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體方法師 講解
目 次
前 言
懸 論
一 釋經題
一、波羅蜜多
二、般若波羅蜜多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禅定
般若
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二 釋譯題
正 釋
甲一 標宗
甲二 顯義
乙一 正爲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說般若體
丁一 修般若行
戊一 廣觀蘊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觀──加行
己二 泯相證性觀──正證
戊二 略觀處界等空
戊叁 結顯空義
丁二 得般若果
戊一 涅槃果──叁乘共果
戊二 菩提果──如來不共果
丙二 喻贊般若德
乙二 曲爲鈍根說方便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體方法師 講解(2003年2月~11月于臺北市)
(取材自印順導師妙雲集○1-《般若經講記》)
前 言
《般若經》是中國佛教最重視的經典之一。《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其精華就是《金剛經》,如再濃縮就是《心經》。《心經》雖然只有短短的兩百多字,但是它的涵義卻非常深奧。大乘佛法的特質其實就是以《般若經》的空義來代表,以一個「空」字涵蓋整個佛法的特質。但是要注意的是:大乘佛法中,不同的思想體系對于空義的解釋和體認卻有所不同。譬如:
中觀系:畢竟空(空亦複空,空性也沒有實性)
唯識系:圓成實不空(空性不空,空性是實有的)
真常系:如來藏真心不空
這裏大家就要注意了!要學大乘佛法,對大乘佛法這叁個不同體系的空義,要怎麼樣拿捏才恰到好處?要如何抉擇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真義和佛陀的本懷?過去很多祖師大德對《金剛經》和《心經》都做了注疏,但是其內涵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各自站在不同的思想體系,對于空義的解釋自然就有所不同。對于空義解釋的不同,修行觀照或禅修的方法就不同;心法不同,導致的結果也必然不同。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對佛法沒有深入了解,當發現這些問題時,難免産生這些疑問:同樣的經典,爲什麼各家的解釋會有所不同?到底我們要遵循哪一個?
我們上課爲什麼要以印順導師的論著作爲教材?就是因爲印順導師是一位非常難得的大善知識,他把流傳兩千五百年來的佛法,從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法,以致把大乘佛法的這一演變過程,分爲叁大系統;也把流傳到中國的大乘佛法的八大宗派的思想源流、衍化,一一的加以抉擇、厘清。導師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來抉擇,就是因爲他發起廣大的願心,終其一生將生命融入佛法的探究,才能把兩千五百年的佛法抉擇得一清二楚。
印順導師是比較同情中觀系的,所以他對《般若經》的解釋就是以《般若經》的思想來解釋。爲什麼這樣講?因爲《般若經》的思想有其思想體系的根本法則。
譬如說:真常系的經典,就必須用真常系的思想去解釋,才能看到真常系的原貌;如果是唯識系的經典,就必須用唯識系的思想來解釋,才能看到唯識系的原貌。如果用真常的思想來解釋唯識,或用中觀的思想來解釋唯識,或者用唯識的思想來解釋真常,都不能展現經義的原貌。所以要了解《般若經》的真正思想,就要用般若的思想來解釋它,才不會偏離《般若經》的本義。這點很重要!所以我們用導師的論著作爲講義,才能真正襯托出《般若經》的思想,也才能得到所謂的真正「正見」。那麼我們用功和體證的方法與結果才不會偏離,這裏很重要!大家要了解!
理論明白了,進而還要實踐、修證。所謂的禅修、禅觀、觀照就是要契入空性的體證。那麼最重要的是:觀照要從哪裏下手?要從哪裏去觀察?就是從觀照的所緣境下手。《金剛經》所闡揚的就是廣觀萬法,觀察外在的山河大地,宇宙萬法,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一切法空。學過《金剛經》的就會明白:小自微塵,大至山河大地,從法、人、事、物,任何一法都是無自性的緣起空。就是在讓我們從一一法中去了解、去觀察它的體性是空寂的、無自性的,每一法都在展現它的空義。
《雜阿含經》中講到:我們如果修禅觀,「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如果從「空」下手,還不能知見清淨的話,就從「無相」下手;「無相」還不能體證而知見清淨的話,就從「無願」下手;那麼如果從「空、無相、無願」都還不能知見清淨的話,最後就要回到身心來,從無常無我,無我、無我所去觀察,就能夠解脫清淨。也就是從外面的廣觀萬法,如果還不能清淨,就要回到自己的身心來觀察,五蘊、六處是不是無常?是不是無我?是不是無我、無我所?最後才能把那個「我執」完全的清淨。由上可知,《般若心經》和《金剛經》的差別:《金剛經》是廣觀萬法,《心經》是近取諸身。
