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64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果,即叁乘共果。

  體證到了空性,體證到了涅槃,是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共證的果。聲聞是由無常、無我,體證到涅槃,這是依叁法印的次第悟入的;與菩薩直接契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實質是一樣的。雖然下手處不同,一個是次第悟入;一個是直接契入,只是方法不同。但聲聞、緣覺或是菩薩,所體證的絕對是一樣的空性!一樣的是無常、無我、涅槃!法性空寂都是一樣的!

  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觀一切法性空不可得,由此能「心無罣礙」,

  大乘的菩薩主要是依般若的空慧,去觀察一切法確實是性空不可得,體證到一切法的不可得,才「心無罣礙」而解脫。《心經》其實就是讓我們明白般若空慧。

  如遊刃入于無間,所以論說:『以無所得,得無所礙』。

  菩薩體證到無所得的時候,一切沒有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一個真正體證無所得、體證實相的人,在萬法中是沒有障礙的。

  無智凡夫,不了法空,處處執有,心中的煩惱,波興浪湧,所以觸處生礙,無邊荊棘。

  凡夫爲什麼會痛苦煩惱?原因就是不了達法空,不了解真相。看到任何現象都以爲是實在的,處處執爲實有,于是煩惱隨境而起。因爲在實有見中就有所得,有得就有失,就有喜歡、不喜歡,煩惱痛苦像波浪一樣推波助瀾,相續不斷。所以,只要六根觸六塵,隨時都起障礙,如無邊荊棘,不論到哪裏身心都無法安甯。

  菩薩離煩惱執障,能心中清淨。「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而菩薩以般若的深觀,了解一切法非實而無所得,所以煩惱不起,執著不起,就會回到本來所謂清淨的地方。在空性的清淨裏面,沒有罣礙,沒有恐怖,也沒有顛倒。

  恐怖爲愚癡心所生起,心有罣礙,執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無往而不恐怖。

  一般講的恐怖是遇到很嚇人、很害怕的事情或景象,才會心起恐怖,其實不是這樣。得失心也是恐怖,不敢面對現實也是恐怖,只是感覺不到,其實都是恐怖。恐怖就是愚癡産生的,沒有了解真相,所以心有罣礙,不能自在。

  經中說五畏:惡名畏、惡道畏、不活畏、死畏、大衆威德畏。

  畏就是畏懼。人們都希望別人贊揚自己,怕自己的名聲受到影響,人家一批評就很難過,還有你內心要保持自己的名聲,希望聽到贊美的語言。有時候想做一件事怕別人批評不敢做;有的時候想做一件事,又害怕別人譏笑,也不好意思做。我們是否體會到:我們好像都活在別人的口舌下,好像都活在別人的意念中;這也不行,那也不敢,是否有這種感覺?

  我年輕的時候,就告訴同參們:我以後不活在別人的口舌下!我以後也不活在別人的觀念中!那時候我就有這一點小小的體會。我覺得我們都很可憐,一直都活在他人的觀念裏一點都不自由,也不自在。想想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被批評的?沒有一個人不批評別人的?那麼我們該怎樣過日子?觀念錯誤受批評,觀念正確也受批評,那麼你做哪一件事能使兩邊都圓滿?沒有可能!那你要怎麼過日子?

  譬如:人們最害怕的莫過于害怕死亡,總以爲講這個字眼不吉利,不要講;難道不講就不死了嗎?心中有恐懼,就是在逃避。有生必有死,哪一個人能逃避得了?難道你不管、不理、不談就沒事了嗎?這就是活在恐懼裏面,不敢面對死亡!不敢面對問題的人,永遠也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如果看到做大官或者比較有威德的,我們就會害怕。董事長很威嚴、很嚴肅,有的員工就會心生敬畏,都不大敢講話。

  此中結歸究竟涅槃,恐怖可約生死說,『坦然不怖于生死』,即自然沒有一切恐怖了。

  恐怖,是落在生死的觀念裏面才産生的,如果不是生死的凡夫,是不會有恐怖的。人們最大的恐怖是生死,尤其好生惡死,就更恐怖了。想長壽的,畢竟還是要死的,誰也逃不了!所以最主要的是我們要真正的了脫生死,知道生死的如幻,超越對生死的恐怖,這就是自在!如果有生可生,有死可死,是無法超越的。唯有般若空慧,了知生不可得,死也不可得,才能真的超然于生死恐懼之外!這才是真解脫!而不是不想死,想永遠活在人間,這是超生死嗎?或者肉體死了,靈魂能到一個永恒存在的地方去永生!不是的!生死本來如幻,唯有般若的空慧才能照破他!如果有實在的生死,我們如何逃避?如何超越?唯有生死如幻,我們才能照破他,才能超越他!這一點很重要!

