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么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会生起信心了,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五蕴,那么人人都解脱有份!没有五蕴功能的能不能用这个方法观自在?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既然从五蕴中造业轮回,那么也可从五蕴中观察而得解脱!修行能不能离开五蕴的因缘?没有五蕴能不能观自在?不能!所以修行要在哪里修?大家就明白了。
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为菩萨的观自在者。然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
真正得大自在的,应该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不但能够色自在,可以有神通变化;心自在,内心真正的大解脱,不染、不执;智自在,发挥智慧的妙用,方便度生,随应众生的根性,现身而为说法,都具有大智慧的妙用。这样就达到了真正的观自在。导师这里讲:只要是菩萨登地了,就是见道位,必通达了真理,我法二执能断,生死之苦就不相续,都可以称为「观自在」。
就是胜解行者,能于毕竟空观修习相应,也可以随分得名观自在了。
「胜解行者」,指在知见上破了见惑,虽然还没有到八地菩萨的境界,但是见惑破了,我们在修观时能够与毕竟空相应,也能随分得名观自在了。也就是说至少见惑破了,虽然我们的思惑-—烦恼习性还没有完全断尽,但是主要的知见─—空性慧已经建立,习性虽还没断尽,只要时时能正观,还是能和空性相应的,只要能和空相应,当下还得自在。所以这样的修行人虽然还没有完全的达到八地的境界,但是也可以随分得名为「观自在」。
「菩萨」,梵语应云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悟,对事理能如实明白,了知人生的真意义,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以赴。
「菩萨」,应叫菩提萨埵,就是觉悟的人。即对于一切的事理,已经能明白和了解,也知道人生生命的意义,并且能把握修行的方向与方法,虽然还没有到达究竟,但是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明白了事理的真相,就能够勇往直前的努力修行,达到最后的目标,这样的修行者都可以称为「菩萨」。
这不是世间知识所知,唯有般若慧才能究竟洞见的。
我们要了解生命的意义,也要明白事理的内涵与实相,这不是世间一般的知识与聪明才智就可以了达的。只有在佛法中透过缘起正见,了达一切法的真相的智慧叫空慧,只有这个智慧才能够究竟洞见实相,才能彻底明白真相。如果没有缘起正见,我们如何具足空慧?了解缘起就知道一切法都是条件的组合,没有不变性、永恒性,法法剎那迁流,名为无常。这些根本如果不了解,没有这样的般若智慧,怎样能了达诸法的实相呢?我们讲般若、讲空慧,其根本在于缘起的正见!所以,有了缘起正见,我们透过点点滴滴的体会,就能够把握根本,才能一步一步的达到究竟的洞见,才能真正进入深观而体证。如果没有缘起的正见,怎么观都会落在实有里,都会落在自性见中,怎么观也观不到实相,怎么看也看不到真相。那么用什么来看?用什么来观?什么叫般若空慧,就是缘起正见!我们修学佛法,缘起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的深奥,这两个字真的明白了,真的透彻了,修行会很受用!因为这是佛法的根本!
佛是具有最高觉悟者,菩萨即以佛的大觉为理想的追求者。
佛陀有大智慧,得大解脱,彻悟了人生的真理实相。那么菩萨就是以佛陀为榜样,以成佛为理想,尽心尽意的为达到这样的理想去修行、去实践的人都叫菩萨。菩萨不会停止在某一个阶位,而是要以究竟的佛果为理想的目标,这就是菩萨。意思是说修行不要满足在阿罗汉的境界,自己解脱了就好,还要学佛陀无限的大慈悲,应该以佛陀为榜样,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所以,菩萨的发心和阿罗汉的自了就有所差别。这里讲的菩萨,是追求究竟的佛果─—福慧圆满为终极目标的。
萨埵译为有情,情是坚强意欲向前冲进的力量。人和一般动物,都有这种紧张冲动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
六道众生都是有情。「情」,是指我们的内心有坚强的意欲,被意欲而支配的、指使的盲动,都是与贪瞋痴相应的,所以也叫「情见」。我们被内心强烈的意欲在推动着,都在贪取、造业。人和一般的动物,都有这种紧张冲动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众生。
有情所指的层面比较广,人类只是有情中的一种,但是只要有情欲,就有盲目的冲动和生存的意欲,自性见很强的都是有情。
有的譬喻为金刚心,就是说明这种坚忍的毅力。
为什么我们生死不断?正是由于有这种坚强、强烈、坚忍的意志倾向,一直在强烈的欲望中、生存的意欲中无限的需求。所以,这里譬喻为「金刚心」,金刚是不坏的意思,很坚强的意思。
合起来,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有觉悟的有情,不但不是普通的动物,就是混过一世的人,也配不上这个名称。
菩提萨埵合起来,就是觉悟的有情。我们有情众生如果已经觉悟了,才叫菩提萨埵,不是一般的动物。虽然成为人,但一生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也不能称为菩提萨埵。觉悟了的有情,不是一般的有情。