從我們內在的五蘊去觀察,只要觀照到「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雖然《般若心經》只有短短的兩百多字,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直接契入我們的身心。衆生的顛倒執著,一般都怪外境的一切在引誘你,而不知道內在的問題沒有解決,你怪外面的有效嗎?真正的原因就在我們的身心,所以最後必須回到原點——自己的身心來,看到我們內在顛倒執著的真正根源在哪裏?《般若心經》最主要的就是讓我們明白自己內在執著顛倒的地方,要從哪裏去觀察它?什麼叫空?怎樣照見?才能達到真正的究竟解脫。從這裏就能明白:《金剛經》有《金剛經》的涵義,《心經》有《心經》的重點。由此,我們就明白《心經》更重要了!現在都把《心經》納入早晚課,也可見對《心經》的重視。我們就藉這個機會,來研討《心經》。希望大家能有所體會,能夠有個入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始第一部分是「懸論」,第二部分才是正釋—講經文的意義。「懸論」就是把《般若心經》的重點先提示出來。對《般若心經》的重點明白了,到研究經文時,就能比較容易體會它的意義了。
懸 論
一 釋經題
一、波羅蜜多:佛法有他的目的,和達到此目的的方法,我們要想了解他,可以用本經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即經題的「波羅蜜多」來說明。佛法就是要對這現實世間的苦難,予以徹底的解決。
波羅蜜多的意思,和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相呼應的。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學佛的目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我們人人都希望解脫,因爲我們人生有種種的苦。活著就已經很苦了,那麼生生死死不斷更是大苦!所以佛法的目的是爲了要解脫、滅苦!那麼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有正確的方法,當這個方法得到了,也達到目的了,就是「波羅蜜多」。所以,佛法就是要對這現實世間的苦難,予以徹底的解決。
波羅蜜多是梵音,譯成中文可有兩個意思:一、凡是做到了圓滿成就的時候,印度人都稱做波羅蜜多。就是「事業成辦」的意思。二、凡作一事,從開始向目標前進到完成,中間所經的過程、方法,印度人也稱做波羅蜜多,這就是中文「度」(到彼岸)的意思。其實這只是同一語詞的兩種——動、靜解釋。
波羅蜜多的解釋有兩方面,譬如渡過這一條河的方法,叫波羅蜜多;其間的過程也叫波羅蜜多;圓滿成就到彼岸、究竟解脫也叫波羅蜜多。
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決,達到超脫苦痛的境地。能解除這人生苦痛的方法(動的),名之曰波羅蜜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靜的),也名爲波羅蜜多。
按照佛法來說,能解除人生苦痛的方法以及達到超脫苦痛的境地(即到達彼岸究竟解脫),都叫波羅蜜多。
這樣,現在就把「波羅蜜多」,局限在解除苦痛的意義上。但苦痛是什麼?從何而來?「度一切苦厄」的方法又如何?
所謂的修行到彼岸,其實就是滅苦,這是我們學佛的根本的目的,在這裏先把他襯托出來。苦有多方面,歸納起來,人生有八苦,當然生死輪回的不斷是最大的苦。那麼佛法的主要的目的是究竟解脫,也就是生死的解脫,這就是我們學佛修行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究竟解脫、究竟離苦?這裏首先襯托出叁個主題:1、苦是什麼? 2、苦從哪裏來?3、用什麼方法可以消滅它?《般若心經》主要就是要解決這叁個問題。
苦是一種感受;苦痛,有他的原因,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後,才能用適當的方法來防治他消滅他。
講到這裏,一般人也許感到很簡單,以爲這個沒什麼,誰都知道。其實我告訴各位,這個最簡單的目的卻往往被我們忽視了。佛法重要的理論是建立在因與果的必然性上——因緣果報;因和果之間一定有它的必然性,這才叫因果!如果因和果之間沒有必然性,就不能成爲因果。也就是說衆生要解脫生死輪回的苦,如果沒有真正了解産生生死苦的根本原因,或者沒有找到正確的原因,那麼你用的方法會不會正確?我們是否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不要以爲這個問題很簡單,卻都被我們忽視了。
譬如說:社會中普遍的現象都在拜拜,其它宗教也很多,我們是否明白自己拜拜的目的是什麼?求菩薩、求佛、求神明,求信仰的主要目的無非是希望他能夠庇佑我們。請問,我們的災難和痛苦煩惱是因爲沒有他的庇佑而有的嗎?如果不是,這樣的因果正確嗎?初一、十五,叁牲、香火拿去點一點、拜一拜能解決我們什麼問題?這個和生死解脫的因有關系嗎?如果我們生死的苦是因爲我們沒有拜,那麼我們拜拜可以解決。仔細想一想,我們的生死、我們的苦是因爲沒有拜而來的嗎?我們的苦和拜之間有因果的必然性嗎?用這樣的方法能解決我們的苦難嗎?這麼簡單的道理,卻往往被我們忽視了。
當醫生的最明白了,一個患者來,診察他的身體狀況,知道他病在何處,才能對症下藥。如果正確的病因沒有找到,你下什麼藥,病都不會好,這是很簡單的原理。但是我們都沒有了解什麼才是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關系,而非因計因。如果根本不是他的真正原因,你要用它來消除這個因,那是永遠不能解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