  菩薩了法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爲我法所礙而有恐怖,即「遠離顛倒夢想」。

  只有了達一切法的真相,沒有一法不是空的,也沒有一法不是如幻的,才能了達生也如幻,滅也如幻。這樣,我法二執消失,不再執著,就沒有恐怖了,此時才能真正的達到遠離顛倒夢想。

  顛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與行爲,根本是執我執法,因此而起的無常計常,非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以及欲行苦行等惡行。

  我們要遠離顛倒夢想,那麼什麼是顛倒?在顛倒中就會有不合理的思想與行爲,而顛倒的根本就是執我爲實、執法爲實。由此實有感而起的執著,不知一切萬法是無常的,會執著在常裏面;因無常帶來的必定是苦,但是衆生反而會執苦爲樂。本質上是我不可得,會執著在實有自性,有一個清淨的「我」;人身五蘊本來就不淨,我們會執著是清淨的。不是執著于五欲中享受,以爲是快樂的;就是以嚴厲的苦行來折磨自己,以爲這種苦行就是修行,這就是苦樂二邊的惡行。

  衆生執著在五欲裏面以爲是實在的,以欲望來滿足自己,以爲這樣可以得到圓滿的、快樂清淨的。當知道快樂的虛幻性,根本不能真正的安心,又用苦行來折磨自己,以爲這樣可以解決問題,這就是顛倒!沒有了解真相的智慧,就會在顛倒中執著:常、樂、我、淨。明明是無常的,明明是無我的,而執著在有我、有常,這就是最大的顛倒。

  夢想,即是妄想,即一切顛倒想。

  夢想,同前面顛倒的意思是一樣的:不了解真相,每天都在希望中幻想未來能如何,這種希望就是妄想,有顛倒就有妄想。

  菩薩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消除身心、自他、物我間的種種錯誤,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能得「究竟涅槃」。

  真正的修菩薩行,最主要的就是依據智慧的抉擇、智慧的行爲,先體會空理、了解空慧,然後依空慧去修中道行。中道就是離二邊的執著,離相對的觀念,不會落入苦行,也不會落入樂行,能恰到好處;如實的觀察一切法的空性與無自性而遠離執著。

  如果真的能依此而行,體證到空性的時候,我們一切的顛倒夢想就會消失,就會離執了。那麼我們身心的問題、自他的問題、我與外在一切條件的問題,種種之間的矛盾,錯誤的思想和顛倒執著的行爲,都會因此而解除。

  我們的痛苦從哪裏來?從身心的矛盾而來,從人際關系的矛盾而來,從我們自己與物質占有之間的關系而來。當我們體證空性的時候,身心的問題,自他的問題,物我的問題,就不再有矛盾和執著了,顛倒夢想就消失了。《心經》講「度一切苦厄」就是以上種種苦厄都能夠徹底拔除,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我們就不再恐懼于生死了,這才是佛法所說的究竟涅槃!

  涅槃是梵語,意譯寂滅,一切動亂紛擾到此全無,故稱究竟。

  只要我們的身心還沒有清淨以前,沒有了解真相以前,任何一件事情都會帶來身心的煩亂與苦惱。這個煩惱,是內在動亂的因素,真正體證涅槃的時候,這些動亂因素就消失了;同時,一切的生死問題也都解決了,這才是最究竟的!不是暫時的對治當下的某一個痛苦、某一個煩惱,因爲其它的痛苦煩惱還一大堆,所以是不究竟的。而是我們內在身心中動亂、煩惱、生死的條件都已經止息了,這才叫涅槃!就是《阿含經》中所說的「永滅」。

  菩薩依般若,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大乘佛法修菩薩行,達到究竟涅槃所依靠的就是般若慧。緣起正見産生的般若空慧,直接契入的就是涅槃的體證。所以,不要以爲修菩薩行,達不到涅槃的體證,那就錯了。修菩薩行的目的還是在體證涅槃,只是不急于證入實際,與不能體證是不同的。

  我們如能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但處事待人,能因此減少許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脫了。

  菩薩大多是在家居士,能將緣起的正見建立穩固了,般若的智慧也開發了,就能在身心和一切萬法中去觀察其緣起性空,不必遠離我們的事業和人際關系,都一樣可以從中觀察和體會的。我們要依般若的智慧來作爲修行的前導,不是一定要到深山去,也不是非要出家不可;出家是很好的因緣,但是在家居士也一樣的能夠依法修行,只要有般若的智慧,能夠有般若的空觀,一樣可以體會得到涅槃寂滅。這是很重要的!在現實的人間,出家人還是少數的,真正需要佛法的是普遍的大衆。佛法的弘揚要靠普遍大衆的宣傳和推廣,總不能爲了解脫,所有的人都出家,那麼人間還有多少人有機會聞法解脫!

  大乘佛法關懷的就是無邊無際的衆生,希望每一個人都有聞法解脫的機會,所以宣揚的是菩薩道,讓人們如何在各自的本位上,在現前的因緣條件中,一樣可以體會,一樣可以解脫!可見,菩薩道的精神是何等的重要!菩薩的慈悲就建立在這個地方。大家在染缸裏、在水深火熱中也可以修行,這樣大家就都有修行解脫的機會,菩薩的悲心也在這裏呈現出來。修行並不是一定要出家,不是一定要厭離萬法和放下一切的責任;一個人能出家,也有他出家的因緣,可以遠離愦鬧,把自己置身于某一種環境中好好的用功禅觀,以達解脫,也是非常好的。但不是人人都有出家的機會,所以,世間普遍的需要廣大菩薩行的慈悲利他的精神,這種精神要關懷到一切衆生。所以菩薩行的發展是必然的趨勢,也是緣起條件中必然的因果關系。

  很多人都否定大乘法,大乘法怎麼能否定?大乘是必然會發展出來的,因爲一切衆生都需要!如果沒有出家人來指導我們修行,我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