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出來?如果悲心發不出來,內心還是堅硬的、我慢的,怎麼能夠消融那種剛強我慢?沒事的時候,當然清淨,如果一遇到境界、遇到事就顛倒了,那是真正的清淨嗎?如果在一個因緣中、一個環境中,感覺自己很好很清淨自在,一切都如意,可是看到衆生那麼苦,你真的會自在嗎?
我們都爲人父母,都愛自己的兒女,兒女再壞還是兒女,再大的錯誤都能原諒,爲什麼對衆生的錯誤就不能原諒呢?因爲有我執!這是我的,那不是我的,有我就有我的,我們的執著是很深的。把衆生都看作自己的子女確實不容易,但我們要去學!如果不學不做,永遠都是一個自私的凡夫!絕對不可能解脫!所以學佛一定要學會發菩提心和大悲心!很重要!這是我們修行實踐的必備條件,這樣才能在各種因緣中利益他人,成就自己。
實踐對我們很重要,利益衆生就是我們實踐的機會,如果沒有這些因緣要成就談何容易!所以修行不是只有在理論上的明白,自以爲了不起,很高超。要解脫是不容易的,要達到究竟更難!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明白實踐的重要,即使不能做得很完美,沒關系,從小小的事情做起,把愛心和悲心從小擴充而變成爲廣大,將來就會完全與法相應了。
由此看來,菩薩並不意味什麼神與鬼,是類似世間的聖賢而更高尚的。
導師這幾句話真的語重心長!是針對我們衆生的執著而講的,菩薩的真正涵義是什麼?我們現在都把菩薩當做什麼?像鬼神啦!像一個特殊的、神秘的、體證了某種境界的人。其實導師告訴我們,菩薩只是很像世間的聖賢,但又比這種聖賢更高尚的人!所展現的是人的高尚的品德。所以,千萬不要把菩薩當作鬼神,或他方世界的什麼神靈。注意!導師點點滴滴都把我們引導到人間來,引導到我們的生命中來,不讓我們迷信和崇拜,我們只要真正的了解了佛法,就不會迷惑在神話裏面。
如果我們要了解六道,那麼六道是誰去做的?還是由人去做的!叁善道是因爲我們造作了善的因而提升的;叁惡道由誰去?也是由于我們造作了種種惡因而受報的。那麼我們一天到晚怕鬼神而迷信崇拜,又求鬼神來幫助你,那是什麼心態?我們要明白!儒家有一句話:「敬鬼神而遠之」。鬼神也有很好的德行,我們應該尊敬;「遠之」是我不跟他學,因爲他不究竟。我要跟佛菩薩學,佛菩薩是究竟的。六道中的衆生都不究竟,鬼神還在六道中,我們要學的是真正的聖賢——佛菩薩!所以,儒家都懂「敬鬼神」,但是要「遠之」,不能跟鬼神學。而我們呢?敬鬼神而求之,對嗎?如果我們身爲佛弟子,每天在求、在拜、害怕鬼神,那跟世俗凡夫沒有兩樣!導師這幾句話就指出了我們衆生迷惑的心態!
凡有求證真理利濟有情的行者,都可名菩薩。
爲了體證真理,以緣苦衆生爲修行的過程,這樣發心修行的人都可名爲菩薩。所以,菩薩不只是指登地以後的大菩薩,有情衆生初發心也可以稱爲菩薩,只要發的是菩提心,以佛的果德爲修行的終極目標,以緣苦衆生作爲修行曆練的方法,都可以名爲菩薩。所以菩薩有世俗菩薩,有聖賢菩薩。我們雖然沒有達到聖賢菩薩的境界,只要發心願意往這一條路去學習和精進,就是初發心的菩薩。《金剛經》講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的不同:雖然還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初發心的都是世俗菩提心;明心見性了,那時候的發心,是行方便道,利濟一切有情,叫勝義菩提心。
所以我們不要因爲沒有見法就說自己不是菩薩:我怎麼可能?這樣就耽誤自己了!我們可以發心,發心是一種動力,是一個開始,我們就會朝著成就的目標勇猛精進而不退轉。這個菩提心雖然是世俗菩提心,但是已經在修行大道上邁開了第一步。所以,每一個人都要發菩提心,發起菩提心修行才有動力,遇到困難和挫折才有力量去抵擋。如果沒有發這樣猛勇的願心,一遇到挫折就退轉了,一遇到種種的障礙就灰心了,失去力量了。所以爲什麼願的後面有力量?有願就有力量!從願生出的力量就叫願力,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發菩提心和大悲心,再加上般若空慧,這就是大乘的叁要,具備這叁個條件,人人都可以解脫,這才叫大乘的菩薩行!
