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的我,不過如此而已!我們一直執著的那個“我”,執著的那個生命自體,其實不過是這些功能的組合和現象而已,哪有實體的、永恒的、不變的我呢?還有,我們在常常系念的割舍不掉的喜歡的東西,這種常、恒、住、不變異的這種觀念和法,它本身其實是空,是沒有實性的,非實的。只要你體會這個,就能體會到無我、無我所。其實,體會不難哪!是要和我們的習性、那個我執對立時,比較難。但是,諸位:如果我們再進一步,你會發覺到那個我執、習性、慣性、習性深染、很強很強的那個我執時,也要把那個我執的實有性觀察清楚唷!注意聽!這句話很重要!它是實在的、不變的、永恒的,還是緣起刹那刹那即生即滅的?我們能不能受用就在這個一念之間哪!我們可以找自己染習比較深的那個習性試驗看看,只要你用心地看它時,你會發覺真相。再頑強的習性經不起你身心的觀察,注意聽!經不起的!再強的習性哦,再強的染著都經不起如實觀照,注意聽!就在這裏:它刹那就消滅,你就知道它的無常性,它的非實性,它的無自性,你就不會被它騙了,說:“那個是實在的,那個是沒有辦法的,是怎樣深細的,我永遠都脫不了”!你馬上就改觀:原來,我們可以作主的!你會發覺這一點:原來,我可以不接受的,原來我可以超越它的!這個就是一個真相的問題,實性的真相問題,這個地方要注意哦!千萬不能做習性的奴隸,永遠隨它轉!當習性起來時,如果你真的觀察它,它能存在多久?注意聽!它是永恒存在呢?還是觸緣而起,當下就滅?要觀察它,不要被自已的一個慣性而迷惑。不要以爲沒有辦法,你認爲沒有辦法,那你只有做習性的奴隸了!
全念處:四念處的“法念處”是涵蓋身、受、心、法的,所以叫全念處。從所有的整體的身心去觀察,還是觀察它是“無常、無我”的——非常、非我。但是,一下子要讓你們從生命的整體性去了解比較難,從個別的單一的所緣比較容易,有一個明顯的所依,比較容易上手。那麼,師父教的如實觀照是盡量不讓它産生分離,是整體性的觀察,生命是一個整體的觀察,一般人來講,比較難下手,比較難了解。但是,如果一旦對這個法建立得非常正確,正見非常肯定時,全念處的修法反而是比較不會有障礙的。但是,對初學者來講,所緣有一個明顯的依止,比較容易下手。但是,它也有妨礙,也有它障礙的地方也會有。這也就是一個適應的問題,剛開始也許難一點,但是,只要你下的功夫夠,你下的練習時間夠,其實還是可以很快就能相應的,應該是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我們平常人很難了解自己的身心造作、思維模式、起心動念、每天生活的造作。所謂如實觀照就是覺知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你們現在聽我說法,眼睛都看著我,但是,不要跑到這裏來!除了注意這裏以外,你要發覺你自己在聽我說法,注意聽!就是這樣子。當你們在聽我說法的當下,你們在看著我的當下,你們要覺知、明白你現在在看著我,你現在在聽我說法的那個狀態要明白。我們一般在做什麼事情都跑到那個所知所緣的對象去了,這裏就忘記了,這裏怎麼活動,怎麼作用,你都不認知它。我現在要告訴你們:不管你在做什麼事,行住坐臥、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你要發覺你現在在做什麼,那個覺知(明白你現在在做什麼),先要培養這個覺知。你吃飯時,坦白講,你不知道你在吃飯;你在走路時,你不知道你在走路,你想當然嘛!就是這樣子;你在思考,不知道你在思考;你在生氣,不知道你在生氣,一個知道自己生氣的人是絕對生不了氣的!注意聽!所以,你們一定要慢慢去培養這個覺知。你會犯錯,是因爲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才會犯錯。我們從來不認識自己,所以,從現在起先培養第一步——覺知:你現在在聽法,要知道現在聽法的身心狀態,要覺知到、感受到;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要覺知到在做什麼事情;在走路,你要知道那個它——假名我(形容詞)在走路……你們從現在起,培養自己對自己觀察的那個覺知,你們能夠慢慢去發覺個中奧妙,但一定要建立在這個覺知上面。你們功夫用久了,才能認識自己,就不會糊裏糊塗地一天過一天。你們回想過去,沒有一刹那是你明白的,都是事後才明白,解決也來不及。我們要學習到認知、清楚、明白,將來在事前就知道!