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表示我們願意以這樣的戒律來自我規範。如果能這樣,當我們遇到那種造惡因緣的時候,才有抵抗與防護的心。受戒是在保護我們,我們竟然不知道,還怕受戒,怕受戒律的束縛。以爲受了戒,怎麼可以忍受!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不自由。可是,那一種「自由」是什麼?就是隨順我們惡業的習性!如果這樣,將來我們要往哪一道去就可想而知了。
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一定會勇敢的去受戒,不但爲自己,也爲衆生,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圓滿。不要怕我受了戒萬一犯了,罪加一等,就不受了。應該清楚,不受戒就不會犯戒嗎?如果不受戒,犯戒的機會更大!因爲我們的造作時時與習性相應!今天受戒不是爲了束縛大家,而是要幫助大家減少造業的因緣條件,你才有機會慢慢的與真理相應而解脫!大家如果明白了,就知道原來戒不是在束縛我們,而是在幫助我們,防止我們造業無邊、輪回相續。
所以我常常講:佛菩薩多麼慈悲!替我們設想的這麼周到,他們什麼時候不關愛我們!什麼時候不在爲我們設想!問題是我們不願意把手伸過去,讓他把我們拉上去。反而給自己找很多的理由和借口:「我的環境不允許啦,我的事業種種條件不允許,沒有辦法啦,我是很想守戒,但是條件不允許……」其實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難行能行!人家做不到的我能做,人家沒辦法的我有辦法,這才叫丈夫!這才了不起!我們用世俗的眼光來爲自己辯解,其實耽誤的是自己!
今天學習佛法,要開發的是我們的智慧,才知道什麼事該行,什麼事不應該行。應該做的決定去做,不該做的決定不做!看似很簡單,其實要做到談何容易!該不該做是憑什麼來決定的?如果今天我們沒有學法,沒有正知見,在傳統的、世俗的觀念裏,怎麼能夠與真理相應而解脫呢?所以我們上課能帶來正確的觀念,才有智慧去抉擇。不要看這個「戒」字很簡單,做到不容易啊!就我個人來講,就深深覺得做到真的是不容易!即使我們很用心的守戒,可是習性還是很深很強!想想看:這樣用心的守戒,要轉化習性都很難,那麼不用心守戒的人,什麼時候才有機會解除痛苦煩惱?大家學了佛法,建立了正知見以後,一定要認真的把佛法的戒律深入研究,清楚戒律真的在幫助我們,讓我們超凡入聖,不讓我們做生死輪回的衆生,重點也是在這裏。
例如在消極方面,製止殘殺生命的惡行,積極方面,更去做救濟保護生命的善行。
修行的人還有積極與消極之分,消極的人,就是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就好,不去關懷別人。那麼積極的人,知道要解除自己內在的習性和自性見很困難,就依著自己的善行和對衆生的慈悲與關懷,來淡化自己內在的執著。也就是說:從利他中去完成自我的超越!
大乘佛法非常重視利他!戒律對我們而言,確實難以做到,因爲習性深細,以自己的克製力和種種自律規範的方式,也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但是,如果真的能夠以廣大的願行去利益衆生,那種自我的保護、自我的執著,真的會在利他的實踐中很容易淡化。
所以,這裏談到積極與消極的問題,我覺得行大乘菩薩道的人,更要從積極的方面去關懷衆生、利益衆生。雖然自己還做不好,但是只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從做的、行的過程中去體會、去超越,才有機會悟道。不然我們一定會處處爲自己找很多不去做的借口,其實這就是自我保護的心理!自我保護的結果,就是我執不能破,我執不能破,怎麼能解脫?永遠都在衆生的習性裏面!所以六度中的每一度都非常重要!透過六度的行爲,我們才有真正超越到彼岸的機會,所以,這個「行」很重要!
叁、忍辱,正名爲忍,徹底解除人生的苦痛,須要極大的堅忍才能成功。有此堅忍,不怕困難,忍受逼害,沖破險阻,才能勇往直前地去做自他俱利的事。
這是意志的問題。一般人都會把「忍」字,解釋成「忍耐」。其實,忍是有層次的。我們在凡夫位還沒有見法,遇到逆境時,很自然的就會抗拒,不然就是逃避。修養好一點的就忍耐,而這個「忍耐」中有一點不得已。因爲無能爲力,只能這樣子,是無奈的。但是,真正學法的人就不同:當一個人建立了正見,開發了般若的智慧,遇到逆境就無需忍耐,更不是強忍,而是在與法的相應中,自然的流露出一種隨順、理解、寬容和體諒,在無私無求的胸懷中充滿了對衆生的同情和悲憫。
一個人的造作是常恒不變的嗎?是真實的嗎?一句不中聽的話,那是實在的、不變的、永恒的嗎?你聽的那個感受是真的嗎?是不變永恒的嗎?不論從任何一個角度,如果以般若的智慧去觀察、去體會,就不會因爲那幾句話的聲音而煩惱,也不會受惡劣的環境、無知者的行爲展現以及外在種種壓力而影響,因爲這些都是如幻不實的。
所以,建立了緣起正見,開發了般若智慧,在待人、接物、處事中遇到逆境時,因爲了解真相,就不會感受到那一份痛苦的忍耐。爲什麼阿羅漢生病的時候是身苦心不苦?他們對身體所遭受痛苦的感覺與我們一樣!對環境的感受、對身體所産生變化的感受都一樣。但是他們的心爲什麼不苦?解脫與超越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他不會有強忍的、不得已的忍耐;或者是沒有辦法抗拒而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都不會。因爲他看到了法的真相,根本不需要忍,這個時候叫無生忍。
我們剛開始學法的人,還沒有見法得法,確實需要有堅強的意志,遇到逆境,聽到不中聽的話,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還沒有見法以前,確實要有忍耐的心,去面對、去承受。如果我們知道發生的一切,都不是沒有原因的,既然有原因,就應該很坦然的面對和承受,也不會覺得有很重大的壓力。承認逆境是事實,承認逆境是自己所造作的因緣,那就該勇敢的面對!這時我們的承擔力也會得以增上。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裏的「忍辱」,絕對不是像哈巴狗似的,無奈的委屈求全的那種忍辱。有了緣起正見,就能了解自己,能了解衆生,能了解一切法的因緣,就會勇敢地面對、勇于承擔,這才是真正的忍辱!
