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的菩萨依般若证空性,才能指导万行。不然,如何能在万行中圆满?如何去面对那些无知的众生?
在实证边,能证智与所证理,能摄智与所摄行,都是超越的。
能边所边,能证所证,不管是理论,还是行持,因为有了般若空慧,我们才能超越,才不会执着,才能不住。
依此,《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是不可能体证空性的。空性,是一切法平等无高下的;众生性与佛性,还是平等无高下。如果没有体证空性,会有分别,众生是众生,佛是佛,就会看不起众生,因为没有平等心。只有依般若的空慧,体证了性相不二,才能超越能所的相对。
究竟的无上菩提,在实相慧的究竟证中,是即万行而离众相,超越不可思议。
这个境界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达到真正的究竟无上菩提,当然依据的是实相般若,体证到实相的智慧,就在究竟体证的当下,就在万行中离万相。虽然一切相千差万别,但是于一一相,都能了达其空性、平等法性,在一切万相中不起相对差别的执着。所以,于一切相中而离一切相,于一切法中不执一切法,这叫「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才是真正如实的体证!「超越而不可思议」,这是用语言或想象所不能了解的、不能去思虑、不能去议论的一个境界。
我们学到这个地方,都会深深的感动!导师用他体会的点点滴滴来引导我们,不是随便的应付。其内容、次第、方法、真相都非常的清楚,没有一点含糊。难道这些内容是学术研究可以了解的吗?只要我们在法上真正的用心,体会得愈深就愈感动!什么叫智慧如海?导师所展现的就是智慧如海!他以如此深广的智慧把二千多年来佛法流变的过程、内涵与次第,一点一滴都抉择的清清楚楚!我们能有幸听到这个法,能看到导师的论著,真是无量劫以来的福报啊!
《心经》就要讲完了,我还是要告诉各位:人间是无常的,我们不一定永远都在这里上课,但是我要告诉各位的是,导师的这些论著你们真的要珍惜!无价的法宝!非常的珍贵!我们在修学佛法中遇到的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在导师的论著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师父个人所学有限,与导师的体会比起来,可能万分不及一,要指导大家可能还无能为力。但是,导师的论著中确实具备了佛法的根本内容和修行的方法,大家只要有因缘、有需要,一定要在导师的论著中好好的把握和学习,你们需要的这里面都有,只要你们愿意学,导师是我们真正的善知识,大家要好好的珍惜这个因缘!
菩萨修学般若,志在证得佛果菩提,为什么此经说菩萨证究竟涅槃,不说证菩提呢?
有一些诤论和不同的看法,就是无上菩提与究竟涅槃哪里不同?我们只要对法有了那一份明白,就不会产生很多的诤论了。
此因无上正等菩提,约究竟圆满说。唯佛能证得。而究竟涅槃则不然,是三乘共果,声闻阿罗汉,菩萨第七地──或说第八地,都能证得。
这里解释无上正等菩提与究竟涅槃的不同之处:无上正等菩提,是约究竟圆满的这一面来说的,只有佛才能证得到;而究竟涅槃是三乘共果。所谓的无上正等菩提是佛才能觉证、达到的;可是涅槃却不同,声闻的阿罗汉与菩萨八地所证的无生法忍,是同样证得究竟涅槃。
不过声闻者至此,即以为究竟,而菩萨虽了知无分别法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得有诸佛护持,及发心度脱一切众生的本愿,于是不入涅槃,进趋佛果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龙树说︰『无生是佛道门』。
阿罗汉到了不动地证得涅槃的时候,就已经「所作已作,不受后有」了,认为这是究竟圆满了。而菩萨是以般若的空慧,体证的是法空性,了知无分别法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是讲一切法的寂灭性。法法道同,任何一法,都是从平等的法性而展现的。「无分别法性」,就是体证到法性的平等不二,就叫无分别。体证到平等不二的法性,达到无分别的时候就叫无分别智。有了这样的无分别智,也就知道法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解了不生不灭的真相,就自然无惧于生死海中缘苦众生了!
