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空掉外境,而內心的精神是不空的,這種思想把空解釋成爲沒有。外境是非實的,但是內心、精神界是不能空掉的,這叫「境空心有」的理論;另一種理論卻認爲:外境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實在的,不能空,要空的是內心的執著,把內心的執著去掉就行了,這叫「心空境有」的思想。導師指出,或「空外境」或「空內心執著」這兩種思想都偏于一邊;緣起法沒有一法是不空的,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哪裏有一邊空一邊不空的道理!這樣兩種執著,一個稱爲唯心論,一個稱爲唯物論。
真空,要在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上說:
「空」,不是在否定現象,而是在否定「自性」。真正的「空」,是在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上說空。一切法自性不可得,因爲都是緣起;緣起是組合的,沒有獨存性,沒有不變性,所以說爲「空」。不是否定萬有的現象,要否定的是將萬有現象執著爲實有、永恒的、獨存的自性見。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四谛、智、得,求自性本不可得,
從五蘊上看,是緣起無自性;從十二處去看,也是緣起無自性;從十八界去觀察,還是緣起無自性。包括緣起的理論也無自性;再從四谛、智慧、所得的得,一一的去觀察,求其自性都不可得。
因爲法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是空。
這樣就可以明白「空」的意思不是否定現象,而是否定把現象執著爲實有的、不變的、永恒的自性。而「空」本身就在講自性不可得,還要去掉什麼嗎?
如蘊等是有自性的,今觀其不可得,反而是錯誤了。因諸法本性是不可得的,不過衆生未能徹悟而已;
注意!這個很重要!如果五蘊是實在的、有自性的,而我們卻把它觀成不可得,那麼這樣反而是顛倒了。本來一切法是緣起的,本來就沒有自性,本來就自性不可得,事實本來就這樣,真相就是這樣的!由于我們的無明,不了解,所以不能徹底的體悟真相而已。
不可得的,還他個不可得,
我們說他「不可得」,其實這個「不可得」也不是因爲你觀察才有的,因爲觀察到他的不可得只是還他個「不可得」而已!他本來就不可得,不是因爲我們觀察才不可得;實相的本身就不可得,再怎麼觀察也不可能得。過去我們由于無明不了解,所以執著于一切萬法都是實在的。現在透過觀察,確實找不到一個永恒的、不變的東西,真的是自性不可得。此不可得,只是見到真相而已。所以,當我們體證了不可得,只是還他個本來的不可得而已。並不是本來有自性,把他觀成沒有;也不是因爲我愛染,所以我就執著要把它觀空,請問這樣能見實相嗎?有的能把他觀成空的嗎?如果是真的有,你再怎麼觀察都是實在的;如果是實在的,再怎麼去遣除還是存在的。正因爲諸法本來空,本來不可得,所以觀察到真相的時候:啊!原來如此!真相就是不可得,還他個本來而已!如果是還他個本來,那麼還有所得嗎?
直顯一切法的本來,
我們常常講:修行要悟到本來面目。真正悟到的本來面目,就是不可得。有人講大悟小悟一百二十次,那麼每次悟到的內涵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如果本來不可得,只有這一個真相,不可能有一百二十次的不同,空性體悟一次就夠了。
所以說:「以無所得故」。一切法本性不可得,衆生以無明而執爲實有。
如果修行體會到了不可得,也就是證到空性的時候,是一切法本來就不可得!一切法的本性不可得!因爲我們沒有體證過佛陀所體證的緣起法,就不會了解真相。所以我們一直都活在虛妄裏,看到如幻的萬象都以爲是實在的。佛陀了解了真相解脫以後也告訴我們他體證的方法,指導我們也去體會,只要體證到了,我們也可以了解真相而解脫。
今天大家都在迷茫中,只有明白的人才能指導我們如何去體會真相。佛陀就是第一個明白的人,第一個覺悟的人,所以叫創覺。佛陀所體悟的真相是一切法的空性,是本來如此的,不是他發明、創造的,佛陀只是發現而已。佛陀第一個看到真相,了解真相,所以他解脫了。我們要解脫,唯一的辦法就是和他一樣,去發覺真相。
所以,不明白真相就叫無明,明白了真相就是明。無明的人活在幻相裏,處處執著實有,以爲一切萬法是實在的;了解真相的人,了知萬法的如幻性,了知萬法的本性空寂,而愛染不起,執著不起,差別就在這裏!所以,聖者和凡夫的差別就在于明與無明。
佛法需要出家的僧衆來宣流,佛法才能在人間廣泛的傳播,目的就是要把佛陀明白的真相和體驗的方法,也讓大家明白,後人才有解脫的路可走。我們照著這個方式、方向、方法,也能體證到真相,體證真相人人平等有機會,因爲我們都活在本來空寂裏面,就活在真理實相裏面,只是我們不了解而已,所以叫無明。
注意,本來就是空性,如果不是本來空性,人人都沒有機會。如果我裏面有一個叫自性的東西,我一定要想辦法修到沒有,才能體證到跟佛一樣,那就很難了!問題並不是如此!空性是法爾如是的,本來就寂滅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到、不了解而已。我們修行就要想辦法去發現、去了解、去體證,體證到了實相,我們就會跟佛陀一樣的解脫。注意!修行就是在探討真相!這與外道的神話一樣嗎?這和信仰有什麼關系?