這裏也涉及到我們意志力的問題:我們對法體會得愈深、愈肯定時,意志就會更堅強,無所畏懼。該做的即使會有損失,即使會有不利,你也願意去做,這就是忍辱帶來的力量,難能可貴的!現在一般人的慣性,只要對我不利的、會損失的,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承擔;或者承擔不了就逃避;或者不願意接受就抗拒。但是,爲了要解除我執,爲了要斷我們生死的根,這個地方就要注意:別人不能忍受的,我能忍受!別人不能面對的,我能面對!別人不願意承擔的,我來承擔!別人不能超越的,我能超越!在哪裏超越?就在困難和逆境中!就在別人逃避的事情中,就在大家討厭和恐懼的環境裏,我們願意面對!願意承擔!這就是我們的超越處!成佛、成菩薩,在哪裏成佛?在哪裏成菩薩?這不就是我們成就的機會嗎?如果連逆境都沒有,我們永遠只是在安逸的、自我保護的順境中才能活得自在,那永遠是凡夫一個!哪裏有超越的機會!哪裏有悟道和解脫的機會!所以,當我們面對那些逆境與困苦的時候,就要把握這難得的機緣,實現自我的增上、提升和超越!如果能夠這樣忍辱,就會把逆境變成積極的利他的動力,不會只是無奈的求全。
上面所說的施、戒、忍,著重在我們行爲的改善。
上面所說的六波羅蜜的前叁個,施、戒、忍主要在改善我們的行爲。也就是從行爲下手,怎麼去實踐?怎麼去做?重點是告訴我們怎樣在利他中圓成自己。
四、精進,對于善的事情,不怕任何困難,抱定決心去作,才能有所成就;懶惰懈怠是什麼事也不會成功的。嚴肅的、堅強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氣與決心,即是精進。
只有學法,才能幫助我們達到痛苦的解脫,以至于超越生死的束縛。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學法的因緣。譬如說:今天來聽課的人雖然很多,但是每一個人的觀念、知見都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人聽了課回去會複習、會很用功。他只要把日常該做的事情做完之後,會把握時間,知道怎樣用功、精進、甚至禅思;知道怎樣把這個法融入自己的生命去體會。由于用功的緣故,對法的體會也會比較深入,相應的煩惱和痛苦就會減少、淡化;也有的人聽說這位師父講得還不錯,他來看看、聽聽,聽了回去還是我行我素,沒有精進力;有的人也曾經來上課聽法,但是現在他周圍的因緣有了變化,他一定要去參與那些與學法無關的事情,給自己找很多不能來上課的理由,也只好隨波逐流了;而有的人就不一樣,首先把事情安排妥當,把學法放在第一順位,其它排在第二、第叁位,他會排除一切困難來上課。因爲他知道學法太重要了,這關系到自己盡未來際的慧命和生死的解脫!他會把主次抉擇得很清楚,這是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發起的精進力。但是,如果發了菩薩的心,那就更不一樣了,他就不會老想到自己的利益,而會時時想到衆生的利益:我今天不學法,怎麼能利益衆生?如果自己的身心都不能改善,怎麼能幫助所有的衆生?要行菩薩道,首先要充實自己、廣學多聞。怎樣充實自己,怎樣幫助更多的人。這樣的發心不是只爲自己,而是爲廣大的衆生,這就是菩薩的發心!自己再受苦、再難,也能克服,也要把這個法學好!能夠有這樣的發心,那精進力就更大了!
由于學法的動機不同,精進力就不一樣。如果動機純正,精進力就會愈挫愈勇;在每一次的挫折中、每一次的失敗中吸取經驗,使自己不斷的增上、提升和超越,這些都會成爲自己菩提路上的資糧,成爲將來體證、解脫的條件。這樣的人是不怕挫折的,愈走愈有力量,遇到困難,精神越好。因爲這正是自己學習的好機會,也是超越的機會!還會怕困難、怕挫折、怕逆境嗎?逆境、挫折和困難正好在成就我們啊!真正明白的人,發起的精進力就很強,決不會懈怠。也就是說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真的對衆生也願意付出那份責任的人,他不會懈怠,不會放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