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所以,讲空不能偏离三法印!一定要明白!
能「照见五蕴皆空」的,即是甚深般若慧。
真正照见「五蕴皆空」,真正的照见法性,唯有般若的空慧!这个是肯定的,没有第二条路。如果修学佛法都在信仰中,都在崇拜中,没有开发真正的般若智慧,什么时候能见法!
般若的悟见真理,如火光的照显暗室,眼睛的能见众色一样。
这就是我常比喻的:当灯点亮的时候,黑暗自然不存在;般若就是这样,真正的般若,能彻见真理,就像打开灯有了光明一样,能够把暗室完全明显出来。再譬如:闭着眼睛看不到众色,张开了眼睛就能看见万法,眼睛张开就如打开般若慧之眼一样;没有般若慧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永远都无法看到真相!所以般若的功能就是这个意思。
五蕴,是物质精神的一切,能于此五类法洞见其空,即是见到一切法空。
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组成我们身心的基本条件。物质的色——地、水、火、风;精神的心——受、想、行、识。我们的感受、思惟、想象,意识的分别以及行为的动力,是属于心灵层面的。色心二法合起来成为一个能造作的人。我们就是因为不了解、不清楚这个五蕴造作的功能,而执着有实在性、永恒性、不变性,以为有自性,才产生了我执,原因就在这里!
修行只要在五蕴上去洞见,彻底明白其空性、无自性。为什么?缘起故!组合的东西都不是单一的条件可以存在,组合的东西都是缘起如幻的,虽有如幻非实,没有主体,没有不变性,没有永恒性。既然如此,我们从缘起的涵义,就能知道万法本身就是性空,就是无自性。这样才能了解真正的空性。理论上我们可能都懂,但是有没有深观?真正的从五蕴去观察,这个物质的色身的动态和心灵的受想行识的功能、作用与变化,有没有一一的了达其剎那不住?我们的观念、感受、想象、意念分别,能有剎那的安住不变吗?都不可能的!
譬如:早上想好的事,下午就改变了。由于接触外面的因缘不同,感觉也不一样了,思想也不一样了,理念也不一样了。我们的心是最飘忽不定的,容易受外在因缘条件的影响,随时都在变化。譬如:深爱的人,早上两个还很好,下午发生了点问题,晚上就分开了;今天早上想喜欢吃什么,中午又觉得想要吃另外一个味道。可见,我们的心念和思惟没有永远不变的!早上很顺利很开心,下午逆境来了整个心态就变了。人生什么是常?我们看年幼的小孩子,不要多久长大了,成为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最后死了,物质不断的在变化,这个比较容易观察到。但是心灵的变化就比较难了解,而且容易执着,以为这个能知、能觉、能见的功能叫「我」,就是自性。所以导师告诉我们就是在此五蕴上去观察,去洞见是不是真的空无自性?如果真的能洞见,那么就能见到一切法空!
有的译本,在五蕴下加个「等」字,即等于下文所要讲的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起等。
有的《心经》译本,在五蕴下面加一个「等」字,等的意思是等等,就是还有其它的内容,包括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起。因为《般若心经》里说,最后体证空性的时候,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会谈到这些内涵,涵盖面很广。
空性,是要在具体的事实上去悟解,依有明空,空依有显,若离开了具体存在的事物,也不知什么是空了。
这句话最重要了!大家要注意!空性要在哪里体证?就在具体的事相上。什么是具体?我们的身心当下五蕴的组合就是具体,万法的存在都是具体,看起来都是实在存在的。「依有明空」,就在有——五蕴与万法的当下去了解空性;「空依有显」,空性是依据具体的事相而展露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事相,不可能了解空义!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要体会第一义空,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解脱,在哪里照见?就在具体的身心上照见,不是离开万法,不是离开我们身心的运作,去求一个不可知、不可得的什么本体,变成想象的、推理的、归纳出来的幻想的产物!那是永远不可得的!这里明白了就知道:佛法的空义要在身心的当下去体证,不是心外求法,也不是法外求法!
所以佛经明空,总是带着具体的事实的,如说五蕴空,十二处空等。
了解了「依有明空,空依有显」这个重点,我们就知道佛经里每一次在阐明空义的时候,总是不离开具体的事实。譬如:讲五蕴,说五蕴空;讲十二处,说十二处空,都不离开具体的事实。所以叫「依有明空」,离开有的现象来谈空,就变成抽象的。佛法是依据事实的有,来阐扬此存在的非实,所以说「空」是不离万法事相的。《般若心经》讲的所缘境是五蕴,重点是在五蕴上观空。
蕴,是积聚的意思,即是一类一类的总聚。佛把世间法总分为五类︰色、受、想、行、识。一切物质的现象,总摄为色;精神的现象,开为受、想、行、识四种,总名之曰五蕴。
色、受、想、行、识之五蕴,每一蕴即为一类,把这同类的合起来,总聚起来,我们就叫它蕴!
