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38

  ..续本文上一页会有深刻的体证。

  佛观察心理的主要活动为四类:一、受蕴:在我们与外境接触时,内心上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如接触到可意的境界时,内心起一种适悦的情绪,这名为乐受;

  我们的六根触六尘会产生感受,就是领纳。这种感受,如果符合自己原来的惯性、想法,就会觉得很适意,很愉悦,很欢喜,这个受叫做乐受。

  接触到不适意的境界时,内心起一种不适悦的情绪,即是苦受。

  如果接触的与原来的思惟模式是矛盾的、冲突的,我们就会排斥、拒绝,就会起不舒服的感觉,这个叫苦受。

  另有一种中容的境界,使人起不苦不乐的感觉,此名舍受。

  如果既不是生起适意的乐受,也不是讨厌的苦受,而是中性的,这个叫不苦不乐受,也叫做舍受。受,一般来分析就是这三种: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受,在佛法的十二缘起里面,是很关键的环节。佛法讲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就会起六入─—六根的功能,然后触对外境就起受,受然后再起的就是爱、取,最后落入后有。可见这个「受」就是一个关键处。贪瞋痴从哪里来?就是从受而来,喜欢的执着了就起贪爱,乐受就欢喜纳受,然后执取,欲求再来一次、再要……,这个叫贪;讨厌的、不喜欢的就起痛苦,烦恼就来了,瞋恨心也起了;不苦不乐受,还是在无明中,是和愚痴相应的。如果不见法,不了解真相,我们在根尘触时产生的受,不是乐受就是苦受,或是不苦不乐受。所产生的不是贪、就是瞋、就是痴,我们就知道这个「受」,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

  无明,是指人们还不了解诸法空相第一义空的内涵,我们都执着在实有的自性见里面,我执我见很深,只要根本的无明不破,根尘触产生的受,一定是贪、瞋、痴,烦恼痛苦就来了。如果我们今天得法,有正见了,也有了观照的功夫,好比心灵打开了电灯,与明相应了,这个时候的受,不管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会清楚的知道它的真相,就不会再起执着、爱染、贪瞋痴烦恼。

  同样是受,与明相应或与无明相应所产生的是完全不同的后果。众生与无明相应,所起的受都是制造贪瞋痴烦恼。而解脱的圣者,他们是与明相应,与空、与般若和真理相应的,也起种种受,但不会引起贪瞋痴烦恼。所以,修行不是要把受消灭。有很多人说,我看到色会爱染,那么不见色就没有爱染了吗?听到声音会执着,不听就没事了吗?身体触会起贪着,只要不触身体就不会反应了吗?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心功能不起作用?只有禅定。入了四禅连脉都停止了,意识也不起分别,这样就没事了吗?那么出定以后呢?出定后还是一样呀!如果内在的观念没变,还会执着、还会爱染。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使我们的意识不起作用、不起感受,而是当与明相应的时候,任何的受都与空相应,与明相应、与般若相应,这样就不会起贪瞋痴烦恼。

  所以为什么佛陀及圣弟子们悟道以后还在人间生活?佛陀悟道后还在人间弘法四十九年,所以注意呀!我们的修行就在于如何打破无明的束缚。

  在真相中,黑暗自然不存在,才不会起贪瞋痴烦恼,不会与无明相应。所以一个悟道者在人间,是不会离开万法的,而是在万法中不执着。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一个真正悟道的人不会恐怖这个人间、也不会厌弃这个人间。人间万法本来没有障碍,是我们内心的无明所起的贪瞋痴烦恼,才障碍自己的。如果我们的心打开了,与明相应了,法法皆清净,法法都没有障碍,这样还要不要厌离?要不要逃避?不但不需要厌离和逃避,还会以般若的智慧产生人间的妙用,能够唤醒众生、利益众生,才有资格指导众生应该怎样的修行。如果自己本身都在颠倒执着中,怎么能够利益众生呢?

  五蕴讲到色,我们怎样去了解色的空性;讲到受,我们应怎样了解受的空性;想、行、识都一样,于法法中了解它的本质,了解它的实相,不再起无明,自然贪爱不起,污染不起。一个真正悟道解脱的人,随手拈来一法都能了达其真相,起心动念时时刻刻与法相应,自然不会造业,这叫般若的妙用、智慧的妙用。所以,解脱者不是虚无缥缈的,解脱者只是人间的正觉者,他不再于万法中迷失、贪染、执着。他会以智慧的妙用,唤醒众生也能解脱。你吃饭,他也吃饭;你喝茶,他也喝茶,只是我们吃饭与贪瞋痴相应,解脱者吃饭不会与贪瞋痴相应而已。

  解脱的阿罗汉,可能有的也是邋邋遢遢的,有的看起来很不起眼。我们怎么能了解他呢?如果没有般若智慧,你怎么知道他是解脱的圣者?如果我们用世俗的眼光和世俗的知见,哪里能看到一个解脱者?除非对法性有所了解,站在法性上去观一切法,观一切众生,才能了达凡圣的不同。所以我们还没有开法眼之前,常常会批评某某人、某某法师,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过错。你用什么来评断对与错?如果用世俗的知见、世俗的观念来看世俗的事物,怎么能明白法的真相?可见,我们学习建立缘起正见,开启般若智慧有多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择法眼!

