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出来?如果悲心发不出来,内心还是坚硬的、我慢的,怎么能够消融那种刚强我慢?没事的时候,当然清净,如果一遇到境界、遇到事就颠倒了,那是真正的清净吗?如果在一个因缘中、一个环境中,感觉自己很好很清净自在,一切都如意,可是看到众生那么苦,你真的会自在吗?
我们都为人父母,都爱自己的儿女,儿女再坏还是儿女,再大的错误都能原谅,为什么对众生的错误就不能原谅呢?因为有我执!这是我的,那不是我的,有我就有我的,我们的执着是很深的。把众生都看作自己的子女确实不容易,但我们要去学!如果不学不做,永远都是一个自私的凡夫!绝对不可能解脱!所以学佛一定要学会发菩提心和大悲心!很重要!这是我们修行实践的必备条件,这样才能在各种因缘中利益他人,成就自己。
实践对我们很重要,利益众生就是我们实践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些因缘要成就谈何容易!所以修行不是只有在理论上的明白,自以为了不起,很高超。要解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究竟更难!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明白实践的重要,即使不能做得很完美,没关系,从小小的事情做起,把爱心和悲心从小扩充而变成为广大,将来就会完全与法相应了。
由此看来,菩萨并不意味什么神与鬼,是类似世间的圣贤而更高尚的。
导师这几句话真的语重心长!是针对我们众生的执着而讲的,菩萨的真正涵义是什么?我们现在都把菩萨当做什么?像鬼神啦!像一个特殊的、神秘的、体证了某种境界的人。其实导师告诉我们,菩萨只是很像世间的圣贤,但又比这种圣贤更高尚的人!所展现的是人的高尚的品德。所以,千万不要把菩萨当作鬼神,或他方世界的什么神灵。注意!导师点点滴滴都把我们引导到人间来,引导到我们的生命中来,不让我们迷信和崇拜,我们只要真正的了解了佛法,就不会迷惑在神话里面。
如果我们要了解六道,那么六道是谁去做的?还是由人去做的!三善道是因为我们造作了善的因而提升的;三恶道由谁去?也是由于我们造作了种种恶因而受报的。那么我们一天到晚怕鬼神而迷信崇拜,又求鬼神来帮助你,那是什么心态?我们要明白!儒家有一句话:「敬鬼神而远之」。鬼神也有很好的德行,我们应该尊敬;「远之」是我不跟他学,因为他不究竟。我要跟佛菩萨学,佛菩萨是究竟的。六道中的众生都不究竟,鬼神还在六道中,我们要学的是真正的圣贤——佛菩萨!所以,儒家都懂「敬鬼神」,但是要「远之」,不能跟鬼神学。而我们呢?敬鬼神而求之,对吗?如果我们身为佛弟子,每天在求、在拜、害怕鬼神,那跟世俗凡夫没有两样!导师这几句话就指出了我们众生迷惑的心态!
凡有求证真理利济有情的行者,都可名菩萨。
为了体证真理,以缘苦众生为修行的过程,这样发心修行的人都可名为菩萨。所以,菩萨不只是指登地以后的大菩萨,有情众生初发心也可以称为菩萨,只要发的是菩提心,以佛的果德为修行的终极目标,以缘苦众生作为修行历练的方法,都可以名为菩萨。所以菩萨有世俗菩萨,有圣贤菩萨。我们虽然没有达到圣贤菩萨的境界,只要发心愿意往这一条路去学习和精进,就是初发心的菩萨。《金刚经》讲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不同:虽然还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初发心的都是世俗菩提心;明心见性了,那时候的发心,是行方便道,利济一切有情,叫胜义菩提心。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没有见法就说自己不是菩萨:我怎么可能?这样就耽误自己了!我们可以发心,发心是一种动力,是一个开始,我们就会朝着成就的目标勇猛精进而不退转。这个菩提心虽然是世俗菩提心,但是已经在修行大道上迈开了第一步。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发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修行才有动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才有力量去抵挡。如果没有发这样猛勇的愿心,一遇到挫折就退转了,一遇到种种的障碍就灰心了,失去力量了。所以为什么愿的后面有力量?有愿就有力量!从愿生出的力量就叫愿力,我们学佛修行一定要发菩提心和大悲心,再加上般若空慧,这就是大乘的三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人人都可以解脱,这才叫大乘的菩萨行!