必须是了知人生的究竟所在,而且是为着这个而努力前进的,所以菩萨为一类具有智慧成分的有情。又可以说︰菩提萨埵是追求觉悟的有情。
开发了般若的智慧,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意义已经明白了、了解了,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把握了方向后就能勇往直前的、非常努力的去修行,去缘苦众生,从利他中超越自我,这才叫菩萨。虽然没有成就,但是能一心一意的,要求实践度众生而达到真正究竟解脱的人,都叫菩萨。
有情虽同有紧张冲动的活力,可惜都把他们用在食、色、名位上。
佛法讲众生皆平等,是从法性上讲的平等,从都具备成就的条件上来讲的平等。有情都有那种坚强的动力,众生把这个动力用在欲望上,用在食、色、名、利等欲望的满足上,而增加了贪瞋痴与烦恼。
菩萨是把这种强毅的力量,致力于人生究竟的获得,起大勇猛,利济人群以求完成自己,就是吃苦招难,也在所不计。所以经里常常称赞菩萨不惜牺牲,难行能行。
菩萨和众生的差别在于:世俗的有情众生,都在满足自己的贪欲,把内在这种勇猛心用在人间欲望的贪求上;但是菩萨就不一样,菩萨已经了解人生生命的意义,找到了努力的目标,而勇猛精进的朝着利益一切众生,来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迈进。即使遇到痛苦、遇到烦恼、遇到逆境或灾难,都在所不计、无怨无悔、不会退转,以至到达圆成佛道为止,这叫菩萨。
所以经里常常赞叹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不惜牺牲,难行能行。对这一点我个人真的是感慨良深!我们修行的难点就在这里!如果说我们已经知道修行的方法,我们的欲望淡了,人间也看破了,自己能知足常乐,即使在很贫困的地方,也能安住,这还不难;修行的人能够看淡,能够自己清净随缘安住的人也不少。
但是,要缘苦众生,真的要为利济众生而精勤努力,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那真的是很多很多的!如果众生都是理智的、有智慧的,利益他也许还不需要太辛苦。问题是什么叫众生?坚强的意欲,坚强的我执,要处处能够圆满他、让他满意,让他愿意与你一样的来修行,真的很难!所以,我深深感受到自利还容易,要在利他中去超越自己真的是难中之难!也就可以衬托出真正菩萨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可贵!所以才成为菩萨!
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但是话讲回来,如果对般若的空慧真正的能深刻的体证,了知一切法的性空,一切法虽有如幻,才能真的不执着。即使面对众生的颠倒横逆,也不会起心动念、不离不弃,这样的菩萨真的不简单!这个忍叫无生忍,不是忍耐的忍。如果还在相对中、还在忍耐中,一定忍不住的。而无生忍,是体证到了法的空性,知道众生虽有也是如幻,再也不被一切法所迷惑和染着,那个时候再大的横逆他也不会计较,为什么?如幻故,缘起故。这一点真的是不容易的。正因为如此,才显出般若的重要!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就像我们要跳到火海、苦海里去救人,也会被烧死、被淹死的意思一样,你会受不了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我们对般若如果没有一点体会和受用,如何在这样火宅般的人间去度化这些苦难的众生呢?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学习般若的法门,第一要有自保的能力,第二才能谈到利他。
以坚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理想──觉悟真理,利济人群,净化自己,这才不愧称为菩萨。
我们从正见的熏习到正思惟的成熟,前面的正知见能引导我们修行的方向,进而通过身心的实践,也能体证到这个知见的正确性,以达到身心的安住自在。所以「知以导行,行以证知」,行与知是相依相缘的,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学了法,很多人听了很欢喜、也很用功,但是在利他的实践中,缺少那份真诚和勇猛的心,这是因为我执还比较深,还在自我保护的心态中,要在实践中破除我执是不容易的。但是,不实践又如何真正破我执呢?理是懂了,如果在事中行不出来、做不到,理还是不能证。那么我们就应该一边在学佛熏习中建立正知见,一边要想办法努力去实践。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的渐进;从小舍到大舍,一步一步的去体证。我们就会发现:舍一分,就清净一分;证入一分,心也就自在一分了。确实是如此的。如果我们以为自己体会很深,自以为和众生不同,境界很高,很超然,不能跟众生打成一片,这种高就是我慢,这种超然是优越感,不能破我执的!所以,我们要怎样的去实践?唯有从利他中才能感受到与众生的相依相缘,慢慢的内心就会转化,当那种悲心自然的从内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我慢、我执也在消融。这个很重要!
又,觉是菩萨所要追求的,有情是菩萨所要救济的。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这觉有情的目的和理想。
很多人都说:理论我都懂,为什么贪瞋痴还一样?利他做不到。这是因为你没有去实践!懂了方法之后,还要在实践中去体验,那个悭贪是不是能舍?那个悲心是不是能…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