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65

  ..續本文上一頁真的只能在有爲的善行中得人天福報,這裏很重要!但是菩薩卻未必一定要出家,在家的菩薩更多,只要依般若,學緣起法,能正見緣起,以般若的空慧深觀,一樣可以體證法性而解脫的。

  不管是什麼身分,哪一種職業,只要生命活著都不離根塵觸的作用,在生命的活動與作用中,能去深細的觀察他,一樣可以體證到法空性。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出家遠離了一切愦鬧,在清淨中觀照當然很好,但是真正的觀照就在動中是更如實的,因爲心念很難保持甯靜,觸境很容易起煩惱,顛倒、執著,都是慣性在起作用,這時正是我們觀照的好機會!所以,不要以爲在家居士就沒有辦法解脫了,在家的因緣更好,只要我們懂得緣起,懂得修習般若空慧,一樣可以修行,一樣可以解脫!而且機會更大!

  如果師父這十年是在深山裏,可能禅定功夫會很好,但是這十年我和大衆接觸,我也被你們提升了。在觸的因緣中,我以前有時候會不耐煩的,但現在不會了。我以前說法容易用獅子吼,現在也少了,因爲我在與大家的接觸之中,我學習到很多東西。所以不是我在指導你們,而是大家在指導我,知道嗎?這就是觸的因緣,給我們大家都會帶來學習和體驗的機會。如果這十年我在深山裏,這些體驗從哪裏來?如果一定要在安靜的環境才能清淨,在動中與觸中卻不能自在,這種自在又有何用?

  如果大家明白了,在家菩薩見法的機會更大!用功的機會更多!觀察的機會更多!觸動的因緣更多!如果能善用,把握每一個因緣,都有機會體會真理。如果我們能以般若慧去行,就能夠體解到一切法空性,在人間待人、接物、處事中能夠隨緣自在,痛苦煩惱也會慢慢減少,直到生死的解脫。真正的解脫生死,還是要在法的因緣上能了達、超越,才是真正的解脫。

  戊二 菩提果──如來不共果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前面講菩薩,這裏講佛。叁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佛所以成就,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才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只是人、菩薩,最後證入佛果也是依般若。可見,離開般若的空慧,是沒有辦法證入佛果的。

  不但菩薩,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凡是證得圓滿覺悟的,都名爲佛。所以經上說:這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諸佛」,四方、四維、上下的十方諸佛,從最初發心,中間修菩薩行,直到最後成佛,無不是依般若爲先導的。

  衆生發了菩提心,慢慢的充實自己,也能去無私的關懷衆生,行菩薩行,在世間修行體證,直到最後成佛,都沒有離開般若智慧的先導。那麼,衆生發心需要般若,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還是不離般若,直到成佛還是依般若的空慧。可見般若的重要!

  所以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譯無上,叁藐叁菩提譯正等正覺,合稱爲無上正等覺、或無上正遍覺。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涵義:阿耨,就是無上之意;叁藐叁菩提,是正等正覺,那麼合在一起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或稱無上正遍覺。

  正覺,即對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確覺悟;聲聞緣覺也可證得,但不能普遍;

  正覺,指正確的了解、覺悟了人生的真相和宇宙的真理法則,就叫正覺。聲聞和緣覺也可以證得,但不能普遍。這句話我們要明白,宇宙的真理法則,人生的真相不可能有兩個,真理只有一個;那麼佛陀所體證的,菩薩所體證的,聲聞緣覺所體證的,絕對是一樣的。但是聲聞緣覺雖然一樣可以證得,只是不能普遍。

  菩薩雖能普遍,然如十叁十四的月亮,還沒有圓滿,不是無上;唯佛所證,如十五夜月的圓滿,故名無上正遍覺。

  聲聞和緣覺雖然體證到了,因爲沒有發廣大心,悲心不足,不能讓普遍的衆生都能體證法性而解脫生死,所以只是個人的受用。但是菩薩體證後不但自己受用,還要廣利一切衆生,讓衆生也和自己一樣的受用。所以菩薩發心廣大、遍及一切衆生。菩薩的發心雖然如此,但是還不夠圓滿,還不能說無上,譬如十叁、十四的月亮一樣。佛的圓滿就像十五的月亮。這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來形容佛的內涵、佛的果位—圓滿無上。

  般若與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無上正遍覺,又名一切智。

  般若是智慧,是了解實相的空慧;佛果的菩提,是無上的正遍覺,就是一切智。而一切智的智慧與前面的般若空慧,是同一種智能,不是兩回事。

  在修行期中,覺未圓滿,名爲般若;及證得究竟圓滿,即名爲無上菩提。

  這裏讓我們明白文字表達的作用。我們講般若,是因爲還不夠圓滿;真正圓滿了,就是無上菩提。所以般若和菩提的涵義有同、有不同;同,是同樣是智慧;不同的是圓滿與還沒有圓滿的差別。

  所以什公說:菩提是『老般若』。

  這個「老」字是成熟和圓滿的意思。還沒有成熟圓滿就叫般若,真正成熟圓滿了叫「老般若」,也就是這裏講的無上正遍覺。

  諸佛菩提,非僅是智慧,是以慧爲中心,融攝佛果一切功德。

  阿羅漢體悟的與佛體悟的是同樣的法性,問題是一個人成就不是很難,但要到福慧圓滿就不容易了。個人的體證還容易,但是要廣利一切衆生真的不容易!所以,只有去體會,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如實的超越。此處所說的諸佛菩提不是一般講的智慧,而是以智慧爲中心,把佛果完全的圓滿,一切功德具足。所以,有人就說阿羅漢還有余習,佛是沒有習氣的,佛是究竟圓滿了。大乘與小乘的分別就是這個地方!

