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66

  ..續本文上一頁正的菩薩依般若證空性,才能指導萬行。不然,如何能在萬行中圓滿?如何去面對那些無知的衆生?

  在實證邊,能證智與所證理,能攝智與所攝行,都是超越的。

  能邊所邊,能證所證,不管是理論,還是行持,因爲有了般若空慧,我們才能超越,才不會執著,才能不住。

  依此,《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慧,是不可能體證空性的。空性,是一切法平等無高下的;衆生性與佛性,還是平等無高下。如果沒有體證空性,會有分別,衆生是衆生,佛是佛,就會看不起衆生,因爲沒有平等心。只有依般若的空慧,體證了性相不二,才能超越能所的相對。

  究竟的無上菩提,在實相慧的究竟證中,是即萬行而離衆相,超越不可思議。

  這個境界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達到真正的究竟無上菩提,當然依據的是實相般若,體證到實相的智慧,就在究竟體證的當下,就在萬行中離萬相。雖然一切相千差萬別,但是于一一相,都能了達其空性、平等法性,在一切萬相中不起相對差別的執著。所以,于一切相中而離一切相,于一切法中不執一切法,這叫「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這才是真正如實的體證!「超越而不可思議」,這是用語言或想象所不能了解的、不能去思慮、不能去議論的一個境界。

  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都會深深的感動!導師用他體會的點點滴滴來引導我們,不是隨便的應付。其內容、次第、方法、真相都非常的清楚,沒有一點含糊。難道這些內容是學術研究可以了解的嗎?只要我們在法上真正的用心,體會得愈深就愈感動!什麼叫智慧如海?導師所展現的就是智慧如海!他以如此深廣的智慧把二千多年來佛法流變的過程、內涵與次第,一點一滴都抉擇的清清楚楚!我們能有幸聽到這個法,能看到導師的論著,真是無量劫以來的福報啊!

  《心經》就要講完了,我還是要告訴各位:人間是無常的,我們不一定永遠都在這裏上課,但是我要告訴各位的是,導師的這些論著你們真的要珍惜!無價的法寶!非常的珍貴!我們在修學佛法中遇到的任何疑難問題,都可以在導師的論著中找到正確的答案。師父個人所學有限,與導師的體會比起來,可能萬分不及一,要指導大家可能還無能爲力。但是,導師的論著中確實具備了佛法的根本內容和修行的方法,大家只要有因緣、有需要,一定要在導師的論著中好好的把握和學習,你們需要的這裏面都有,只要你們願意學,導師是我們真正的善知識,大家要好好的珍惜這個因緣!

  菩薩修學般若,志在證得佛果菩提,爲什麼此經說菩薩證究竟涅槃,不說證菩提呢?

  有一些诤論和不同的看法,就是無上菩提與究竟涅槃哪裏不同?我們只要對法有了那一份明白,就不會産生很多的诤論了。

  此因無上正等菩提,約究竟圓滿說。唯佛能證得。而究竟涅槃則不然,是叁乘共果,聲聞阿羅漢,菩薩第七地──或說第八地,都能證得。

  這裏解釋無上正等菩提與究竟涅槃的不同之處:無上正等菩提,是約究竟圓滿的這一面來說的,只有佛才能證得到;而究竟涅槃是叁乘共果。所謂的無上正等菩提是佛才能覺證、達到的;可是涅槃卻不同,聲聞的阿羅漢與菩薩八地所證的無生法忍,是同樣證得究竟涅槃。

  不過聲聞者至此,即以爲究竟,而菩薩雖了知無分別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得有諸佛護持,及發心度脫一切衆生的本願,于是不入涅槃,進趨佛果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龍樹說︰『無生是佛道門』。

  阿羅漢到了不動地證得涅槃的時候,就已經「所作已作,不受後有」了,認爲這是究竟圓滿了。而菩薩是以般若的空慧,體證的是法空性,了知無分別法性,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就是講一切法的寂滅性。法法道同,任何一法,都是從平等的法性而展現的。「無分別法性」,就是體證到法性的平等不二,就叫無分別。體證到平等不二的法性,達到無分別的時候就叫無分別智。有了這樣的無分別智,也就知道法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解了不生不滅的真相,就自然無懼于生死海中緣苦衆生了!

  「得有諸佛護持,及發心度脫一切衆生的本願」,過去無始以來就有這樣的願望,因爲能夠了解生死如幻,涅槃也如幻。這是以般若的空慧體證法性而了解的,所以就不會畏懼生死,而能發願度脫一切衆生,願意生生世世來人間緣苦衆生。但是,不畏生死是有條件的,必須體證到無分別法性,也就是涅槃,但是不急于入涅槃,希望在人間行菩薩道,而達到與佛陀一樣的究竟圓滿。

