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还有一句话:般若是一切咒王,就是所有的咒里面它是最高的,威力最大的,叫「咒王」。《般若心经》就像一国之王一样,能统领一切咒的功德。「大神、大明、无上、无等等」,都是赞喻般若的功德至高无上!
印度人诵咒,不外为了除苦得乐,今此般若依之可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
佛法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离苦得乐。离生死大苦,得涅槃寂灭乐。而真正能让我们超脱生死的,能真正体证涅槃的,唯有深般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
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所以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唯有体证实相的人才明白真实不虚的内涵。对于般若的内涵,如果没有深切的了解,也没有如实的体证,就不会感受到他的奥妙。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真的时时刻刻以般若的空观,能够观照自己五蕴当下而体证到性空,就能超越一切众苦。真正的体会到了就会了解,确实是如此的,所以叫真实不虚!如果学了般若的法,还不能用在自己身心的当下,烦恼、贪瞋痴依旧,如何能了达他的真实不虚?只有真正用功去体证而受用的人,才知道确实是真实不虚!
菩提萨埵以下,即总标度一切苦厄的解说。此下,《大般若经》中缺。
到这里为止的经文,《大般若经》里面都有;再下面的内容《大般若经》里面没有。也就是说《大般若经》中没有的内容,是后来加进去的。
乙二 曲为钝根说方便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为钝根人巧说般若。愚痴众生,听闻般若,每不易信受,反生毁谤。
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有的是利根,有的是钝根。咒语的功能,是针对钝根众生来讲的。
因为众生执着在实有感里面。尤其是自己身心的感觉是那么的实在,对一切的万法感受是那么的真实,同他们讲空、非实、如幻,没有几个人听得进去,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大家执着在有,和他讲无我,他会害怕:如果没有了我,那我死了到哪里去?没有我,死了不就断灭了吗?就会产生恐惧!所以,在实有感里久了不容易信受,反而会毁谤佛法,这样问题就更严重了!
这因为深观妙果,过于高上,卑劣众生是不敢希求的;
经中说「观自在菩萨」,在哪里观自在?就在五蕴的观察上!了解五蕴皆是空性、非实、无自性的。只要透过这样的深观,了解五蕴的皆空非实,就可以超越生死,「度一切苦厄」而达到究竟涅槃。众生在这里容易产生疑惑:真的吗?可能吗?我们是众生耶!不敢相信观察自己的五蕴,体证到他的空性,就能够度脱一切苦厄。不要说过去的众生,就说当下的我们,对般若空慧真能达到这样的结果,而深信不疑吗?所以这里就讲「深观妙果,过于高上,世间卑劣的众生是不敢希求的」。
「度一切苦厄」说的这么容易,这么简单,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信受?这是一个信心的问题。普遍大众的心态就是这样,认为佛果是非常崇高的,菩萨历劫修行是多么的伟大;可是反观自己:了解五蕴的如幻非实,体证他的空性,就能够「度一切苦厄」而进入涅槃吗?我们是众生呀!怎么可能!这对于钝根的卑劣众生是不敢希求的。那么要度化这些钝根的人只好用方便善巧了!
尤其是众生一向执有,今闻经中一再说空,与他们本心相违,极难信受。般若法门,由此即不易宏传。
经文的内容不但五蕴空、六处空、十八界空,智慧与得也是空;而且涅槃也是如幻如化,还是空。与众生执着的实有感刚好是相违的,要听闻和信受极难!从现实佛教界来看,讲破除实有感,宣扬般若空慧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对一般钝根的众生如果用方便说「只要你怎么样,就可以得什么好处,能在人间求名、求利、求子,样样都能够顺心如愿;能长寿、能无病,死了以后又可以到那里去,永远享受极乐」,这样大家都很喜欢。
现在社会普遍都在宏扬这样的方便,是因应众生的需求;如果处处讲般若、讲空,有几个人愿意听?难以信受!让大家明白空义,本来就不容易了,要弘传让普遍的人都了解他的重要,真的是很难!为什么佛教二千多年来每况愈下?就是因为适应与方便!为了众生的需要,为了满足大家的希求和欲望,而真正的般若深义就愈来愈不易弘传,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大概佛灭五百年后,特别是在千年以后,佛法为了适应时机,采取通俗路线,或是迎合低级趣味。因为这样,才容易使世人信受。所以印度的后期佛教,为了适合当时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经中都附有密咒。
早期的经典是没有密咒的,从《大般若经》来看就能证明。更从原始的经典《阿含经》来看,佛陀是不允许弟子持咒的,持咒是当时婆罗门教的教法。我们学过《阿含经》的人就知道,即使圣弟子面对死亡都不去求一咒、百咒、千咒,都不求,不允许!佛法的解脱重在般若的空慧,重视智慧的开发。从原始佛法来讲,要懂得无常、无我,破了我执才能解脱的,与咒语是不相干的。但是后来整个社会都盛行这种持咒的风气,是为了要摄受有这种观念的外道,所以也加入了这个方便。直到现在印度的修行还很重视持咒。佛教在印度早已经灭了,现在想要兴盛起来很难,就是因为被婆罗门教,即现在的印度教同化了。