  諸佛因地修行時,不僅是修般若,也修施、戒、忍、進、禅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故證果時,也證得無邊功德,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無上正遍覺,即圓具此一切功德的。

  佛陀的圓滿有其內涵,諸佛成佛都有過去的因緣條件。佛在因地修行時,從初發心到菩薩的十地,這一過程不僅是只修般若智慧。菩薩行六度,以般若爲導,但是重要的行是不能缺少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修行不是有了般若智慧,就什麼都不要了。只有慧,還不是圓滿的慧,沒有福行是不能圓滿的。而佛陀是福慧圓滿具足的。所以修行以智慧爲導,還要在行中去關懷、利益一切衆生,以此來讓我們的施、戒、忍、進、禅定等到達功德圓滿!

  有很多人雖然學了一些法,而事實上沒有依六度去行,自以爲懂了、會了,但是不能受用解脫。因爲沒有去實踐,不能夠行踐與空相應的布施、持戒、忍辱,就沒有真正的精進,也沒有真正的禅定的力量,也就難以成就!

  五度的力量從哪裏來?以般若作導航來!然後在實踐中,體證到的無生忍,是真正的忍;精進是沒有休止、沒有松懈的;體證到的定,是本來就如此的定。這些條件都具足了,就會慢慢的與空相應。這都要在生活中真正的去實踐,在利益一切衆生中去體驗的。你行行看就知道了,如果只有理論,你會發現一遇到問題,馬上就會打退堂鼓;要能不退、要能圓滿,談何容易!所以我們說菩薩是從利他中完成自我的超越,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

  慧只是前導,慧以導行,要真正的去做。如果前五度做不到,內在的問題是不能解決的,我執我慢就不能消除,怎麼解脫?有慧無行叫诳慧。所以,我一直強調,雖然大家機會平等,菩薩初發心都有機會,但是注意!要不斷的用智慧充實自己,還要以慧來導行。一定要在人事物、根塵觸中去曆練、去體會,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真正的超越。如果沒有真正的超越,處處爲自己設想,只想到自己的需要,不關懷身邊的人,是不會受用的。

  譬如:一個家庭裏如果不互相的關懷,只想個人安逸,這個家庭的和睦就有問題;一個公司裏,如果不以公司和大衆的利益爲前題,每一個人只是注重個人的得失,這個公司也會出問題;一個道場也是一樣,每個人只是想自己,想個人的需要,這個道場也不能圓滿,自己的修行也不能提升,如何能夠體會到性空,怎麼能解脫!

  所以大乘是在利他中完成自我的超越,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處處爲自己著想,要超越我執我慢是不可能的。無我才能有犧牲的精神,無我才能關懷一切大衆,這是修行最重要,最應把握的地方!如果處處只想到自己的需要,怎麼能破我執?修行再久,不能從利他中去關懷衆生,怎麼能超越我執?太重要了!

  所以,很多人學了很多理論,也很用功,可是爲什麼總超越不出來,就是沒有利他之心!這是菩薩道最重要的根本!這裏點醒我們:佛陀之所以成佛,他是在因地的修行,就具足了圓滿的福慧;不是只修般若,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要修習。先要自利才能利他,在自利利他中,一切功德才能圓滿。功德圓滿所産生的作用和力量就不同,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這是佛特殊的功能,別人是沒有的。

  菩薩依般若證空性以攝導萬行,

  我們回頭再看菩薩道,菩薩道難行,一定要具備般若和體證空性,才能真正的不退轉。學佛如果沒有真正的般若慧與空性的體會,哪一個能不退轉?佛法講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鼓勵大家都有機會,發世俗菩提心慢慢轉到勝義菩提心。但是真正要行菩薩道,一定要體證空性!這樣才能永不退轉!

  所以我們一直上課到今天,就是要建立正見!第一,要懂緣起;第二要懂得般若,這是學佛修行最重要的根本資糧。打下穩固的基礎,才能發出菩提心,在行的過程中才有助力,才有力量抵抗一切外在種種逆境的影響,才會不退轉!我執法執很深的人,要不退轉很難。因爲衆生本來就無明,不明理,不會和你一樣的去修行體證,不可能事事都如你的願。

  如果了解到衆生的苦,了解到衆生的無明,那麼看待衆生就像看待自己的子女一樣,不會和他們一樣的計較,而是想辦法幫助他們;不管是罵、是打、或不理他都是幫助他的方法,爲的是希望他們成長;只有這樣,你的心裏才不會恨、不會氣、不會無奈。所以,沒有般若空慧,怎麼行菩薩道?怎麼能關懷一切衆生呢?導師指出重點,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