  龍樹菩薩所說的「無生是佛道門」,指行者體證到八地無生法忍的時候,發心趨向佛果,故說無生才是佛道門。真正成就大菩提的,這是一個入門的地方。八地菩薩和阿羅漢所體證的都是涅槃的境界,可是阿羅漢以爲究竟了,「所作已作,不受後有」,可以入涅槃了。菩薩同樣體證了這個法性,體證到生非實生,滅也非實滅的平等法性,而知生死如幻,不畏懼生死,進一步願意來利益一切衆生。所以,八地菩薩和阿羅漢體證的同樣是涅槃法性;但是菩薩還沒有像佛陀一樣的圓滿,就像十叁、十四的月亮,要度盡衆生才願意成佛,這樣的心願發出來,才能利益一切衆生,更能展現無我的精神!菩薩體證了法性空,慢慢的積聚無邊的福德資量,圓滿的時候,才如佛陀一樣——福慧兩足尊!所以,佛體會的、阿羅漢體會的、八地菩薩體會的同樣是平等法性,差別就在于是否以此爲究竟。

  丙二 喻贊般若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是引喻贊德。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爲有極大妙用的;

  這是用咒的比喻來贊歎般若的功德。咒,在印度是很流行的,在印度的婆羅門外道的思想觀念裏面,認爲咒有很大的力量、很大的妙用。導師只是如實的把這個內涵告訴我們。

  印度教徒,以爲誦持密咒,可以藉咒語裏的鬼神名字和秘密號令,解決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事。

  外道認爲咒語有一種靈動力,因爲咒語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鬼神的名字,或者是他們認爲是菩薩、佛的名字。以爲持誦這樣的咒語,可以産生人力不可想象的超越的特殊能力,他們認爲咒語有這樣的功能。其實咒語不只是印度有,中國的道家也以持咒驅鬼驅神,消災解難;西藏在佛法沒有傳入以前,他們有叫笨教的也都是靠用咒語;印第安人的巫師,也用咒語。可見全世界的人類,自古以來都有這樣一種共同的想象。

  凡欲求福、息災、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損惱人,都可從咒力中獲得。

  現在大家普遍的認爲持什麼咒可以得什麼福報;有什麼災難持什麼咒就可以息滅;或者持什麼咒就有特殊功能或神通妙用;或者持什麼咒可以幫助別人;或者持什麼咒可以去傷害別人。都認爲咒有這樣的力量,可以在咒語中得到這樣的功能。現在社會上的咒語仍很流行,佛教中也有一些教派很重視咒語。譬如我們的早晚課中,早課誦的楞嚴咒,說是咒中之王,天下第一。

  以前有位法師很有趣,他出家大概四十年,因爲身體不好,一直持楞嚴咒。他告訴我:他過去世被某某人下了咒,所以今生身體産生了種種的障礙,他對此深信不疑。我就問他:你不是每天都誦楞嚴咒嗎?你誦得好流利啊!這不是能除一切障礙的咒中之王嗎?他說:是啊!我問他:那麼還有什麼咒可以讓楞嚴咒失效的?不然你的身體怎麼還會這樣?連楞嚴咒都沒辦法嗎?他聽了回答不出來。我說:你學佛誦咒誦了40年,最後你對自己誦的咒還是沒信心。

  我們每一個人差不多都有這種觀念。這裏只是在點醒我們,我們的觀念一般把咒的功用都想象成很神奇,以爲這樣災就能消了,福報就有了,能得到神秘的特殊功能了,有的要去幫助人,有的要去害人,這是衆生很普遍的現象。

  在無量的咒語中,有些效力大的,今即引爲譬喻贊說般若的功德──大般若經意如此。

  這裏是以咒語最大的威力,來形容《般若心經》的功德。也就是說,《般若心經》産生的功能,與最高的咒語的作用是一樣的,這是一種比喻。咒語起源于古印度的時代,愈到後來咒語就愈被尊重和流行,但是早期的咒語較少。

  我們都知道,在印度,佛滅後五百年大乘佛法才開始興盛,那麼到一千五百年後,經典的內容就不太一樣了!《般若心經》的流傳也是一樣。《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分上品、中品、下品,這部經就是在不同的時代彙集成的。我們讀誦《大般若經》就知道,早期和後期所彙集的內容就有很大的差別。早期的經典沒有咒語,《般若心經》後面的咒語,也是後來才加進去的,因爲那個時代咒語流行。這裏加入咒語的用意是因爲印度當時認爲這種咒語的力量很大,爲了要贊歎《般若心經》的妙用和殊勝的功德,所以就用咒語來作比喻。

  所以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等。大神,喻贊般若有極大的力量;「大明」,喻贊般若的能破一切黑暗愚癡;「無上」,喻般若爲一切法門中最,沒有更過其上的。

  衆生最大的愚癡,就是無明。衆生因不了解真理實相而處于無明的黑暗中。而般若的智慧能照破一切黑暗與無明,讓人們開發智慧見實相,所以這裏形容般若的功德之大,就用咒語作比喻。「大明咒」:比喻般若能夠破一切愚癡和無明黑暗;「無上咒」:一切法中能夠讓我們解脫生死的,唯有般若的空慧,再也沒有比般若更高更上的法了,就是形容般若的重要。

  涅槃爲無等法,非一切可及,而般若如涅槃,所以名爲無等等。

  佛法的終極目的就是體證涅槃,所以涅槃是最高的無爲法。我們要體證的就是涅槃,涅槃是無上的,沒有能和其相比的法,所以叫無等等。般若就是引導我們體證涅槃的最重要的智慧,與涅槃的功德是一樣的,所以叫無等等。

  《大般若經》中尚有『是一切咒王』句,喻贊般若爲一切法門之王。

  在《大般若經》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