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還有一句話:般若是一切咒王,就是所有的咒裏面它是最高的,威力最大的,叫「咒王」。《般若心經》就像一國之王一樣,能統領一切咒的功德。「大神、大明、無上、無等等」,都是贊喻般若的功德至高無上!
印度人誦咒,不外爲了除苦得樂,今此般若依之可以離生死苦,得涅槃樂。
佛法的目的在于讓我們離苦得樂。離生死大苦,得涅槃寂滅樂。而真正能讓我們超脫生死的,能真正體證涅槃的,唯有深般若!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
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所以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唯有體證實相的人才明白真實不虛的內涵。對于般若的內涵,如果沒有深切的了解,也沒有如實的體證,就不會感受到他的奧妙。如果在我們的生命中,真的時時刻刻以般若的空觀,能夠觀照自己五蘊當下而體證到性空,就能超越一切衆苦。真正的體會到了就會了解,確實是如此的,所以叫真實不虛!如果學了般若的法,還不能用在自己身心的當下,煩惱、貪瞋癡依舊,如何能了達他的真實不虛?只有真正用功去體證而受用的人,才知道確實是真實不虛!
菩提薩埵以下,即總標度一切苦厄的解說。此下,《大般若經》中缺。
到這裏爲止的經文,《大般若經》裏面都有;再下面的內容《大般若經》裏面沒有。也就是說《大般若經》中沒有的內容,是後來加進去的。
乙二 曲爲鈍根說方便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此爲鈍根人巧說般若。愚癡衆生,聽聞般若,每不易信受,反生毀謗。
由于衆生的根性不同,有的是利根,有的是鈍根。咒語的功能,是針對鈍根衆生來講的。
因爲衆生執著在實有感裏面。尤其是自己身心的感覺是那麼的實在,對一切的萬法感受是那麼的真實,同他們講空、非實、如幻,沒有幾個人聽得進去,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大家執著在有,和他講無我,他會害怕:如果沒有了我,那我死了到哪裏去?沒有我,死了不就斷滅了嗎?就會産生恐懼!所以,在實有感裏久了不容易信受,反而會毀謗佛法,這樣問題就更嚴重了!
這因爲深觀妙果,過于高上,卑劣衆生是不敢希求的;
經中說「觀自在菩薩」,在哪裏觀自在?就在五蘊的觀察上!了解五蘊皆是空性、非實、無自性的。只要透過這樣的深觀,了解五蘊的皆空非實,就可以超越生死,「度一切苦厄」而達到究竟涅槃。衆生在這裏容易産生疑惑:真的嗎?可能嗎?我們是衆生耶!不敢相信觀察自己的五蘊,體證到他的空性,就能夠度脫一切苦厄。不要說過去的衆生,就說當下的我們,對般若空慧真能達到這樣的結果,而深信不疑嗎?所以這裏就講「深觀妙果,過于高上,世間卑劣的衆生是不敢希求的」。
「度一切苦厄」說的這麼容易,這麼簡單,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信受?這是一個信心的問題。普遍大衆的心態就是這樣,認爲佛果是非常崇高的,菩薩曆劫修行是多麼的偉大;可是反觀自己:了解五蘊的如幻非實,體證他的空性,就能夠「度一切苦厄」而進入涅槃嗎?我們是衆生呀!怎麼可能!這對于鈍根的卑劣衆生是不敢希求的。那麼要度化這些鈍根的人只好用方便善巧了!
尤其是衆生一向執有,今聞經中一再說空,與他們本心相違,極難信受。般若法門,由此即不易宏傳。
經文的內容不但五蘊空、六處空、十八界空,智慧與得也是空;而且涅槃也是如幻如化,還是空。與衆生執著的實有感剛好是相違的,要聽聞和信受極難!從現實佛教界來看,講破除實有感,宣揚般若空慧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對一般鈍根的衆生如果用方便說「只要你怎麼樣,就可以得什麼好處,能在人間求名、求利、求子,樣樣都能夠順心如願;能長壽、能無病,死了以後又可以到那裏去,永遠享受極樂」,這樣大家都很喜歡。
現在社會普遍都在宏揚這樣的方便,是因應衆生的需求;如果處處講般若、講空,有幾個人願意聽?難以信受!讓大家明白空義,本來就不容易了,要弘傳讓普遍的人都了解他的重要,真的是很難!爲什麼佛教二千多年來每況愈下?就是因爲適應與方便!爲了衆生的需要,爲了滿足大家的希求和欲望,而真正的般若深義就愈來愈不易弘傳,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大概佛滅五百年後,特別是在千年以後,佛法爲了適應時機,采取通俗路線,或是迎合低級趣味。因爲這樣,才容易使世人信受。所以印度的後期佛教,爲了適合當時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經中都附有密咒。