「得有诸佛护持,及发心度脱一切众生的本愿」,过去无始以来就有这样的愿望,因为能够了解生死如幻,涅槃也如幻。这是以般若的空慧体证法性而了解的,所以就不会畏惧生死,而能发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意生生世世来人间缘苦众生。但是,不畏生死是有条件的,必须体证到无分别法性,也就是涅槃,但是不急于入涅槃,希望在人间行菩萨道,而达到与佛陀一样的究竟圆满。
龙树菩萨所说的「无生是佛道门」,指行者体证到八地无生法忍的时候,发心趋向佛果,故说无生才是佛道门。真正成就大菩提的,这是一个入门的地方。八地菩萨和阿罗汉所体证的都是涅槃的境界,可是阿罗汉以为究竟了,「所作已作,不受后有」,可以入涅槃了。菩萨同样体证了这个法性,体证到生非实生,灭也非实灭的平等法性,而知生死如幻,不畏惧生死,进一步愿意来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八地菩萨和阿罗汉体证的同样是涅槃法性;但是菩萨还没有像佛陀一样的圆满,就像十三、十四的月亮,要度尽众生才愿意成佛,这样的心愿发出来,才能利益一切众生,更能展现无我的精神!菩萨体证了法性空,慢慢的积聚无边的福德资量,圆满的时候,才如佛陀一样——福慧两足尊!所以,佛体会的、阿罗汉体会的、八地菩萨体会的同样是平等法性,差别就在于是否以此为究竟。
丙二 喻赞般若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是引喻赞德。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为有极大妙用的;
这是用咒的比喻来赞叹般若的功德。咒,在印度是很流行的,在印度的婆罗门外道的思想观念里面,认为咒有很大的力量、很大的妙用。导师只是如实的把这个内涵告诉我们。
印度教徒,以为诵持密咒,可以藉咒语里的鬼神名字和秘密号令,解决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事。
外道认为咒语有一种灵动力,因为咒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鬼神的名字,或者是他们认为是菩萨、佛的名字。以为持诵这样的咒语,可以产生人力不可想象的超越的特殊能力,他们认为咒语有这样的功能。其实咒语不只是印度有,中国的道家也以持咒驱鬼驱神,消灾解难;西藏在佛法没有传入以前,他们有叫笨教的也都是靠用咒语;印第安人的巫师,也用咒语。可见全世界的人类,自古以来都有这样一种共同的想象。
凡欲求福、息灾、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损恼人,都可从咒力中获得。
现在大家普遍的认为持什么咒可以得什么福报;有什么灾难持什么咒就可以息灭;或者持什么咒就有特殊功能或神通妙用;或者持什么咒可以帮助别人;或者持什么咒可以去伤害别人。都认为咒有这样的力量,可以在咒语中得到这样的功能。现在社会上的咒语仍很流行,佛教中也有一些教派很重视咒语。譬如我们的早晚课中,早课诵的楞严咒,说是咒中之王,天下第一。
以前有位法师很有趣,他出家大概四十年,因为身体不好,一直持楞严咒。他告诉我:他过去世被某某人下了咒,所以今生身体产生了种种的障碍,他对此深信不疑。我就问他:你不是每天都诵楞严咒吗?你诵得好流利啊!这不是能除一切障碍的咒中之王吗?他说:是啊!我问他:那么还有什么咒可以让楞严咒失效的?不然你的身体怎么还会这样?连楞严咒都没办法吗?他听了回答不出来。我说:你学佛诵咒诵了40年,最后你对自己诵的咒还是没信心。
我们每一个人差不多都有这种观念。这里只是在点醒我们,我们的观念一般把咒的功用都想象成很神奇,以为这样灾就能消了,福报就有了,能得到神秘的特殊功能了,有的要去帮助人,有的要去害人,这是众生很普遍的现象。
在无量的咒语中,有些效力大的,今即引为譬喻赞说般若的功德──大般若经意如此。
这里是以咒语最大的威力,来形容《般若心经》的功德。也就是说,《般若心经》产生的功能,与最高的咒语的作用是一样的,这是一种比喻。咒语起源于古印度的时代,愈到后来咒语就愈被尊重和流行,但是早期的咒语较少。
我们都知道,在印度,佛灭后五百年大乘佛法才开始兴盛,那么到一千五百年后,经典的内容就不太一样了!《般若心经》的流传也是一样。《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分上品、中品、下品,这部经就是在不同的时代汇集成的。我们读诵《大般若经》就知道,早期和后期所汇集的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别。早期的经典没有咒语,《般若心经》后面的咒语,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因为那个时代咒语流行。这里加入咒语的用意是因为印度当时认为这种咒语的力量很大,为了要赞叹《般若心经》的妙用和殊胜的功德,所以就用咒语来作比喻。
所以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等。大神,喻赞般若有极大的力量;「大明」,喻赞般若的能破一切黑暗愚痴;「无上」,喻般若为一切法门中最,没有更过其上的。
众生最大的愚痴,就是无明。众生因不了解真理实相而处于无明的黑暗中。而般若的智慧能照破一切黑暗与无明,让人们开发智慧见实相,所以这里形容般若的功德之大,就用咒语作比喻。「大明咒」:比喻般若能够破一切愚痴和无明黑暗;「无上咒」:一切法中能够让我们解脱生死的,唯有般若的空慧,再也没有比般若更高更上的法了,就是形容般若的重要。
涅槃为无等法,非一切可及,而般若如涅槃,所以名为无等等。
佛法的终极目的就是体证涅槃,所以涅槃是最高的无为法。我们要体证的就是涅槃,涅槃是无上的,没有能和其相比的法,所以叫无等等。般若就是引导我们体证涅槃的最重要的智慧,与涅槃的功德是一样的,所以叫无等等。
《大般若经》中尚有『是一切咒王』句,喻赞般若为一切法门之王。
在《大般若经》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