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涅槃果,即三乘共果。
体证到了空性,体证到了涅槃,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证的果。声闻是由无常、无我,体证到涅槃,这是依三法印的次第悟入的;与菩萨直接契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实质是一样的。虽然下手处不同,一个是次第悟入;一个是直接契入,只是方法不同。但声闻、缘觉或是菩萨,所体证的绝对是一样的空性!一样的是无常、无我、涅槃!法性空寂都是一样的!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观一切法性空不可得,由此能「心无罣碍」,
大乘的菩萨主要是依般若的空慧,去观察一切法确实是性空不可得,体证到一切法的不可得,才「心无罣碍」而解脱。《心经》其实就是让我们明白般若空慧。
如游刃入于无间,所以论说:『以无所得,得无所碍』。
菩萨体证到无所得的时候,一切没有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真正体证无所得、体证实相的人,在万法中是没有障碍的。
无智凡夫,不了法空,处处执有,心中的烦恼,波兴浪涌,所以触处生碍,无边荆棘。
凡夫为什么会痛苦烦恼?原因就是不了达法空,不了解真相。看到任何现象都以为是实在的,处处执为实有,于是烦恼随境而起。因为在实有见中就有所得,有得就有失,就有喜欢、不喜欢,烦恼痛苦像波浪一样推波助澜,相续不断。所以,只要六根触六尘,随时都起障碍,如无边荆棘,不论到哪里身心都无法安宁。
菩萨离烦恼执障,能心中清净。「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而菩萨以般若的深观,了解一切法非实而无所得,所以烦恼不起,执着不起,就会回到本来所谓清净的地方。在空性的清净里面,没有罣碍,没有恐怖,也没有颠倒。
恐怖为愚痴心所生起,心有罣碍,执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无往而不恐怖。
一般讲的恐怖是遇到很吓人、很害怕的事情或景象,才会心起恐怖,其实不是这样。得失心也是恐怖,不敢面对现实也是恐怖,只是感觉不到,其实都是恐怖。恐怖就是愚痴产生的,没有了解真相,所以心有罣碍,不能自在。
经中说五畏:恶名畏、恶道畏、不活畏、死畏、大众威德畏。
畏就是畏惧。人们都希望别人赞扬自己,怕自己的名声受到影响,人家一批评就很难过,还有你内心要保持自己的名声,希望听到赞美的语言。有时候想做一件事怕别人批评不敢做;有的时候想做一件事,又害怕别人讥笑,也不好意思做。我们是否体会到:我们好像都活在别人的口舌下,好像都活在别人的意念中;这也不行,那也不敢,是否有这种感觉?
我年轻的时候,就告诉同参们:我以后不活在别人的口舌下!我以后也不活在别人的观念中!那时候我就有这一点小小的体会。我觉得我们都很可怜,一直都活在他人的观念里一点都不自由,也不自在。想想看,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没有一个人不批评别人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过日子?观念错误受批评,观念正确也受批评,那么你做哪一件事能使两边都圆满?没有可能!那你要怎么过日子?
譬如:人们最害怕的莫过于害怕死亡,总以为讲这个字眼不吉利,不要讲;难道不讲就不死了吗?心中有恐惧,就是在逃避。有生必有死,哪一个人能逃避得了?难道你不管、不理、不谈就没事了吗?这就是活在恐惧里面,不敢面对死亡!不敢面对问题的人,永远也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如果看到做大官或者比较有威德的,我们就会害怕。董事长很威严、很严肃,有的员工就会心生敬畏,都不大敢讲话。
此中结归究竟涅槃,恐怖可约生死说,『坦然不怖于生死』,即自然没有一切恐怖了。
恐怖,是落在生死的观念里面才产生的,如果不是生死的凡夫,是不会有恐怖的。人们最大的恐怖是生死,尤其好生恶死,就更恐怖了。想长寿的,毕竟还是要死的,谁也逃不了!所以最主要的是我们要真正的了脱生死,知道生死的如幻,超越对生死的恐怖,这就是自在!如果有生可生,有死可死,是无法超越的。唯有般若空慧,了知生不可得,死也不可得,才能真的超然于生死恐惧之外!这才是真解脱!而不是不想死,想永远活在人间,这是超生死吗?或者肉体死了,灵魂能到一个永恒存在的地方去永生!不是的!生死本来如幻,唯有般若的空慧才能照破他!如果有实在的生死,我们如何逃避?如何超越?唯有生死如幻,我们才能照破他,才能超越他!这一点很重要!
