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缘起谈环环相扣的道理,不外就是苦集灭道内容的展开,是完全一样的。缘起和四谛的理则是必然如此的,永远都是这样子的。
如佛《遗教经》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如佛《遗教经》说:「太阳的热有可能让它冷却,月亮要让它热也有可能,但是佛说的四谛真理法则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我们应知道:真理法则才叫不变,才叫永恒。缘起法的理则、四谛的理则才是永远不变的,这才叫真理!不是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是理则不变!要注意!
苦集二谛明有漏的世间因果,灭与道谛明清净的出世间因果。世出世间都有因有果,所以分为四谛。
苦与集是讲世间有为法的一边;涅槃寂静是讲依八正道达到的清净的一边,是超越世间的,所以叫出世间。那么世间有其必然,出世间也有其必然,所以称为世间的因果法和出世间的因果法。很多人认为涅槃是无为法,好像是离世间一切法而存在的,把涅槃的不生不灭与世间的生生灭灭分开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从有因有果的现象来看彼此的关系都一样,所以分为四谛。
染净因果法,一切从众缘起,缘起无自性,
不论是杂染的世间法,还是清净的出世间法,都叫因果法。这些因果法都是从众缘而生起的。也就是说世间法、出世间法,我们分为染净;但是这些都是从众缘而起的,还是缘起的,缘起的就无自性。那么清净的法是对杂染的法而说,杂染法的消失就是清净法,是不离杂染而有清净,不是另外有一个清净的东西是离杂染而有的,一定要明白!体证的清净还是缘起的,还是无自性的!
故菩萨修般若时,观此四谛毕竟空,即不碍四谛的一实谛。参看《中论》的〈观四谛品〉。
菩萨以般若的空慧来观察缘起法所产生的苦、集、灭、道四谛,其实还是毕竟空,还是无自性的。众生由于迷失故说是染,众生由此觉悟故说为净。所以缘起法即是缘生也是缘灭,缘生与缘灭是缘起法展示的一个内容的两方面。那么,讲四谛的染净两面,这两面都是缘起的,只要是缘起的就无自性,所以还是毕竟空。那么一实相印、一实谛、一个「空」字就涵盖了四谛的内容,可见四谛和一实相印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那么,从四谛的表面来看有染有净,有生灭、有涅槃,但是从一实相印来看,「空」就涵盖了这些内容。所以「不碍四谛的一实谛」,才能以一实相印而贯穿三法印,或者是四谛法,这样才没有障碍。如果要深入的了解这个内容,请参看《中论》的「观四谛品」。此品谈到,如何达到一实相印,必须要从四谛品去观察它的空性,它还是缘起的,还是如幻的。
无智亦无得。
此观能证智与所证理空。奘法师在《般若‧学观品》,译智为现观,此处随顺罗什三藏的旧译。
当我们以观照的方法,体会到空性的时候,能观的智慧这一边与所观所证的理都同样是空。导师在这里指出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不同,这里的能观的智及所证的理,在玄奘法师的《般若‧学观品》里面,则译为现观。但是这里导师是随顺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
现观,即是直觉的现前观察,洞见真理。有能证的现观,即有所证的真理。「智」是能观,「得」为所观;智为能得,得是所得。
随顺我们身心当前的现象去观察,叫直观。就在身心与万法接触的当下去观察而体证到实相,叫现观。透过这样的观察,有能体证的现观,也就有所体证的实相。
这里讲的「智」,就是能观的这一边;「得」,就是所观的那一边。我们观察万法的能观为智,所观为得。因为有能所,就有能得与所得,「智」为能得 ,「得」为所得。
所证所得,约空有说,即空性;约生死涅槃说,即涅槃;约有为无为说,即无为。总之,对智为理,对得为果。
这里是让我们明白,只要在观察中,就有能观和所观。那么,这里讲的无智亦无得的「智」,就是能观的这一边;无得的「得」,就是所观的、要体会的那一边。这里解释所证的与所得的到底是什么?约空与有这两边的观念来讲,是体证到空性的部分。从现象上说有,从实性说空;所以从约空和有的两边来讲,得到的是空性这一边。以生死与涅槃这两个相对的观念来看,所得的就是涅槃的一边;如果从有为法与无为法相对的观念来说,所得的就是无为法。总之,对智为理,对得为果,都是在相对的观念里面假名安立的。
此智与得,本经皆说为「无」者,此是菩萨般若的最高体验。
我们的修行是透过观照而体达实相的。当在观照的阶段,就有能观的,有所观的。能观的就是智慧的这一边;所观的、得到的,就是空性、涅槃、无为法的这一边,这还在能与所的相对里面。而真正的菩萨体证到般若空慧的时候,体会到的最高经验其实就是空性,就是这里讲的「无」。这个「无」就代表空性,也就是说,体证涅槃或者实相,或者空性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能所的;没有能观的这一边,也没有所观的那一边,能所都消失了,因为两边都是空性。众生学法的目的就是要解脱,而真正的解脱,就是体证到空性的时候,是没有能所的。没有能观这一边的实在性,也没有所观那一边的实在性,因为能与所都是空寂的。
