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成爲愛染。譬如說,我們的生命需要飲食,是欲,但是如果貪著于味道,貪著于享欲,由欲而産生執著、愛取後就變成欲望了。如果這種欲望沒有滿足就會産生痛苦,這個就叫做愛欲。欲,是一種本能的,是生命的所需,爲維持其能量,必須要飲食。但是,飲食如果求精、求細、求美、求高級、求人間稀有的,就變成執著、愛染了。這才是出問題的地方,進一步講, 如果「耽著不舍」,一執著就變成爲「愛」。
在世間的人看來,愛是很好的,但是佛法則說:愛如膠漆一樣,一經染著則糾纏不清,不免要受他的牽製,不得自在。
爲什麼佛家很少講愛,而講慈悲?因爲慈悲跟愛是有差別的。西方宗教講愛,他們解釋的愛爲「博愛」,認爲博愛不是私欲。但是,這個「愛」字很容易混淆:愛染也是愛,愛欲也是愛。而且往往這個愛,久了一經染著了,即使善的欲(善法欲)也會變成染著,並且很難自知!譬如我們現在學法,都講衆善奉行,一切惡都要想辦法去掉。那麼就會有人說善行是好的。注意!如果執著在善行,那還是執著。我們現在學法,這個法本身是善的,目的是讓我們藉助這個法來悟道,來解脫痛苦煩惱與生死。就像過河需要渡船,這個法,這個道理,其實就像那個渡河的船來讓我們善用。那麼,如果過了河,還把那個船背在身上走路,會很累的。過河的時候才需要船,船本來是讓人們使用的工具。法也是一樣,善法也是一樣,佛法也是一樣,是讓我們從此岸到彼岸能夠解脫的工具。但是,如果你對這個法一起執著,那個執著的心還是染著,一樣的不能解脫!所以,善法欲的欲,雖然是善的,但仍然是對善法的執著。這個叫做「順道法愛」。注意!如果真正要悟入空性,契入真理實相的時候,這個「順道法愛」也要舍,才能夠真正的達到畢竟清淨。
因愛欲故,父與子爭,子與父爭,乃至種族國家與種族國家爭。爭爭不已。于是,造成了充滿苦痛的人間。
我們個人的欲望和愛取,只要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上,就是父子之間也會有沖突。因爲個人的觀念不同,個人的喜好不同,如果不是站在佛法的法性空寂、法法平等的立場,而在事相上執著于欲望,執著于愛染,那麼即使是父子、夫妻也是一樣,還是會爭、會鬥。這個爭鬥擴大起來,就是團體跟團體爭鬥,再擴大就是種族跟種族爭鬥,再擴大就是國家跟國家爭鬥了,整個人間動亂不已的原因也在這裏,這都是由于欲望的驅使和知見的不同所致,這樣人間還有甯日嗎!
見是思想方面的。由于對事物的認識不同,于是發生意見沖突。
由于每個人的知見、觀念不同,對一切法的抉擇也不一樣。譬如對味道的執著:有喜歡甜的,有喜歡鹹的,有喜歡酸的,有喜歡苦的,有喜歡辣的。那麼什麼叫「好吃」?「好吃」兩個字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問一百人,就有一百個不同的答案。喜歡的是好吃,不喜歡的就是不好吃,這就是知見的不同帶來不同的結論。
如果我認爲對的 你也認爲對的,那大家沒問題。可是我認爲對的,你認爲不對,問題就來了。那麼人間什麼是絕對的對和絕對的錯?一切只有相對。如果在不同的知見中,必然要引起鬥爭的。
所以,萬法從事相上看一定是相對的,一切法的存在必是相對的存在。什麼叫父?因爲有母,沒有母哪裏有父?什麼叫子女,因爲有父母才有子女,這些名稱都是相對成立的;同樣,什麼叫暗?因爲有明,沒有明就沒有暗,沒有暗就沒有明。什麼叫惡?因爲有善。什麼叫善?因爲有惡,沒有惡就沒有善。一切必是相對的存在。所以執著善的人有沒有惡?沒有惡,哪來的善?所以執著善,內心一定有惡。如何能離兩邊而行中道?可是我們都不懂得法的中道義在講什麼,那麼我們就會執著在一邊。你認爲好的,我不一定認爲好;我認爲對的,你不認爲對;我認爲這個是真理,他說那個才是真理。譬如基督教與回教的中東戰爭,就是由觀念不同所引起,因爲基督教的教義跟回教的教義有沖突的地方。以色列是信仰基督教的國家,而回教不是,爲什麼要鬥爭?美國爲什麼支持以色列?這樣譬喻其實是在講觀念的問題,也就是「見」的問題。縮小了,人跟人之間也是這樣的,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都一樣,因爲對事物的認識不同,所以會産生意見和沖突。可見,觀念的差異會引起多麼大的問題!所以「見」比「欲」帶來的問題更嚴重。
見,在欲之先。見如果正確,欲望也會轉化。見的偏差會帶來欲望更嚴重的染著。所以,無明才會帶來愛染,無明破了,愛染也會斷,只是時間長短的差別。所以修學佛法主要是破無明,無明就是觀念的錯誤。
如西洋因宗教的信仰不同而連年戰爭。哲學家因彼此的見解不同大興爭吵。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此雖屬于內心方面的。然因此而表現于行動,就發生絕大的問題,造成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的不安定——這種現象,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更屬顯而易見。
