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的只能在有为的善行中得人天福报,这里很重要!但是菩萨却未必一定要出家,在家的菩萨更多,只要依般若,学缘起法,能正见缘起,以般若的空慧深观,一样可以体证法性而解脱的。
不管是什么身分,哪一种职业,只要生命活着都不离根尘触的作用,在生命的活动与作用中,能去深细的观察他,一样可以体证到法空性。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家远离了一切愦闹,在清净中观照当然很好,但是真正的观照就在动中是更如实的,因为心念很难保持宁静,触境很容易起烦恼,颠倒、执着,都是惯性在起作用,这时正是我们观照的好机会!所以,不要以为在家居士就没有办法解脱了,在家的因缘更好,只要我们懂得缘起,懂得修习般若空慧,一样可以修行,一样可以解脱!而且机会更大!
如果师父这十年是在深山里,可能禅定功夫会很好,但是这十年我和大众接触,我也被你们提升了。在触的因缘中,我以前有时候会不耐烦的,但现在不会了。我以前说法容易用狮子吼,现在也少了,因为我在与大家的接触之中,我学习到很多东西。所以不是我在指导你们,而是大家在指导我,知道吗?这就是触的因缘,给我们大家都会带来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如果这十年我在深山里,这些体验从哪里来?如果一定要在安静的环境才能清净,在动中与触中却不能自在,这种自在又有何用?
如果大家明白了,在家菩萨见法的机会更大!用功的机会更多!观察的机会更多!触动的因缘更多!如果能善用,把握每一个因缘,都有机会体会真理。如果我们能以般若慧去行,就能够体解到一切法空性,在人间待人、接物、处事中能够随缘自在,痛苦烦恼也会慢慢减少,直到生死的解脱。真正的解脱生死,还是要在法的因缘上能了达、超越,才是真正的解脱。
戊二 菩提果──如来不共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讲菩萨,这里讲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佛所以成就,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只是人、菩萨,最后证入佛果也是依般若。可见,离开般若的空慧,是没有办法证入佛果的。
不但菩萨,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凡是证得圆满觉悟的,都名为佛。所以经上说:这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四方、四维、上下的十方诸佛,从最初发心,中间修菩萨行,直到最后成佛,无不是依般若为先导的。
众生发了菩提心,慢慢的充实自己,也能去无私的关怀众生,行菩萨行,在世间修行体证,直到最后成佛,都没有离开般若智慧的先导。那么,众生发心需要般若,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还是不离般若,直到成佛还是依般若的空慧。可见般若的重要!
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译无上,三藐三菩提译正等正觉,合称为无上正等觉、或无上正遍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涵义:阿耨,就是无上之意;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那么合在一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或称无上正遍觉。
正觉,即对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确觉悟;声闻缘觉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
正觉,指正确的了解、觉悟了人生的真相和宇宙的真理法则,就叫正觉。声闻和缘觉也可以证得,但不能普遍。这句话我们要明白,宇宙的真理法则,人生的真相不可能有两个,真理只有一个;那么佛陀所体证的,菩萨所体证的,声闻缘觉所体证的,绝对是一样的。但是声闻缘觉虽然一样可以证得,只是不能普遍。
菩萨虽能普遍,然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还没有圆满,不是无上;唯佛所证,如十五夜月的圆满,故名无上正遍觉。
声闻和缘觉虽然体证到了,因为没有发广大心,悲心不足,不能让普遍的众生都能体证法性而解脱生死,所以只是个人的受用。但是菩萨体证后不但自己受用,还要广利一切众生,让众生也和自己一样的受用。所以菩萨发心广大、遍及一切众生。菩萨的发心虽然如此,但是还不够圆满,还不能说无上,譬如十三、十四的月亮一样。佛的圆满就像十五的月亮。这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来形容佛的内涵、佛的果位—圆满无上。
般若与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无上正遍觉,又名一切智。
般若是智慧,是了解实相的空慧;佛果的菩提,是无上的正遍觉,就是一切智。而一切智的智慧与前面的般若空慧,是同一种智能,不是两回事。
在修行期中,觉未圆满,名为般若;及证得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
这里让我们明白文字表达的作用。我们讲般若,是因为还不够圆满;真正圆满了,就是无上菩提。所以般若和菩提的涵义有同、有不同;同,是同样是智慧;不同的是圆满与还没有圆满的差别。
所以什公说:菩提是『老般若』。
这个「老」字是成熟和圆满的意思。还没有成熟圆满就叫般若,真正成熟圆满了叫「老般若」,也就是这里讲的无上正遍觉。
诸佛菩提,非仅是智慧,是以慧为中心,融摄佛果一切功德。
阿罗汉体悟的与佛体悟的是同样的法性,问题是一个人成就不是很难,但要到福慧圆满就不容易了。个人的体证还容易,但是要广利一切众生真的不容易!所以,只有去体会,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如实的超越。此处所说的诸佛菩提不是一般讲的智慧,而是以智慧为中心,把佛果完全的圆满,一切功德具足。所以,有人就说阿罗汉还有余习,佛是没有习气的,佛是究竟圆满了。大乘与小乘的分别就是这个地方!
