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63

  ..续本文上一页是空掉外境,而内心的精神是不空的,这种思想把空解释成为没有。外境是非实的,但是内心、精神界是不能空掉的,这叫「境空心有」的理论;另一种理论却认为:外境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实在的,不能空,要空的是内心的执着,把内心的执着去掉就行了,这叫「心空境有」的思想。导师指出,或「空外境」或「空内心执着」这两种思想都偏于一边;缘起法没有一法是不空的,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哪里有一边空一边不空的道理!这样两种执着,一个称为唯心论,一个称为唯物论。

  真空,要在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上说:

  「空」,不是在否定现象,而是在否定「自性」。真正的「空」,是在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上说空。一切法自性不可得,因为都是缘起;缘起是组合的,没有独存性,没有不变性,所以说为「空」。不是否定万有的现象,要否定的是将万有现象执着为实有、永恒的、独存的自性见。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四谛、智、得,求自性本不可得,

  从五蕴上看,是缘起无自性;从十二处去看,也是缘起无自性;从十八界去观察,还是缘起无自性。包括缘起的理论也无自性;再从四谛、智慧、所得的得,一一的去观察,求其自性都不可得。

  因为法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是空。

  这样就可以明白「空」的意思不是否定现象,而是否定把现象执着为实有的、不变的、永恒的自性。而「空」本身就在讲自性不可得,还要去掉什么吗?

  如蕴等是有自性的,今观其不可得,反而是错误了。因诸法本性是不可得的,不过众生未能彻悟而已;

  注意!这个很重要!如果五蕴是实在的、有自性的,而我们却把它观成不可得,那么这样反而是颠倒了。本来一切法是缘起的,本来就没有自性,本来就自性不可得,事实本来就这样,真相就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的无明,不了解,所以不能彻底的体悟真相而已。

  不可得的,还他个不可得,

  我们说他「不可得」,其实这个「不可得」也不是因为你观察才有的,因为观察到他的不可得只是还他个「不可得」而已!他本来就不可得,不是因为我们观察才不可得;实相的本身就不可得,再怎么观察也不可能得。过去我们由于无明不了解,所以执着于一切万法都是实在的。现在透过观察,确实找不到一个永恒的、不变的东西,真的是自性不可得。此不可得,只是见到真相而已。所以,当我们体证了不可得,只是还他个本来的不可得而已。并不是本来有自性,把他观成没有;也不是因为我爱染,所以我就执着要把它观空,请问这样能见实相吗?有的能把他观成空的吗?如果是真的有,你再怎么观察都是实在的;如果是实在的,再怎么去遣除还是存在的。正因为诸法本来空,本来不可得,所以观察到真相的时候:啊!原来如此!真相就是不可得,还他个本来而已!如果是还他个本来,那么还有所得吗?

  直显一切法的本来,

  我们常常讲:修行要悟到本来面目。真正悟到的本来面目,就是不可得。有人讲大悟小悟一百二十次,那么每次悟到的内涵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如果本来不可得,只有这一个真相,不可能有一百二十次的不同,空性体悟一次就够了。

  所以说:「以无所得故」。一切法本性不可得,众生以无明而执为实有。

  如果修行体会到了不可得,也就是证到空性的时候,是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一切法的本性不可得!因为我们没有体证过佛陀所体证的缘起法,就不会了解真相。所以我们一直都活在虚妄里,看到如幻的万象都以为是实在的。佛陀了解了真相解脱以后也告诉我们他体证的方法,指导我们也去体会,只要体证到了,我们也可以了解真相而解脱。

  今天大家都在迷茫中,只有明白的人才能指导我们如何去体会真相。佛陀就是第一个明白的人,第一个觉悟的人,所以叫创觉。佛陀所体悟的真相是一切法的空性,是本来如此的,不是他发明、创造的,佛陀只是发现而已。佛陀第一个看到真相,了解真相,所以他解脱了。我们要解脱,唯一的办法就是和他一样,去发觉真相。

  所以,不明白真相就叫无明,明白了真相就是明。无明的人活在幻相里,处处执着实有,以为一切万法是实在的;了解真相的人,了知万法的如幻性,了知万法的本性空寂,而爱染不起,执着不起,差别就在这里!所以,圣者和凡夫的差别就在于明与无明。

  佛法需要出家的僧众来宣流,佛法才能在人间广泛的传播,目的就是要把佛陀明白的真相和体验的方法,也让大家明白,后人才有解脱的路可走。我们照着这个方式、方向、方法,也能体证到真相,体证真相人人平等有机会,因为我们都活在本来空寂里面,就活在真理实相里面,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已,所以叫无明。

  注意,本来就是空性,如果不是本来空性,人人都没有机会。如果我里面有一个叫自性的东西,我一定要想办法修到没有,才能体证到跟佛一样,那就很难了!问题并不是如此!空性是法尔如是的,本来就寂灭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到、不了解而已。我们修行就要想办法去发现、去了解、去体证,体证到了实相,我们就会跟佛陀一样的解脱。注意!修行就是在探讨真相!这与外道的神话一样吗?这和信仰有什么关系?