  二、想蕴,想是在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起的认识作用,举凡思想上的概念以及对于外境的了解、联想、分析、综合都是想的作用。

  「想」,是我们根尘触的时候,生起所谓的认识作用,但是这个认识作用,我们是不是都在我们固有的概念中去思惟、应用?比如遇到一个人,就会起一个念头:嗯,这个人是我认识的,因为过去有因缘和他见过面。就会起联想,想到过去种种的印象,然后分析这个人:是好人或是坏人;好人可以跟他打打招呼,要是讨厌的,就不理他。经过了这样分析,最后才决定行动与否,这就是「想」,是在触境时候想的过程。那么,不触境的时候也有想,这时的想叫回忆。大多数的时候是在胡思乱想,没事坐着也想东想西,那么这个想从哪里来?就是从过去记忆的影像来。因为过去的事情会留下记忆,比喻有种种的烦恼种子,经熏习以后都会留在记忆中,遇到事情就会相应,相应以后就会分别判断。对于「想」,我们要很用心的去体会,还没有悟道以前,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这些概念或者印象,是与无明相应的。所谓的观念、印象、记忆,都是与无明相应的。所以在我们「想」的时候,本身就不离无明的作用。

  当我们在分别一个人或一件事时,总是「我」喜欢,「我」不喜欢,根据的就是个人的情识作用来分别。符合我的就喜欢;不符合我的就不喜欢;和我的理念是一样的,就是好朋友;和我理念不一样的,就感到可恶。这样的想象和判断,会正确吗?所以这个想蕴所带来的问题是很严重的!

  众生最大的习惯就是想,有事会想,没事也会想,睡觉照样想——做梦。修观照的人在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个心要让它不动、不想,真难!所以心灵像猴子一样攀来攀去,跳来跳去,一刻也不会安宁,其实这就是想的作用。我们要注意这个「想」:当我们在想的时候,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根据过去的印象才有想象,用现在的想象预设未来。「想」的特性:不是落在过去,就是落在未来,而偏离的却是当下!

  注意!为什么这里要讲的非常详细?这是我们修观的重点!我们在观照的时候,为什么要看的是当下身心的五蕴?注意!只是在观察我们当下五蕴的功能,这就是修行的重点!所谓的当下,是现在正在发生的现象,如果不是用观,不是在观照看的当下,而用想象与思惟,都会落在过去或未来。那么要发现五蕴功能的实相, ,一定要在当下去了解它!注意!只有在当下才能看到真相!在当下才能看到它的无常!想的只是过去和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根本不存在;未来的还没有到,想又能怎样!观与想要分别清楚,否则落在想里都不自知!在想中,妄念就来了,回想过去满意的、高兴的事情,就一直沉浸在回忆中;不满意的就会产生怨恨心一直不满。

  未来的还没有到,却一直预计,希望将来如何,然后内在的贪欲就一直往外扩张。然而生命的实相只能在我们活着的当下看清楚!注意!这个很重要!所以想的作用、想的功能一定要看清楚。我们在观察五蕴的时候,除了「受」以外,这个「想」是最重要的了!如果想蕴看清楚了,受也明白了,观察者当下的观就能够和空性相应,很快就能照见——真相。注意!这是很重要的重点!

  三、行蕴,此行是造作的意思,与外境接触时,内心生起如何适应、改造等的心理活动,依之动身发语而成为行为。

  「行」蕴,就是造作的意思。我们从根尘触境,通过想进入思,思就是行,由思会发动成行为。通过根尘触产生受和想,最后决定发为意志的动力叫做行。

  行是意志的,以此执行对于境界的安排与处理。

  根尘触以后,产生了感觉,然后用过去的惯性来思惟,最后决定该怎么行动,这个行就转变成行为的造作。「行」是一种动力,也就是行动的力量。

  其它的心理活动,凡是受、想所不摄的,都可以包括在这行蕴里。

  我们的心灵活动是多样的,除了受与想功能以外,都含摄在行蕴里面。所以,心灵的活动不外受、想、行。受的功能和作用我们知道了,想的功能和作用我们也知道了,超过这两个功能以外的心理活动,都包括在行蕴里,这就是心灵活动的层面。

  四、识蕴,此也是心理活动,是以一切内心的活动为对象的。就是把上面主观上的受、想、行等客观化了,

  「识」不是对外境,而是以一切内心的活动为对象的一种了别统摄的功能。受想行的生起是触境产生的,但是意识产生了以后,在意识的作用中就变成一种实有感,然后就会随着这样的感觉而起认识或分别的作用。

  于此等客观化了的受、想、行,生起了别认识的作用,即是识蕴。

  所以,透过六根与外境的接触,产生受、想、行的种种心理活动,会烙印在我们的意识里面,而产生分别、认识的作用,即是识蕴。

  识,一方面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观力,一方面即受、想等综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