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人都有机会啊!人人平等都能解脱啊!大家要有信心啊!来啊!来啊!大家共愿共行啊!」意思是一样的。
这末一句,类似耶教祷词中的阿们,道教咒语中的如律令。
这末后的咒语与中国民间的道教,他们所持的咒,最后一句话是「如律令」;耶稣教的祷告,最后一句都是「阿们」,意思是一样的。
《心经》的从《般若经》节出而单独流行者,为了引令钝根人生信得定等,所以以度脱一切苦厄的波罗蜜,作成密咒的形式而附以「是大神咒」等之后。如解了咒意,这不过以大家同脱苦厄,同得菩提的愿望为结论而已。(续明记)
所以,《心经》后面所附咒语,是为了方便,让一般的人能信受,也能因为持咒而得定。导师对咒语的解释很清楚,不会让我们迷信,这些方便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共证菩提,一同脱离苦海,这就是咒语真正的用意!那么《般若心经》讲到这里就圆满了。
再来将整篇的重点内容复习一下,以加深我们对《般若心经》意义的了解。第一就是「观自在菩萨」,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观自在」?「观」,就是观察、观照。了解五蕴的空性与非实,我们就能超越执着,不再贪爱,不再无明而得解脱。而观照要依般若的空慧。只要有了般若空慧,去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心,包括六处、十八界的内涵,了解他的缘生缘灭,无实性,就不会执着在实有里,就能超越贪瞋痴的烦恼,而得究竟解脱!
人人都有五蕴、六处、十八界的身心功能。只要愿意以般若的空慧来观察自己的五蕴,了解他的虚幻非实,不再执着,不再贪爱,远离颠倒梦想就能解脱。「观自在菩萨」是人人都有机会去证入的,这点很重要!唯有我们人类具备五蕴、六处、十八界的功能。唯有我们人类有抉择的能力和理性的思惟,可以去观察、可以去分析、可以去体证!所以,人身难得!如果没有五蕴,没有六处,没有十八界,就没有体证空性的机会!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就说明人人机会平等,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观自在的菩萨」。只要具备缘起的正见,以缘起的正见来观察五蕴与六处,人人都能有体会空性的机会。只要体证到了,也就真正的解脱了。
学佛修行就这么简单!但是难信也就在这里!如果信心不移,我们还需要靠外力吗?我们需要的是正知正见的引导,需要的是一个真正体证者,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的照着他的方法去体验,一样可以体证得到!真的虚心如法的去观察自己的五蕴,哪一蕴不空?哪一蕴是永恒不变的?包括心灵的变化是最难体会的!哪一剎那是安住的?哪一剎那的心念不变?要慢慢的去体会!我们落在实有见的陷阱中太久了!从来不认识真相,这就是众生的无明!
我们看到外在的一切境界,喜欢的就起贪欲,不喜欢的就起瞋恨,时时刻刻都在制造贪瞋痴烦恼,制造生死相续不断的业。只有在无明颠倒执着的地方看清楚真相,才知道过在何处。了解真相就不再胡涂,不会活在惯性中而不自知。问题是如何观察清楚?
《心经》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观」是指如何去观察,如何去观照自己内在的五蕴与六处。这里真的明白了,外在的一切万法是不会障碍你的。我们今天会有喜欢与讨厌,是因为在无明中,在贪爱的惯性里面,不了解外在的一切也是如幻非实的幻相,还是缘起的。我们的观念不是落在有,就是落在无。喜欢或是讨厌,都在相对的知见中讨生活,这样的生活哪一个人不苦?
如果以般若的空慧,能照见自己内在的五蕴皆空,而体证到寂灭法性的时候,心才真能安住。外面的境界再变化,你的内心不会起颠倒。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就要在这个「观」字上下工夫!我们的时间不多啊,一定要珍惜啊!很多人都在观察万法,其实最主要是观察自己身心的动态。不要认为自己知识很丰富,学问很高深,智慧很好,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认识过自己!
一个「观自在」者,一定认识自己内在的运作状态,清楚、了解五蕴、六处、十八界的功能,也知道了法的真相。而我们平时都往外攀,往外寻,要这样、要那样,喜欢、不喜欢,而不知道自己早就落入颠倒幻想的执着里面还不自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一直观察自己内在的动态。而这个称为「我」,每天都在照顾的、喜欢的、保护的、满足的这个「我」到底是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认识过。大家每天都在讲「我」,而实际上并不认识这个「我」,所以才叫无明。
《心经》的重要,是因为他引导我们当下契入的是生命的中心——五蕴、六处、十八界,从这里去观察,从这里直接了解他的虚幻非实,就能超越出来而不执着。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真正的修行是把自己的问题看清楚,才知道一切真的是无常,法法没有一剎那能安住的。既然没有一剎那能安住,什么是永恒的「我」?了解了,才能破除我执!
大家一定要把握「不住」两个字的奥妙!无常的现象,一般人看的是生灭。观有生有灭可能还会产生一些执着,而更要契入的是不生不灭。既然是不住,那么有没有实生?有没有实灭?如果生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当下体证的是寂灭法性,就是不生不灭!
所以,一般的学佛修行有两个倾向:一般是从生灭下手,体会法法的无常;而大乘的不共慧是直接契入不生不灭的法性。虽然下手处不同,但体证的内涵是一致的,这一点大家要明白!可见,一个是次第的过程,一个是直接契入,只是方法不同。当下契入的是五蕴皆空,当下体证的就是寂灭法性。真正体证到的时候,真正的得是「得无所得」。如果修行还认为自己有个境界,已经得到什么了,就是还不懂得真正的毕竟空!
所以「无智亦无得」,这句话很重要!如果不可得,那么有没有涅槃可证?如果认为有涅槃可证,涅槃是实在的,那是把无为法又实有化了,这样还是有得。所以,「空亦复空」才是毕竟空!这样才能彻底明白涅槃的真正涵义!大家要注意!
今天《般若心经》讲到这里,就圆满了。谢谢大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