修到能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即是观自在菩萨。此明能观的人。
我们发了菩提心,勇猛精进,德行就会渐渐的增长,资粮也慢慢的具足,当因缘成熟时,在观照中就能够体证到「五蕴皆空」!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见法、见性、悟道」,这时就能「度一切苦厄」!只要是这样的人,都叫「观自在菩萨」,在经中讲就是「能观的人」。我们只要依这样的方法去修行,将来也可以成为「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此说观自在菩萨所修的法门。智慧,是甚深的。深浅本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此处所说的深,专指体验第一义空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为深。
行深般若的「行」,就是用功修行,迈向解脱的过程。「深」,是相对于浅来说的,这里的「深」,是要了解到佛法讲的第一义。世俗的智慧是着相的,是大家能共同了解的;而这第一义,就是诸法实相─—空性。了解此万法真相的智慧,才叫深般若。所以导师讲的「深」,是指对第一义空的体证,体证第一义才叫真正的「深」。所以我们不论如何修行,如果没有般若空慧,就体证不到诸法实相,也不可能解脱。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要体证诸法实相所修的法门,依着这样深的般若波罗蜜,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体证真正的空性。这个空性就是诸法的实相。当我们体证到了空性,才能真的自在!因为法法都是性空,法法都是平等。这个时候的智慧才叫无分别智,就不会落于两边的相对,才能超越两边而得自在!
众生总是执着在两边:有与无、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得与失,都落在两边的分别中。而真正的空性是法法平等、超越两边的,此时我们观察万法和认识事物,就不会落在是非、善恶的两边,那才是真正的超然自在。所以第一义空就是体会诸法实相,所有的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其实都是一样的缘起性空。关键是我们如何去了解,如何去看到法的真相,这就是我们修行下手的地方。
《般若经》里,弟子问佛︰深奥是何义?佛答以:『空是其义,无相、无愿、不生不灭是其义』。
在《般若经》里,有弟子问佛陀:什么是真正的深奥处?佛陀回答:空,就是其内涵;无相、无愿、不生不灭是其义。这里的空、无相、无愿就是三解脱门,不生不灭就是涅槃。真正的深奥就是涅槃寂静。不生不灭涵盖的就是空、无相、无愿;而空、无相、无愿也就是空性。我们讲三解脱门,是配合着三法印的实践而说的;空性就是我们大乘讲的一实相印。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大乘一实相印—─空性,其内容就涵盖了三法印。
这空无相无愿──即空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达的,所以极为深奥。
这种空性极为深奥,难以了知,更难了达。空性在哪里?其实,空性就在法法之中,只是我们凡夫无明,不能了知了达。而这些佛陀的圣弟子们,或者是菩萨,他们因为有缘起的正见,有般若的正观,在万法中就能了解到、观照到此空性的内涵。圣与凡的差别就在这里。佛法所讲的空性,讲三法印的寂灭涅槃在哪里?就在万法之中,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已。譬如:一切有情都有五蕴,那么佛菩萨也有五蕴,我们众生会执着、颠倒、造业,而佛菩萨则是清净、自在、无染,同样的五蕴,我们众生的五蕴,与佛菩萨解脱后的五蕴的功能是一样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明,一个无明,差别就在这里。
所以这个「照见五蕴皆空」,显得尤为重要!就在我们五蕴的功能中去了解五蕴的真相。无明众生的五蕴,要透过深细的观察才能发现五蕴的真相,当我们了解了、明白了真相的时候,就与佛陀与菩萨们一样不再颠倒执着,不再贪染,不再造业了。如果是这样,我们人人都有机会,只是需要般若的正观。而要起般若的正观,先要具足缘起的正见,能够以正知见去观照、去观察,当我们体证到的时候——啊!原来果然如此!一下子就会明白!那么这样的修行难不难?
佛陀时代,亲近佛陀的人,有的第一次见面听佛陀的开示就见法了。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行?我们没有办法直接了解真相,这就需要一个明白真相的人来指导。佛弟子们在佛陀的指导下就能解脱,因为佛陀是明白真相的人,他告诉弟子的方法是这么的直接,当下就能使人了解,反观五蕴的当下就会明白。问题是佛法流传了二千多年以后,现在我们接受的已经不是佛陀当下直接的方法,反而为了适应众生的执着与根性,采用了很多的方便,久了就落在了方便中,失去了佛法根本的特质和直接体证的方法,差别就在这里。
《般若心经》是让我们回归到五蕴的根本上来,明白的人,当下就会把握这个根本!当下就能去体证,不要再寄托,不要再等待!这是很重要的理念!人们每天睁开眼睛意识就开始活动,一切都不离五蕴的作用。那么修行悟道要在哪里悟?就要在五蕴的作用中去悟!修行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中去修!我们的活动每一剎那都是五蕴的造作,那么如何照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五蕴的造作中,去发现真相。如果五蕴都不动,怎么发现问题?修定是把意识伏下来让他不动,那么又如何去观察五蕴的真相呢?为什么出定后习性依然?因为没有了解真相!
《十二门论》也说:『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十二门论》告诉了我们一个重点:佛法真正最深奥的深义就在「空」。大乘佛法讲空、讲空性、讲空义,涵盖面是很宽广的,包含着三法印,所以大乘用一个「空」字来涵盖一切。但是不要把「空」义解释错了,或者是体认错了,那样就会与根本佛法的三法印偏离了。
三法印是无常、无我、一切法本自涅槃。如果 「空性」不是这个内涵,反而以为空性是实在的,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叫空性,问题就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