  当我们体证到空性的时候,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只是还他个本来而已。我们今天没有了解真相,还在幻想里执以为实;当了解真相了,法法如此,没有一法不是寂灭,注意!这个理念明白了,观念厘清了,修行绝对不会盲目,绝对不会迷信!

  如童孩见鬼神塑像,不由地害怕起来,这因为不知假名无实,执有实鬼,闻名执实,这是众生不得解脱的唯一根源,即是无明,以有所得心求一切法。

  这里比喻:小孩子看到鬼或者是神的塑像就会害怕,即使成人看了也会产生敬畏。这是因为不知道假名无实的道理。这个现象其实并不是实在的,只是由于不了解真相,产生的实有感而已。就像我们从小受社会习俗的熏习,接受了很多宗教理念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都认为有鬼,而且鬼很恐怖会害人。因为我们接受了这个观念,看到黑影都认为是鬼。不知道假名无实,就执着于有实在的鬼,即使闻到名字也执着是实在的,这就是众生不能解脱的唯一的根源——以幻为实。

  譬如:看到一条绳子在黑暗中,经风一吹,影像一动,就以为是蛇,就会非常恐惧。产生的那种恐惧感就是由于不了解真相,以幻为实。当第二天再从那里经过,才发现那是条绳子,因为了解了真相,恐惧也就消失了。

  明与无明产生的差别是这么大!众生在实有感的自性见中,一切法都会用有所得的心来求取,而永远看不到真相,所以说众生无明。反观一下,我们不要说外道,即使在不同体系的佛法里面,有直接让你体会究竟无所得的法,也有先让你建立有所得的法,然后再进一步破——归无所得,最后的归宿还是一样的!一个是引导我们去体证真相破无明,无明不破,贪爱是很难破的;一个是方便让你先有所依,然后再去破无明。很麻烦!如果再来能破无明还好,如果再来不破无明,就会永远在实有感里面,永远不能体会什么是无所得和能所俱泯!而且能所俱泯或者能所俱寂不是定境,是在讲法性;定境与法性的寂灭性之间的差别很微细,外道把定境的那种「境」当作是寂灭的灭,其实二者是有差别的。如果没有缘起的正见,是很难抉择的!

  今菩萨般若以无所得慧照见五蕴等一切法空,由此离我法执而得解脱。

  如果我们对五蕴执为实有,没有以般若空慧来照破他,我执和法执就有安立处,安立在五蕴与一切法上,我执、法执就破不了。我执与法执都是从五蕴、六处、十八界而产生的。当体会到五蕴、六处、十八界都是性空,我执和实有感就没有安立处,这样才能真正破除我法二执,才能真正的解脱!

  所以《般若心经》要「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我们执着的地方。五蕴是组合我们身心的条件,如果真的明白五蕴是空无自性和非实如幻的时候,我执便无处安立。观察色也不是,心也不是,那么「我」安住在哪里?所以,真正明白五蕴皆空,知道空性与无所得,实有感才能破除。如果我法二执不破,对一切的执着、贪欲、爱染也不会消失。

  从理论上说,以一切法本不可得,说明蕴等所以是空;从修证上说,即以无所得慧所以能达到一切法空性。

  回过头来,知道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再以此不可得的内涵来说明五蕴本空!不可得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如果没有这种无所得的空慧,也不可能体证一切法空。那么,般若的空慧,是从缘起的正见而明白、而深入、而体证;无所得的空慧,很重要!没有无所得的空慧就不能体证到一切法皆空、一切法本空!

  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可以遍五蕴等一切法说,即如:无色、无受、想、行、识,以无所得故;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以无所得故等。

  无所得,是从一切法来说的,涵盖了五蕴不可得,六处不可得,十八界不可得。

  丁二 得般若果

  戊一 涅槃果──三乘共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就是菩萨以般若的空慧,体证一切法的空性,得到般若的果和证入涅槃的果。因为体证到无所得,心才能真正达到没有罣碍,那么我们就远离了一切的颠倒、恐怖、执着、贪爱,也就是说当我们这些颠倒罣碍执着一切都远离的时候,就是体证涅槃的时候。可见,涅槃不是用理论来谈论的,是远离了颠倒梦想,远离一切贪爱执着,才能体证的。

  观空,不是知识的论辨,而是藉此以解脱众苦的,所以接着明般若果。

  空性的体证,不是知识理论能达到的,对于空性无论我们怎, 么讲、怎样论、怎么辩都不能代表空性;而是我们藉助般若空慧的观照来达到灭苦的目的。修行就是透过这样的过程,达到了灭苦的结果,就叫得般若果。

  此明菩萨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