修到能照見五蘊皆空,度脫一切苦厄,即是觀自在菩薩。此明能觀的人。
我們發了菩提心,勇猛精進,德行就會漸漸的增長,資糧也慢慢的具足,當因緣成熟時,在觀照中就能夠體證到「五蘊皆空」!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見法、見性、悟道」,這時就能「度一切苦厄」!只要是這樣的人,都叫「觀自在菩薩」,在經中講就是「能觀的人」。我們只要依這樣的方法去修行,將來也可以成爲「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此說觀自在菩薩所修的法門。智慧,是甚深的。深淺本是相對的,沒有一定的標准,但此處所說的深,專指體驗第一義空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爲深。
行深般若的「行」,就是用功修行,邁向解脫的過程。「深」,是相對于淺來說的,這裏的「深」,是要了解到佛法講的第一義。世俗的智慧是著相的,是大家能共同了解的;而這第一義,就是諸法實相─—空性。了解此萬法真相的智慧,才叫深般若。所以導師講的「深」,是指對第一義空的體證,體證第一義才叫真正的「深」。所以我們不論如何修行,如果沒有般若空慧,就體證不到諸法實相,也不可能解脫。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要體證諸法實相所修的法門,依著這樣深的般若波羅蜜,才能「照見五蘊皆空」,才能體證真正的空性。這個空性就是諸法的實相。當我們體證到了空性,才能真的自在!因爲法法都是性空,法法都是平等。這個時候的智慧才叫無分別智,就不會落于兩邊的相對,才能超越兩邊而得自在!
衆生總是執著在兩邊:有與無、好與壞、是與非、善與惡、得與失,都落在兩邊的分別中。而真正的空性是法法平等、超越兩邊的,此時我們觀察萬法和認識事物,就不會落在是非、善惡的兩邊,那才是真正的超然自在。所以第一義空就是體會諸法實相,所有的萬法包括我們的身心其實都是一樣的緣起性空。關鍵是我們如何去了解,如何去看到法的真相,這就是我們修行下手的地方。
《般若經》裏,弟子問佛︰深奧是何義?佛答以:『空是其義,無相、無願、不生不滅是其義』。
在《般若經》裏,有弟子問佛陀:什麼是真正的深奧處?佛陀回答:空,就是其內涵;無相、無願、不生不滅是其義。這裏的空、無相、無願就是叁解脫門,不生不滅就是涅槃。真正的深奧就是涅槃寂靜。不生不滅涵蓋的就是空、無相、無願;而空、無相、無願也就是空性。我們講叁解脫門,是配合著叁法印的實踐而說的;空性就是我們大乘講的一實相印。所以從這裏我們可以了解大乘一實相印—─空性,其內容就涵蓋了叁法印。
這空無相無願──即空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達的,所以極爲深奧。
這種空性極爲深奧,難以了知,更難了達。空性在哪裏?其實,空性就在法法之中,只是我們凡夫無明,不能了知了達。而這些佛陀的聖弟子們,或者是菩薩,他們因爲有緣起的正見,有般若的正觀,在萬法中就能了解到、觀照到此空性的內涵。聖與凡的差別就在這裏。佛法所講的空性,講叁法印的寂滅涅槃在哪裏?就在萬法之中,只是我們不了解而已。譬如:一切有情都有五蘊,那麼佛菩薩也有五蘊,我們衆生會執著、顛倒、造業,而佛菩薩則是清淨、自在、無染,同樣的五蘊,我們衆生的五蘊,與佛菩薩解脫後的五蘊的功能是一樣的,關鍵就在于一個明,一個無明,差別就在這裏。
所以這個「照見五蘊皆空」,顯得尤爲重要!就在我們五蘊的功能中去了解五蘊的真相。無明衆生的五蘊,要透過深細的觀察才能發現五蘊的真相,當我們了解了、明白了真相的時候,就與佛陀與菩薩們一樣不再顛倒執著,不再貪染,不再造業了。如果是這樣,我們人人都有機會,只是需要般若的正觀。而要起般若的正觀,先要具足緣起的正見,能夠以正知見去觀照、去觀察,當我們體證到的時候——啊!原來果然如此!一下子就會明白!那麼這樣的修行難不難?
佛陀時代,親近佛陀的人,有的第一次見面聽佛陀的開示就見法了。我們現在爲什麼不行?我們沒有辦法直接了解真相,這就需要一個明白真相的人來指導。佛弟子們在佛陀的指導下就能解脫,因爲佛陀是明白真相的人,他告訴弟子的方法是這麼的直接,當下就能使人了解,反觀五蘊的當下就會明白。問題是佛法流傳了二千多年以後,現在我們接受的已經不是佛陀當下直接的方法,反而爲了適應衆生的執著與根性,采用了很多的方便,久了就落在了方便中,失去了佛法根本的特質和直接體證的方法,差別就在這裏。
《般若心經》是讓我們回歸到五蘊的根本上來,明白的人,當下就會把握這個根本!當下就能去體證,不要再寄托,不要再等待!這是很重要的理念!人們每天睜開眼睛意識就開始活動,一切都不離五蘊的作用。那麼修行悟道要在哪裏悟?就要在五蘊的作用中去悟!修行在哪裏修?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中去修!我們的活動每一剎那都是五蘊的造作,那麼如何照見?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五蘊的造作中,去發現真相。如果五蘊都不動,怎麼發現問題?修定是把意識伏下來讓他不動,那麼又如何去觀察五蘊的真相呢?爲什麼出定後習性依然?因爲沒有了解真相!
《十二門論》也說:『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十二門論》告訴了我們一個重點:佛法真正最深奧的深義就在「空」。大乘佛法講空、講空性、講空義,涵蓋面是很寬廣的,包含著叁法印,所以大乘用一個「空」字來涵蓋一切。但是不要把「空」義解釋錯了,或者是體認錯了,那樣就會與根本佛法的叁法印偏離了。
叁法印是無常、無我、一切法本自涅槃。如果 「空性」不是這個內涵,反而以爲空性是實在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叫空性,問題就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