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人都有機會啊!人人平等都能解脫啊!大家要有信心啊!來啊!來啊!大家共願共行啊!」意思是一樣的。
這末一句,類似耶教禱詞中的阿們,道教咒語中的如律令。
這末後的咒語與中國民間的道教,他們所持的咒,最後一句話是「如律令」;耶稣教的禱告,最後一句都是「阿們」,意思是一樣的。
《心經》的從《般若經》節出而單獨流行者,爲了引令鈍根人生信得定等,所以以度脫一切苦厄的波羅蜜,作成密咒的形式而附以「是大神咒」等之後。如解了咒意,這不過以大家同脫苦厄,同得菩提的願望爲結論而已。(續明記)
所以,《心經》後面所附咒語,是爲了方便,讓一般的人能信受,也能因爲持咒而得定。導師對咒語的解釋很清楚,不會讓我們迷信,這些方便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共證菩提,一同脫離苦海,這就是咒語真正的用意!那麼《般若心經》講到這裏就圓滿了。
再來將整篇的重點內容複習一下,以加深我們對《般若心經》意義的了解。第一就是「觀自在菩薩」,我們先要明白什麼是「觀自在」?「觀」,就是觀察、觀照。了解五蘊的空性與非實,我們就能超越執著,不再貪愛,不再無明而得解脫。而觀照要依般若的空慧。只要有了般若空慧,去觀察自己的五蘊身心,包括六處、十八界的內涵,了解他的緣生緣滅,無實性,就不會執著在實有裏,就能超越貪瞋癡的煩惱,而得究竟解脫!
人人都有五蘊、六處、十八界的身心功能。只要願意以般若的空慧來觀察自己的五蘊,了解他的虛幻非實,不再執著,不再貪愛,遠離顛倒夢想就能解脫。「觀自在菩薩」是人人都有機會去證入的,這點很重要!唯有我們人類具備五蘊、六處、十八界的功能。唯有我們人類有抉擇的能力和理性的思惟,可以去觀察、可以去分析、可以去體證!所以,人身難得!如果沒有五蘊,沒有六處,沒有十八界,就沒有體證空性的機會!人身難得,我們已經具備了這些條件,就說明人人機會平等,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爲「觀自在的菩薩」。只要具備緣起的正見,以緣起的正見來觀察五蘊與六處,人人都能有體會空性的機會。只要體證到了,也就真正的解脫了。
學佛修行就這麼簡單!但是難信也就在這裏!如果信心不移,我們還需要靠外力嗎?我們需要的是正知正見的引導,需要的是一個真正體證者,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真的照著他的方法去體驗,一樣可以體證得到!真的虛心如法的去觀察自己的五蘊,哪一蘊不空?哪一蘊是永恒不變的?包括心靈的變化是最難體會的!哪一剎那是安住的?哪一剎那的心念不變?要慢慢的去體會!我們落在實有見的陷阱中太久了!從來不認識真相,這就是衆生的無明!
我們看到外在的一切境界,喜歡的就起貪欲,不喜歡的就起瞋恨,時時刻刻都在製造貪瞋癡煩惱,製造生死相續不斷的業。只有在無明顛倒執著的地方看清楚真相,才知道過在何處。了解真相就不再胡塗,不會活在慣性中而不自知。問題是如何觀察清楚?
《心經》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觀」是指如何去觀察,如何去觀照自己內在的五蘊與六處。這裏真的明白了,外在的一切萬法是不會障礙你的。我們今天會有喜歡與討厭,是因爲在無明中,在貪愛的慣性裏面,不了解外在的一切也是如幻非實的幻相,還是緣起的。我們的觀念不是落在有,就是落在無。喜歡或是討厭,都在相對的知見中討生活,這樣的生活哪一個人不苦?
如果以般若的空慧,能照見自己內在的五蘊皆空,而體證到寂滅法性的時候,心才真能安住。外面的境界再變化,你的內心不會起顛倒。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就要在這個「觀」字上下工夫!我們的時間不多啊,一定要珍惜啊!很多人都在觀察萬法,其實最主要是觀察自己身心的動態。不要認爲自己知識很豐富,學問很高深,智慧很好,其實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認識過自己!
一個「觀自在」者,一定認識自己內在的運作狀態,清楚、了解五蘊、六處、十八界的功能,也知道了法的真相。而我們平時都往外攀,往外尋,要這樣、要那樣,喜歡、不喜歡,而不知道自己早就落入顛倒幻想的執著裏面還不自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一直觀察自己內在的動態。而這個稱爲「我」,每天都在照顧的、喜歡的、保護的、滿足的這個「我」到底是什麼?我們從來沒有認識過。大家每天都在講「我」,而實際上並不認識這個「我」,所以才叫無明。
《心經》的重要,是因爲他引導我們當下契入的是生命的中心——五蘊、六處、十八界,從這裏去觀察,從這裏直接了解他的虛幻非實,就能超越出來而不執著。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真正的修行是把自己的問題看清楚,才知道一切真的是無常,法法沒有一剎那能安住的。既然沒有一剎那能安住,什麼是永恒的「我」?了解了,才能破除我執!
大家一定要把握「不住」兩個字的奧妙!無常的現象,一般人看的是生滅。觀有生有滅可能還會産生一些執著,而更要契入的是不生不滅。既然是不住,那麼有沒有實生?有沒有實滅?如果生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當下體證的是寂滅法性,就是不生不滅!
所以,一般的學佛修行有兩個傾向:一般是從生滅下手,體會法法的無常;而大乘的不共慧是直接契入不生不滅的法性。雖然下手處不同,但體證的內涵是一致的,這一點大家要明白!可見,一個是次第的過程,一個是直接契入,只是方法不同。當下契入的是五蘊皆空,當下體證的就是寂滅法性。真正體證到的時候,真正的得是「得無所得」。如果修行還認爲自己有個境界,已經得到什麼了,就是還不懂得真正的畢竟空!
所以「無智亦無得」,這句話很重要!如果不可得,那麼有沒有涅槃可證?如果認爲有涅槃可證,涅槃是實在的,那是把無爲法又實有化了,這樣還是有得。所以,「空亦複空」才是畢竟空!這樣才能徹底明白涅槃的真正涵義!大家要注意!
今天《般若心經》講到這裏,就圓滿了。謝謝大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