所以世界上大至國際的動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社會團體之間互相的爭奪,人跟人之間的鬥爭,小至家庭不和,夫妻離異,都根源于這個知見的問題、觀念的問題。但是兩個觀念完全一樣的人會不會在一起?這個問題很奧妙。我們觀察身邊認識的親朋好友之間、夫妻之間有沒有兩個知見、觀念和習性完全一樣的?沒有!好比夫妻之間兩個人的觀念應是互補的,一個強的配一個弱的。如果兩個知見完全一樣的人在一起,産生的問題會更大!因爲我執還在,只要我執在,還是會沖突。雖然觀念一樣了,但是總要有一個人聽一個人的吧?有誰願意被對方主宰?所以還是會有問題的,不是一樣就沒事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慢慢的去體會,很奧妙的。
可見,內心的觀念才會表現于行爲,這才是重點。所以,社會的問題,國家的問題,世界不安定的問題,回過頭來尋找根本原因,還是內心知見的問題。想想看,現在有沒有一個辦法讓全世界的人都學同樣一個法,可能嗎?人間幾千年來鬥爭不斷,是因爲佛法越來越弱。佛法是講無我、無私的,講平等、大悲的,全世界的宗教只有佛法講無我,而其它的宗教都在講主宰、講神權,那是君權時代的産物。可是現在許多地區人們的思想還在那個觀念中。神權與君權結合能不能使世界真正的實現大同?雖然佛法講無我,講破除神權,反對迷信,但是從現在全世界宗教的信衆比例來看,佛法的信衆反而最少。
佛法的發源在印度,然而最讓人悲哀的是,這麼偉大的佛法在印度流傳了一千多年後,竟然滅了!原因在哪裏?就是因爲沒有把佛法無我、大悲、平等的真正的精神宣揚出來,這些觀念沒有辦法普遍的讓每一個人接受。另外,人們生活在同樣的一個觀念裏——我見與貪欲。修學佛法卻要你不要自私,要破除壞習性,然後還要處處犧牲自己,還要關懷別人,世上的人誰喜歡要這樣呢?但是神權就不一樣,滿足衆生的欲望:你信我就得救!信就可以得多大的利益,名利都可以自在享用,都可以成就,一切都能如願,符合衆生的欲望人人都很喜歡。衆生都在我執我見裏面,滿足我和我的,大家都需要,要破除那個我和我的,比要命還難,這個就是關鍵的地方。也就是說用神權的方式爲什麼大家都容易信受,因爲符合人類無明、愛染、我見的根性。而這種民主平等、真正能自我超越的方式,人們反而沒信心,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爲什麼?真正的佛法不符合人類的無明、愛染、我見的根性!
所以,要明白爲什麼聽這個法的人少,弘揚這個法的人更少,每當我講到這裏的時候,就會想到印順導師一生的辛苦和慈悲,導師默默的七十年如一日,抉擇了佛法的正知正見,但是知音者少!我們要感恩,今天如果沒有導師的抉擇,我們聽不到這些法,更沒有智慧和能力抉擇佛法的正見,我們沒有路可以走,還一樣在神權的崇拜迷惑中,或者停留在搞他力救度,根本談不上自救!所以每一次談到這個重點,我都充滿了感恩的心!因爲唯有得到正見正法的人,才有真正超越和解脫的一天。太重要了!
見是知識方面的,世間知織不但老是與欲求合在一起,而且這種知識有著根本的錯誤。
我們的觀念與我們所接受的知識是有關系的。世間的知識,雖然有某方面的作用,但是這些知識往往跟我們的欲求是合在一起的。這才是出問題的地方。
世間的觀念往往把爲國家、爲社會、爲人群、爲人權、爲大衆謀福利的行爲視爲最高尚的品行。可是,人們常常會把個人私欲帶上這頂冠冕堂皇的帽子,而事實上往往是爲了達到自己的貪欲爲目的。所以,根本的錯誤就在于初發心的觀念問題,不論講的怎麼樣的冠冕堂皇,事實上根本的動機是和貪欲合在一起。根本觀念上有錯誤,就必然會發生種種痛苦和煩惱。
這不是說世間知識沒有世間的真實─—世谛性,毫無補于人生,是說他有某種根本錯誤,有某種普遍的成見,所以與私欲相結合。
這不是否定知識的作用和價值,知識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利益人生。而是說知識往往被個人的私欲所利用,就會導致動亂的根源。
如果一個人真正由于學佛法而得正見,真正的不與貪瞋癡相應的話,哪來痛苦與煩惱?人間哪來鬥爭和不安?探討人間苦的根源,就是我們觀念的本身已經包含著與錯誤的觀念相應的一些因素。不論知識多麼廣博,科技多麼發達,文明多麼進步,由于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就無法脫離自私和貪欲的束縛。再好的理念,只要與自私和貪欲相應的,帶來的一定是爭端、痛苦跟煩惱。譬如,現在的書有很多種類:專業的、人文的,也有勵志文選,都在鼓勵我們怎樣用功、上進、創業、奮發圖強,但是這些根本上都帶有一些功利主義。我們總是爲自身設想,爲了得到自身的利益,必須與別人競爭,那就必然會發生沖突。因爲根本上我們帶著與「我見」相應的欲求,這就是根本錯誤的地方。佛法講的薩迦耶見,其實就是這個東西,也就是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那種本能。…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