色蕴的色,不是青黄等色,也不是男女之色。此色有二义:一、质碍义,二、变坏义。
五蕴的「色」蕴,不是颜色的色,也不是男女之色的色。而是指物质,有质碍的、占有空间的特性叫色;占空间的、有质碍的物质都会变坏,因为是条件的组合,有聚就有散,所以一定会变坏。
质碍义者:凡是有体积,占有空间位置的,如扇子有扇子的体积和扇子所占据的方位,钟有钟的体积和钟所占据的方位;扇子与钟都是有质碍的,两者相遇即相障碍而不能并容。
之所以名为色,因为有体积,都占有空间,两个物质不能放在同一个空间,称为质碍。
变坏义是,有体积而存在的,受到另一质碍物的冲击,可能而且是终久要归于变坏的。
物质是有体积、占有空间的有为法,是因缘条件的组合,组合的必定会流变、会坏掉,这是属于色的部分。
有此二义,即名为色,即等于近人所说的物质。旧科学家所说物质最终的单元,依佛法也还是要变坏的。
色,依现在科学的讲法就是物质。过去科学家的研究把物质分析到极微细,认为有最微细的物质——元素或能量。但就佛法来看,元素和能量还不是最微细的物质,它不是不变的,还是会坏会消失的。佛法与科学家在看法上的差别就在这里!科学家总是认为物质是实在的,是由很多微细的元素所组合的。那么这微细的元素,就是实在的了。但是在佛法来讲,最原始的,最微细的元素也不是永恒的。所以找到第一因是不可得的,元素实质上还是组合的,会变坏的!
常人见到现存事物的表面,不了解事物内在的矛盾,于是设想物体最后固定的实体。其实,一切色法──物,自始至终即在不断的冲击、障碍,向着变坏的道路前进。
这是在讲无常。我们看到一切事物都很实在,也许时间久一点会看出变化,就会感觉和认识到真的在变。但是在短时间内,看到的都是实在的现象。我们早上到现在,看到各位表面上都一样,其实已经变化很多了,只是我们分别不出来,看不出来。包括这一张桌子也一样,几年前来讲法时是这张桌子,几年后还是这张桌子,我们都会认为它是实在的、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实它一直在迁流变化。如果从物质的整体,把它分解、分析到微尘,极细的微尘,就会认为是第一因,由无限多的微尘来组合成山河大地。但是就佛法来讲,这个还是错误的知见,不是正见。
所以,不论凡夫或科学家,总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实体,不管这个实体是多么微细的物质,还是认为有其它什么能量的存在,都把它当为根本不变的、究竟的实体。这就是凡夫的知见。这里导师就讲,一切色法,只要是物质的东西,从生起到灭去一直都在迁流变化,随时都在组合变化中,凝聚的产物一定会消散,最后一定会归于灭!即使存在的现象也在迁流变化的过程中,佛法也并不认为有一个最微细的、最微小的那个实体的存在,也不承认有一个外在最大的叫本体的东西的存在。所以佛法讲无常,无常就是常性不可得,永恒的、不变的、实在性不可得。无常也就是无我,无我就是我不可得。
关于心里活动,佛把它分为受、想、行、识。心理现象不如物质现象的容易了知,最亲切的,要自己从反省的工夫中去理解。
物质现象形形色色,每个人看到的都差不多。但是,对于心灵的作用,每一个人的体验都不同。所以,要了解心灵更难!譬如:现在的心理学,也研究到表面意识和潜意识等,我们知道,表面意识是我们的思惟模式,大家可以了解,而潜意识一般人就很难了解了。那么佛法也是一样,对于心灵作用的功能性,要完全了解不容易。心灵的部分是非常深细的,佛家的唯识学,对这一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我们对心灵的了解,只有通过反省和很深细的观照,才能了知心灵微细的动态。
真正修行的人,都要做观照的,尤其是深观一定要与定力配合。用散乱的心难以发现自己心灵的奥妙与变化,深细处更难体会。所以,修行的人要与定配合,做到定慧等持,使散乱的心能凝聚下来,使心不会像平常一样攀缘外放。如果心灵动荡不安,像猴子一样的抓不住,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做深观呢?所以修行都要先修定,至少要到「未到地定」,散乱心才能安住,此时的反观,就能微细的观照,就能深入到意识的深层底部,慢慢的定力也有了,观照力也有了,才有办法发现真相。等到潜在意识中的一些错误的观念厘清了,内在扰动的条件(内在错误的知见)慢慢消失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慢慢回归到根本的定中来。散乱的心灵会慢慢的凝聚,等到因缘成熟时,才能进入所谓体证空性。那个剎那的体证,就般若来讲,就是见法的时候;所谓身心的脱落,能所俱寂,那时的体证才是真实的契入空性的体证。所以,佛法所谈的都是有内涵的,有实际的证验的方法,不是只有空谈理论。心灵的部分,一定要在反省的过程中慢慢进入,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