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印顺导师为什么一直在宣扬缘起正见,恢复佛法的根本,彰显佛陀的本怀,让现在的我们及后世的众生能有机会了解佛法的本质。如果不了解导致印度佛教灭亡的这些方便法,这些方便法也将会在中国佛教界继续流行下去,那么中国的佛教也会面临与印度佛教同样的危机!印顺导师把二千五百年来的佛法抉择得清清楚楚,让我们认清佛法的本来面目,找到了真正的佛法的根本。
经过时空的演变,有很多方便融摄进了佛法,佛法不得不在时空的变迁中,去适应当时众生的需要。就像导师所讲:印度佛教到后期为了适应时机,采取的是通俗路线。就是符合普遍民间信仰的需求,迎合低级趣味,这样才会被普遍接受。
这里我们如果能明白,就不会随顺民俗的信仰。我们学佛不是在求适合我们喜欢的。如果我们的知见是正确的,就不应该有烦恼痛苦,应该自在解脱才对。可是,每个人的生活之所以痛苦和烦恼,就是因为我们的知见有问题。现在我们要学法,是学我们不懂的、无知的部分;不是学我们错误的认知——自以为是的部分。那些迎合你需要的是正确的吗?你的贪瞋痴烦恼能止息吗?你又如何能解脱?所以我们学佛法,千万不要只听好听的话。有时候在破除我们执着的时候,可能会伤到我们的自尊,我们会很难过。但是,到底你是要真正能利益你的?还是要迎合你的需要?一定要抉择清楚,良药都是苦口的,大家要明白!
千年以后,密教更不断高扬。
印度大乘佛法的演变是这样的:于佛灭后五百年左右,大乘初兴,当时以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为主流,龙树本着「般若法门」的深悟,建立《中论》阐发缘起性空之深义,揭示生死解脱之根本,为三乘共证之门。又经过了二百年,唯识的思想就慢慢发展起来。到佛灭后的一千年后,以「唯心」、「真常」、「圆融」、「他力」、「神秘」、「欲乐」、「顿证」思想为主的秘密化的大乘佛法——密教,广大流行,成为印度后期佛教的主流,日与梵神同化,此时佛教就在印度灭了。
这不失为方便适化之一,如近人说法,每论及近代思想,虽所说的不尽合佛义,也每每引起近代学者对于佛法的好感。
这里导师指出:印度当时为了适应而用的方便与现在用的方便是一样的。现代人说法,常常用现代的思想、现代流行的风潮来比喻。这种比喻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佛法的精神,但确能引起现代人或者是学者对佛法的好感,大家听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了解。这就是方便!
同时,人们的思想是散乱的,而般若慧是要从静定中长养起来,此密咒不加以任何解说,一心持诵,即能使精神集中而达心专一境的定境,也可为引发智慧的方便。
持咒的另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一般人散乱的心思专注宁定。要开发般若智慧,必须要与静定相应,于静定的培养中才能引发般若空慧。因为众生平日的心思散乱,很容易向外攀援,不容易集中。如果用持咒的方法,不需要知道咒语的内涵和意思,只是随着咒语专心去念,让心思专注在咒语上,心灵慢慢就由专注而产生定的作用。那么,在定心中才能如实的观照,开发我们的般若慧。这个定对开发般若慧是有帮助的,有助缘的功能。
这种方便,佛法里还不只一种,如读经、礼佛、念佛等皆是。
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了!很多人在诵经,一字一字的诵,拜经是一字一字的拜。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目的主要还是在得定的功用上。只有让心慢慢集中的时候,我们的观察力才会专注。在观照的时候,才能清晰的发现我们内在的问题,这就是定力的作用!但是,定并不一定代表开发智慧,只是开发智慧的前方便。
如从慧悟说:密咒不可解说,而解说起来,实与教义一致:
我们持咒,并不知道咒的涵义。因为咒是梵语,没有翻译只是诵咒语的音。其实真正的咒语,以梵语来讲,翻译过来还是有它的意思。咒语的涵义与法的教义的内容其实还是一样的。
如「揭谛」是去义,「波罗」是到彼岸义,「僧」是众义,「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速疾成就义。综合起来,即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的速疾成就!
《心经》的咒语翻译过来还是有涵义的:「去啊!去啊!快点去啊!到彼岸解脱去啊!大家都要去啊!大家很快的就成就正觉啊」,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了解咒的意思,那么在诵咒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神秘感,想象咒也许有什么特殊功能。其实咒的功能主要是让我们的心能专一。知道咒语的意思以后,就不会觉得咒语很神奇了。
「去啊!去啊!快点去啊!快点到彼岸的解脱境界去啊!大家都一起去啊」!这与我们现代所说的「大家要用功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