诸佛因地修行时,不仅是修般若,也修施、戒、忍、进、禅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故证果时,也证得无边功德,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上正遍觉,即圆具此一切功德的。
佛陀的圆满有其内涵,诸佛成佛都有过去的因缘条件。佛在因地修行时,从初发心到菩萨的十地,这一过程不仅是只修般若智慧。菩萨行六度,以般若为导,但是重要的行是不能缺少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行不是有了般若智慧,就什么都不要了。只有慧,还不是圆满的慧,没有福行是不能圆满的。而佛陀是福慧圆满具足的。所以修行以智慧为导,还要在行中去关怀、利益一切众生,以此来让我们的施、戒、忍、进、禅定等到达功德圆满!
有很多人虽然学了一些法,而事实上没有依六度去行,自以为懂了、会了,但是不能受用解脱。因为没有去实践,不能够行践与空相应的布施、持戒、忍辱,就没有真正的精进,也没有真正的禅定的力量,也就难以成就!
五度的力量从哪里来?以般若作导航来!然后在实践中,体证到的无生忍,是真正的忍;精进是没有休止、没有松懈的;体证到的定,是本来就如此的定。这些条件都具足了,就会慢慢的与空相应。这都要在生活中真正的去实践,在利益一切众生中去体验的。你行行看就知道了,如果只有理论,你会发现一遇到问题,马上就会打退堂鼓;要能不退、要能圆满,谈何容易!所以我们说菩萨是从利他中完成自我的超越,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慧只是前导,慧以导行,要真正的去做。如果前五度做不到,内在的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我执我慢就不能消除,怎么解脱?有慧无行叫诳慧。所以,我一直强调,虽然大家机会平等,菩萨初发心都有机会,但是注意!要不断的用智慧充实自己,还要以慧来导行。一定要在人事物、根尘触中去历练、去体会,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的超越。如果没有真正的超越,处处为自己设想,只想到自己的需要,不关怀身边的人,是不会受用的。
譬如:一个家庭里如果不互相的关怀,只想个人安逸,这个家庭的和睦就有问题;一个公司里,如果不以公司和大众的利益为前题,每一个人只是注重个人的得失,这个公司也会出问题;一个道场也是一样,每个人只是想自己,想个人的需要,这个道场也不能圆满,自己的修行也不能提升,如何能够体会到性空,怎么能解脱!
所以大乘是在利他中完成自我的超越,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处处为自己着想,要超越我执我慢是不可能的。无我才能有牺牲的精神,无我才能关怀一切大众,这是修行最重要,最应把握的地方!如果处处只想到自己的需要,怎么能破我执?修行再久,不能从利他中去关怀众生,怎么能超越我执?太重要了!
所以,很多人学了很多理论,也很用功,可是为什么总超越不出来,就是没有利他之心!这是菩萨道最重要的根本!这里点醒我们:佛陀之所以成佛,他是在因地的修行,就具足了圆满的福慧;不是只修般若,还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修习。先要自利才能利他,在自利利他中,一切功德才能圆满。功德圆满所产生的作用和力量就不同,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这是佛特殊的功能,别人是没有的。
菩萨依般若证空性以摄导万行,
我们回头再看菩萨道,菩萨道难行,一定要具备般若和体证空性,才能真正的不退转。学佛如果没有真正的般若慧与空性的体会,哪一个能不退转?佛法讲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鼓励大家都有机会,发世俗菩提心慢慢转到胜义菩提心。但是真正要行菩萨道,一定要体证空性!这样才能永不退转!
所以我们一直上课到今天,就是要建立正见!第一,要懂缘起;第二要懂得般若,这是学佛修行最重要的根本资粮。打下稳固的基础,才能发出菩提心,在行的过程中才有助力,才有力量抵抗一切外在种种逆境的影响,才会不退转!我执法执很深的人,要不退转很难。因为众生本来就无明,不明理,不会和你一样的去修行体证,不可能事事都如你的愿。
如果了解到众生的苦,了解到众生的无明,那么看待众生就像看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不会和他们一样的计较,而是想办法帮助他们;不管是骂、是打、或不理他都是帮助他的方法,为的是希望他们成长;只有这样,你的心里才不会恨、不会气、不会无奈。所以,没有般若空慧,怎么行菩萨道?怎么能关怀一切众生呢?导师指出重点,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