當我們體證到空性的時候,沒有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什麼,只是還他個本來而已。我們今天沒有了解真相,還在幻想裏執以爲實;當了解真相了,法法如此,沒有一法不是寂滅,注意!這個理念明白了,觀念厘清了,修行絕對不會盲目,絕對不會迷信!
如童孩見鬼神塑像,不由地害怕起來,這因爲不知假名無實,執有實鬼,聞名執實,這是衆生不得解脫的唯一根源,即是無明,以有所得心求一切法。
這裏比喻:小孩子看到鬼或者是神的塑像就會害怕,即使成人看了也會産生敬畏。這是因爲不知道假名無實的道理。這個現象其實並不是實在的,只是由于不了解真相,産生的實有感而已。就像我們從小受社會習俗的熏習,接受了很多宗教理念和傳統觀念的影響,都認爲有鬼,而且鬼很恐怖會害人。因爲我們接受了這個觀念,看到黑影都認爲是鬼。不知道假名無實,就執著于有實在的鬼,即使聞到名字也執著是實在的,這就是衆生不能解脫的唯一的根源——以幻爲實。
譬如:看到一條繩子在黑暗中,經風一吹,影像一動,就以爲是蛇,就會非常恐懼。産生的那種恐懼感就是由于不了解真相,以幻爲實。當第二天再從那裏經過,才發現那是條繩子,因爲了解了真相,恐懼也就消失了。
明與無明産生的差別是這麼大!衆生在實有感的自性見中,一切法都會用有所得的心來求取,而永遠看不到真相,所以說衆生無明。反觀一下,我們不要說外道,即使在不同體系的佛法裏面,有直接讓你體會究竟無所得的法,也有先讓你建立有所得的法,然後再進一步破——歸無所得,最後的歸宿還是一樣的!一個是引導我們去體證真相破無明,無明不破,貪愛是很難破的;一個是方便讓你先有所依,然後再去破無明。很麻煩!如果再來能破無明還好,如果再來不破無明,就會永遠在實有感裏面,永遠不能體會什麼是無所得和能所俱泯!而且能所俱泯或者能所俱寂不是定境,是在講法性;定境與法性的寂滅性之間的差別很微細,外道把定境的那種「境」當作是寂滅的滅,其實二者是有差別的。如果沒有緣起的正見,是很難抉擇的!
今菩薩般若以無所得慧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空,由此離我法執而得解脫。
如果我們對五蘊執爲實有,沒有以般若空慧來照破他,我執和法執就有安立處,安立在五蘊與一切法上,我執、法執就破不了。我執與法執都是從五蘊、六處、十八界而産生的。當體會到五蘊、六處、十八界都是性空,我執和實有感就沒有安立處,這樣才能真正破除我法二執,才能真正的解脫!
所以《般若心經》要「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我們執著的地方。五蘊是組合我們身心的條件,如果真的明白五蘊是空無自性和非實如幻的時候,我執便無處安立。觀察色也不是,心也不是,那麼「我」安住在哪裏?所以,真正明白五蘊皆空,知道空性與無所得,實有感才能破除。如果我法二執不破,對一切的執著、貪欲、愛染也不會消失。
從理論上說,以一切法本不可得,說明蘊等所以是空;從修證上說,即以無所得慧所以能達到一切法空性。
回過頭來,知道一切法本來就不可得,再以此不可得的內涵來說明五蘊本空!不可得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如果沒有這種無所得的空慧,也不可能體證一切法空。那麼,般若的空慧,是從緣起的正見而明白、而深入、而體證;無所得的空慧,很重要!沒有無所得的空慧就不能體證到一切法皆空、一切法本空!
這一句,總結以上五蘊等皆空的理由,可以遍五蘊等一切法說,即如:無色、無受、想、行、識,以無所得故;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以無所得故等。
無所得,是從一切法來說的,涵蓋了五蘊不可得,六處不可得,十八界不可得。
丁二 得般若果
戊一 涅槃果──叁乘共果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就是菩薩以般若的空慧,體證一切法的空性,得到般若的果和證入涅槃的果。因爲體證到無所得,心才能真正達到沒有罣礙,那麼我們就遠離了一切的顛倒、恐怖、執著、貪愛,也就是說當我們這些顛倒罣礙執著一切都遠離的時候,就是體證涅槃的時候。可見,涅槃不是用理論來談論的,是遠離了顛倒夢想,遠離一切貪愛執著,才能體證的。
觀空,不是知識的論辨,而是藉此以解脫衆苦的,所以接著明般若果。
空性的體證,不是知識理論能達到的,對于空性無論我們怎, 麼講、怎樣論、怎麼辯都不能代表空性;而是我們藉助般若空慧的觀照來達到滅苦的目的。修行就是透過這樣的過程,達到了滅苦的結果,就叫得般若果。
此明菩薩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