菩萨了法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为我法所碍而有恐怖,即「远离颠倒梦想」。
只有了达一切法的真相,没有一法不是空的,也没有一法不是如幻的,才能了达生也如幻,灭也如幻。这样,我法二执消失,不再执着,就没有恐怖了,此时才能真正的达到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根本是执我执法,因此而起的无常计常,非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以及欲行苦行等恶行。
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那么什么是颠倒?在颠倒中就会有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而颠倒的根本就是执我为实、执法为实。由此实有感而起的执着,不知一切万法是无常的,会执着在常里面;因无常带来的必定是苦,但是众生反而会执苦为乐。本质上是我不可得,会执着在实有自性,有一个清净的「我」;人身五蕴本来就不净,我们会执着是清净的。不是执着于五欲中享受,以为是快乐的;就是以严厉的苦行来折磨自己,以为这种苦行就是修行,这就是苦乐二边的恶行。
众生执着在五欲里面以为是实在的,以欲望来满足自己,以为这样可以得到圆满的、快乐清净的。当知道快乐的虚幻性,根本不能真正的安心,又用苦行来折磨自己,以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颠倒!没有了解真相的智慧,就会在颠倒中执着:常、乐、我、净。明明是无常的,明明是无我的,而执着在有我、有常,这就是最大的颠倒。
梦想,即是妄想,即一切颠倒想。
梦想,同前面颠倒的意思是一样的:不了解真相,每天都在希望中幻想未来能如何,这种希望就是妄想,有颠倒就有妄想。
菩萨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消除身心、自他、物我间的种种错误,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能得「究竟涅槃」。
真正的修菩萨行,最主要的就是依据智慧的抉择、智慧的行为,先体会空理、了解空慧,然后依空慧去修中道行。中道就是离二边的执着,离相对的观念,不会落入苦行,也不会落入乐行,能恰到好处;如实的观察一切法的空性与无自性而远离执着。
如果真的能依此而行,体证到空性的时候,我们一切的颠倒梦想就会消失,就会离执了。那么我们身心的问题、自他的问题、我与外在一切条件的问题,种种之间的矛盾,错误的思想和颠倒执着的行为,都会因此而解除。
我们的痛苦从哪里来?从身心的矛盾而来,从人际关系的矛盾而来,从我们自己与物质占有之间的关系而来。当我们体证空性的时候,身心的问题,自他的问题,物我的问题,就不再有矛盾和执着了,颠倒梦想就消失了。《心经》讲「度一切苦厄」就是以上种种苦厄都能够彻底拔除,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就不再恐惧于生死了,这才是佛法所说的究竟涅槃!
涅槃是梵语,意译寂灭,一切动乱纷扰到此全无,故称究竟。
只要我们的身心还没有清净以前,没有了解真相以前,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带来身心的烦乱与苦恼。这个烦恼,是内在动乱的因素,真正体证涅槃的时候,这些动乱因素就消失了;同时,一切的生死问题也都解决了,这才是最究竟的!不是暂时的对治当下的某一个痛苦、某一个烦恼,因为其它的痛苦烦恼还一大堆,所以是不究竟的。而是我们内在身心中动乱、烦恼、生死的条件都已经止息了,这才叫涅槃!就是《阿含经》中所说的「永灭」。
菩萨依般若,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大乘佛法修菩萨行,达到究竟涅槃所依靠的就是般若慧。缘起正见产生的般若空慧,直接契入的就是涅槃的体证。所以,不要以为修菩萨行,达不到涅槃的体证,那就错了。修菩萨行的目的还是在体证涅槃,只是不急于证入实际,与不能体证是不同的。
我们如能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但处事待人,能因此减少许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脱了。
菩萨大多是在家居士,能将缘起的正见建立稳固了,般若的智慧也开发了,就能在身心和一切万法中去观察其缘起性空,不必远离我们的事业和人际关系,都一样可以从中观察和体会的。我们要依般若的智慧来作为修行的前导,不是一定要到深山去,也不是非要出家不可;出家是很好的因缘,但是在家居士也一样的能够依法修行,只要有般若的智慧,能够有般若的空观,一样可以体会得到涅槃寂灭。这是很重要的!在现实的人间,出家人还是少数的,真正需要佛法的是普遍的大众。佛法的弘扬要靠普遍大众的宣传和推广,总不能为了解脱,所有的人都出家,那么人间还有多少人有机会闻法解脱!
大乘佛法关怀的就是无边无际的众生,希望每一个人都有闻法解脱的机会,所以宣扬的是菩萨道,让人们如何在各自的本位上,在现前的因缘条件中,一样可以体会,一样可以解脱!可见,菩萨道的精神是何等的重要!菩萨的慈悲就建立在这个地方。大家在染缸里、在水深火热中也可以修行,这样大家就都有修行解脱的机会,菩萨的悲心也在这里呈现出来。修行并不是一定要出家,不是一定要厌离万法和放下一切的责任;一个人能出家,也有他出家的因缘,可以远离愦闹,把自己置身于某一种环境中好好的用功禅观,以达解脱,也是非常好的。但不是人人都有出家的机会,所以,世间普遍的需要广大菩萨行的慈悲利他的精神,这种精神要关怀到一切众生。所以菩萨行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也是缘起条件中必然的因果关系。
很多人都否定大乘法,大乘法怎么能否定?大乘是必然会发展出来的,因为一切众生都需要!如果没有出家人来指导我们修行,我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