后者。

  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就能「度一切苦厄」。从这个角度看,观自在菩萨是解脱者,众生只要能通过观察真理而得解脱,也可以名为观自在菩萨。《般若心经》所指的观自在菩萨,是指后者。只要能观照「五蕴皆空」得解脱的都叫「观自在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