注意聽!這個認知、覺知很重要!雖然我們還沒有上禅修課,但是我已經告訴你:第一個要法、條件就是認識自己、覺知自己。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一樣,都要明白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每一個狀態都能夠明白它,這就是師父弘揚的如實觀照!就照你原來的樣子,生命當下的樣子去觀察就好。你會覺得很辛苦、很難。我們的習性中,沒有辦法時時刻刻明白觀照哦!因爲我們的心靈象猴子,綁不住的,因此你會覺得很辛苦、很難。但是同時,你也可以發現那個問題:原來我們的心靈是這樣地不安份!我們在這麼的慣性中,這麼的顛倒中,我們竟然不知道!你慢慢去發覺,久了,就知道該在哪裏下手!這個功夫能夠慢慢地到自己身心能夠真正的發覺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時時刻刻不離的人,那我可以肯定告訴你:要見法,要見實相,要解脫不難!我沒有騙你們!你只要把這個功夫做好,真的基礎打得很好,要見法非常簡單!很快,不難的!要解脫,一點都不難!就是這個基礎一定要先打好,理論很簡單,實踐起來不容易,很辛苦!但是,就是因爲辛苦,就是難,才要用功。什麼叫用功?如果一點都不難,那就沒有功可用了,就是跟我們的慣性相違背,很難!這個叫用功。難,而能行;難,能克服,這個叫用功,這個叫修行。你基礎打好了,在禅修時,師父一指點,你們很快就相應哦!如果基礎沒有,禅修時你在那邊拉扯七年都拉不來!如果你們現在就用心,慢慢基礎打好,當禅修時,師父每一個指點,你們都會有很深的體會,那時要見法,不難!只要你真正用功,雜阿含講,快則七天,慢者七年,見法不難!所以,你們不要懷疑,要下功夫。回去以後,除了聽法以外,平常就要開始下功夫,等到正式禅修時,師父講到法,你們就能會心,就能明白,然後叫你觀照,你一觀照馬上就會發覺真相,很快!但是,如果你們今天沒有基礎,覺知心沒辦法保持,沒有辦法平常做得綿密,到時候,你只是在拉扯,要見真相就很難!所以,這時要不要用功由各人扶擇,我是絕對尊重各位的!
斷叁受,後面就不再相續,那麼,如何斷?根本在斷無明,也就是要明白“受”的真相是什麼。一切法都是無常的,我們心靈的叁受也是如此:當你現在喜樂圓滿時,後面再來一定是苦,爲什麼?無常故!注意聽!它一定是變化的,不管是人世間的觸動還是身體的種種感受,都是無常的,你一執著爲實有,希望一直保有,那麼後面一旦變化,帶給你的一定是非常多的失落和痛苦!而這種變化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一定的!所以,你認爲是快樂的,最後必然是苦!那麼,你還會去執著在那個受的實在感嗎?你還要把未來的生命浪費在這個上面嗎?你只要真正觀察到受的虛幻變化不實而不再執取時,叁受則斷,叁受斷者,不受後有!所以,我們在六根觸六塵時反觀自心,一切感受起的時候,你都要發覺它。對于“受”引起後面的貪愛執取也要清楚明白它,慢慢地,你會發覺執取是什麼意思,貪是什麼意思,愛是什麼意思,不貪、不愛、不取是什麼意思,住和不住是什麼意思,你時時刻刻都去觀察,就會慢慢發覺奧妙。叫你不貪不取不執著,很困難,做不到,爲什麼?因爲我們在貪、取時,不知道自己在貪、取!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觀察自己:貪、取、住是什麼樣的狀態?一定要在自己起貪、取、住時,當下明白這個心態,當你觀察清楚時,你會發覺裏面的奧妙啊!當你體會到這個奧妙的時候,不貪、不取、不住其實是不難的!所以,要時時刻刻發覺自己身心的作用,要明白貪取的現象和不貪取的現象,這是第一步要發覺、用功的地方。平常如果常常用如實觀照觀察自己,去發覺自己,你們所上的課的這個知見建立得一個深刻印象以後,它將來會自動地産生作用,奧妙就在這裏!我們今天爲什麼一直那麼辛苦,用那麼多的經文一直講?就是把我們過去錯誤的觀念慢慢修正,就象轉換電腦程式一樣,當你把這個道理和正見慢慢、慢慢建立得越來越清楚時,你以後在觀照中,在反省中的觀察中,不需起心動念,不需再提起一個法的,內在的正念會相應,它自動會相應。在觀察中,它就會自動相應,突然間你會明白!當你觀察到時,你忽然間會相應,忽然間會明白:啊!原來是什麼!那個明白,那個了解,以後就不會失去了!它不會變的!那個明白是非常真切的!