在用语言文字说来,好像有了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的差别;真正体证到的境界,是没有能所差别的。
真正的证、真正的得,有没有实在的所得?如果有真正的实在性可得,那就不是真的证。大乘的空慧是:得无所得,证无所证。真正体会到的,真正明白真相的,没有一法是实在的;那种体证的能所是能观所观都俱寂,体会到的能观一边,所观的一边都是空性、都无实性。真正能够体证到的时候,对于万法,包括身心能得的、所得的哪一边也不会执着。如果真的已经不执着了,万法无咎,没有障碍,这才是真正的体会空性。当慢慢的身心真正的不再执着、真正的不再爱染,就有机会证入空性的体证——能所俱寂。这个地方很重要!而有很多人不了解,都在谈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看到什么了,体会到什么了,有什么体证了,感到什么了……很多很多的境界。请问,体证空性的人真的有所得吗?有境界吗?那是什么境界?注意!真正体证空性的是「无智亦无得」!也就是得无所得,证无所证,身心是真的自在、安然,不再执着了。
说为般若证真理,不过是名言安立以表示它,而实理智是一如的,
佛法为了让众生能明白,能真正的体证到空性,不得不藉用名言文字来解说。透过方便的解说来了解真相,然后如何去体证,这也是方便,也是名言安立、假名施设。事实上真正的理则,真正的实相,理与智是不二的。
没有智慧以外的真理,也没有真理以外的智慧──切勿想象为一体。
真正有般若的智慧,体证的绝对是实相;真正体证实相的人,所展现出来的绝对是般若智慧。但是不要以为智慧与真理是一体,不要用「一」这种观念,「一」就是实有的观念。
能所不可得,所以能证智与所证理,也毕竟空寂。
如果真的能体会到这点,那时还需要语言吗?语言能表达吗?所谓的能所不可得,不是用语言讲说的,是要用生命去体会才会明白的。到真正体会的时候,能边与所边俱泯,没有相对的能体会的智与所体会的理,因为都是毕竟空寂!此时唯一体证的就是寂灭法性,就是这里讲的「灭」!那时候才真正的回到了「法尔如是」的本来!但不是有一个地方叫本来、寂灭。如果我们现在生命的当下能体证,当下就是寂灭,不是等死后、身体坏了才叫寂灭。当你真的明白了,体证到了,自己是知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前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此是就事象的分类说,属于事;十二缘起、四谛,是从事象以显理说,属于理。又十二缘起、四谛是观理,智得是证果。此事象与理性,观行与智证,在菩萨般若的真实体证时,一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一切是毕竟空寂,不可拟议的。
佛法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为了分别与认识这些内涵而做的分类。为了让我们体证真理,用事象的关系来让我们明白,就是十二缘起;又透过这样的了解让我们去观察现象和事理,最后对真相的明白就是证。事相、现象与所谈的理性,观照的方法与观照的内涵,这些相对的方便透过真正的般若深观,体证到真相的时候,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时真正的体证到了寂灭法性——空性,再也没有相对的观念。
以众生的立场,看哪一法都在相对的观念中,看哪一法都在是非、恩怨、对错、好坏里面,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多有少、有好有坏;但是真正体证的圣者看到的是不生不灭,没有垢净、多少、好坏与是非。所以,只要我们的观念还在是非、好坏、恩怨里面,说明还没有体证到真正的实相。如果没有这样真实的体证,就没有办法离开生灭、垢净、增减与好坏的观念。所以,当两个人在相对的观念中诤论是非对错的时候,哪一个对?两个都不对!都还是凡夫的心态,没有体证真正的空性。如果真正的体证了空性,就明白一切法都没有离开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只是从生灭法中去观察,有时候容易执着在有生灭,所以,透过有生灭来体证无生灭,这个过程是一步一步有次第的;大乘法是当下直观,当下契入空性。声闻乘和大乘证入空性的方式的差别就在这里,但是所证的内容和最后的目的是一样的。
戊三 结显空义
以无所得故。
这是对于照见一切皆空所提出的理由。一切法所以无不皆空。有以为空是外境空,内心的精神不空,这是境空心有论者。有以为空是除去内心的错误,外境不空,这是心空境有论者。这都是偏于一边,不得法的实相。
导师在这里把过去不同的部派,不同体系的思想、理论彰显出来,让我们明白这些不同体系思想的内容,再透过《般若心经》来对照,就知道什么是究竟的,什么是正确的,让我们有个比较。
有的理论认为: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