早期的經典是沒有密咒的,從《大般若經》來看就能證明。更從原始的經典《阿含經》來看,佛陀是不允許弟子持咒的,持咒是當時婆羅門教的教法。我們學過《阿含經》的人就知道,即使聖弟子面對死亡都不去求一咒、百咒、千咒,都不求,不允許!佛法的解脫重在般若的空慧,重視智慧的開發。從原始佛法來講,要懂得無常、無我,破了我執才能解脫的,與咒語是不相幹的。但是後來整個社會都盛行這種持咒的風氣,是爲了要攝受有這種觀念的外道,所以也加入了這個方便。直到現在印度的修行還很重視持咒。佛教在印度早已經滅了,現在想要興盛起來很難,就是因爲被婆羅門教,即現在的印度教同化了。
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印順導師爲什麼一直在宣揚緣起正見,恢複佛法的根本,彰顯佛陀的本懷,讓現在的我們及後世的衆生能有機會了解佛法的本質。如果不了解導致印度佛教滅亡的這些方便法,這些方便法也將會在中國佛教界繼續流行下去,那麼中國的佛教也會面臨與印度佛教同樣的危機!印順導師把二千五百年來的佛法抉擇得清清楚楚,讓我們認清佛法的本來面目,找到了真正的佛法的根本。
經過時空的演變,有很多方便融攝進了佛法,佛法不得不在時空的變遷中,去適應當時衆生的需要。就像導師所講:印度佛教到後期爲了適應時機,采取的是通俗路線。就是符合普遍民間信仰的需求,迎合低級趣味,這樣才會被普遍接受。
這裏我們如果能明白,就不會隨順民俗的信仰。我們學佛不是在求適合我們喜歡的。如果我們的知見是正確的,就不應該有煩惱痛苦,應該自在解脫才對。可是,每個人的生活之所以痛苦和煩惱,就是因爲我們的知見有問題。現在我們要學法,是學我們不懂的、無知的部分;不是學我們錯誤的認知——自以爲是的部分。那些迎合你需要的是正確的嗎?你的貪瞋癡煩惱能止息嗎?你又如何能解脫?所以我們學佛法,千萬不要只聽好聽的話。有時候在破除我們執著的時候,可能會傷到我們的自尊,我們會很難過。但是,到底你是要真正能利益你的?還是要迎合你的需要?一定要抉擇清楚,良藥都是苦口的,大家要明白!
千年以後,密教更不斷高揚。
印度大乘佛法的演變是這樣的:于佛滅後五百年左右,大乘初興,當時以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爲主流,龍樹本著「般若法門」的深悟,建立《中論》闡發緣起性空之深義,揭示生死解脫之根本,爲叁乘共證之門。又經過了二百年,唯識的思想就慢慢發展起來。到佛滅後的一千年後,以「唯心」、「真常」、「圓融」、「他力」、「神秘」、「欲樂」、「頓證」思想爲主的秘密化的大乘佛法——密教,廣大流行,成爲印度後期佛教的主流,日與梵神同化,此時佛教就在印度滅了。
這不失爲方便適化之一,如近人說法,每論及近代思想,雖所說的不盡合佛義,也每每引起近代學者對于佛法的好感。
這裏導師指出:印度當時爲了適應而用的方便與現在用的方便是一樣的。現代人說法,常常用現代的思想、現代流行的風潮來比喻。這種比喻並不一定完全符合佛法的精神,但確能引起現代人或者是學者對佛法的好感,大家聽起來比較容易接受和了解。這就是方便!
同時,人們的思想是散亂的,而般若慧是要從靜定中長養起來,此密咒不加以任何解說,一心持誦,即能使精神集中而達心專一境的定境,也可爲引發智慧的方便。
持咒的另一個功能可以幫助我們一般人散亂的心思專注甯定。要開發般若智慧,必須要與靜定相應,于靜定的培養中才能引發般若空慧。因爲衆生平日的心思散亂,很容易向外攀援,不容易集中。如果用持咒的方法,不需要知道咒語的內涵和意思,只是隨著咒語專心去念,讓心思專注在咒語上,心靈慢慢就由專注而産生定的作用。那麼,在定心中才能如實的觀照,開發我們的般若慧。這個定對開發般若慧是有幫助的,有助緣的功能。
這種方便,佛法裏還不只一種,如讀經、禮佛、念佛等皆是。
這裏我們就要注意了!很多人在誦經,一字一字的誦,拜經是一字一字的拜。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目的主要還是在得定的功用上。只有讓心慢慢集中的時候,我們的觀察力才會專注。在觀照的時候,才能清晰的發現我們內在的問題,這就是定力的作用!但是,定並不一定代表開發智慧,只是開發智慧的前方便。
如從慧悟說:密咒不可解說,而解說起來,實與教義一致:
我們持咒,並不知道咒的涵義。因爲咒是梵語,沒有翻譯只是誦咒語的音。其實真正的咒語,以梵語來講,翻譯過來還是有它的意思。咒語的涵義與法的教義的內容其實還是一樣的。
如「揭谛」是去義,「波羅」是到彼岸義,「僧」是衆義,「菩提」是覺義,「薩婆诃」是速疾成就義。綜合起來,即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衆都去啊!願正覺的速疾成就!
《心經》的咒語翻譯過來還是有涵義的:「去啊!去啊!快點去啊!到彼岸解脫去啊!大家都要去啊!大家很快的就成就正覺啊」,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不了解咒的意思,那麼在誦咒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神秘感,想象咒也許有什麼特殊功能。其實咒的功能主要是讓我們的心能專一。知道咒語的意思以後,就不會覺得咒語很神奇了。
「去啊!去啊!快點去啊!快點到彼岸的解脫境界去啊!大家都一起去啊」!這與我們現代所說的「大家要用功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