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正見的熏習,知見還沒有正確以前,你怎麼用功都會跟那個錯誤的知見相應,是不會解脫的!也不可能見性見法的!所以,我們用功,其實法聽得很多,這個不放逸精進是多麼重要!怎樣不放逸精進?就是“系念在前”,在每一個當下加上一個覺知。爲什麼?就是讓你的念不會放掉,不會放逸,絕對不放逸!你跑掉了,馬上發覺,又系念在前,只要你用心,這樣的用功,你慢慢、慢慢地,那個心性就不容易外放,就不會染著在一切外法,不會隨著境界馬上就轉掉了,隨著它就漂流了。加上一個系念,我在說法,我知道我在說法;我在聽法,我知道我在聽法(這個不是實有的我,假名形容我的個體),當下的身心念頭,時時刻刻明白知道,現在當下是什麼樣子,這個叫“系念在前”,也就是覺知之心、覺照之心,你要先加上這個,當你能慢慢地攝心于這個覺照之中,其實定力已經加強了,觀照力也加強了。定力加強,觀照力加強,那個洞悉力,那個明白度會越來越明白,那個就是在開解慧力。智慧的開發是從這樣一步一步的明白,而忽然間整個明白。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都加上一個覺知,一個覺照,一段時間下來,慢慢、慢慢,你會發覺它的奧妙。你不要起心動念,你只要覺知就好;不要去迎拒,你只要覺知就好,久了,妙就出來了。你一迎拒,就在打仗,敵人是永遠打不完的!所以,二十四小時要保持覺知的心,得了正見以後,你只要用這個方法去覺知,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覺:嘿,你的定力加強了,你會不散亂;定力的加強,你的觀察力、洞察力、明白度越來越清楚,忽然間,你整個問題解決時,你就知道它的奧妙,妙用無窮啊!在六根接觸六塵的每個當下,觀察身心活動的非實、非常,也就是無我的意思(這個“我”,也就是常的意思,實在的意思),就能破我執我見,知道它非我,它是非實如幻的。我們在這個見聞覺知中起了實有感,也就在這裏觀察生滅無常而悟入無我的空寂性!
在禅修時,師父教你們“看”著它,不管是煩惱,妄念、情緒、感受都好,它來時,看著它,它有什麼結果?它必定會滅!這個叫如實正觀——觀生滅:是實生的,它就不會滅;會滅的,就非實生。爲什麼它會滅?是法性自爾呢?還是我們一看就把它看滅的?要體會,它是不是本來法性就會滅?這個地方可以進一步看到真相。雖然,我們在知見上、觀念上知道五蘊,六處非我,爲何不受用?因爲你沒有增進一步從生命中去觀察,進一步要去看到它的生滅,看到它生滅非實的時候,那才證明確實無我,我慢、煩惱才能真正斷盡!
爲何起欲?從思想生。“欲,吾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思、就是思維;想、是想像,思維想象中起了欲念、執著、貪愛。所以,如實觀照的“看”與想的作用完全兩回事:看,不讓意識思想起用,只要不落思、想中間,根本不會起欲,這個就是法要!也就是如實觀照的重點,也就是發覺真相的重點。佛法的修定離欲重于內心煩惱的調伏,而非拒絕世間一切。適當的合于社會情況,合于身心需要而受用資生用具,不爲環境的愛著而牽轉。塵是外面的境界,萬法與我們無咎!所以,在家居士的修行,因爲在欲望中,跟外緣時時刻刻觸動産生染著的經驗中,反而能看清楚,如果你有心修行的話,更容易發覺它的真相!
我們的修行是科學化、理性化的,可以證明的。用上課來建立正見,輸進正見的程式,來轉換原來頭腦中錯誤的觀念。慢慢慢慢的,師父把你們那些錯誤的程式鏟除,輸入正確的軟件,你們知見就逐漸會修正了,就知道該怎麼觀察,體驗這個正見的正確性,當你體會到時,你內在就肯定。你就不會再用那個錯誤的觀念了,就會依正見而行,那時的行爲展現是透過我們的思維模式自然修正的,而不是刻意去改變。所以,只要得正見,得正法,隨著正見、正法去觀察自己,哪裏還會分出家和在家、病弱和健康、富貴和貧困的差別?哪一個人活著不是生命在作用中?重要的是,在這個作用中,如何去發覺,如何去覺照、明白和超越!所以,我個人看到這些經典、經法,真的身心清涼自在,很感動,只要依法奉行,沒有一個不解脫的!你們自己把這個法學好,自己有受用時,去影響身邊的人,整個社會因爲我們的關系慢慢引伸出去,擴展,淨化佛教、社會。我因爲學這個法非常感動,也非常感恩!所以,我願意投身于未來際弘揚這個法,讓人間能淨化!有志有願的,願意共行的,希望大家發心一起來推動!
《體方法師《雜阿含》講座精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