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會自我安慰,更不會欺騙自己,不會爲自己的不精進找很多理由和借口!因爲那樣耽誤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所以,如果在法上有了一定的認知,建立了正確觀念的時候,只有精進,不會懈怠。我個人的經驗也是這樣,年輕時常思考一個問題:我事業做得很成功,家庭很圓滿,孩子個個有成就,身體很健康活到一百歲,福祿壽都有了。但問題是,我現在就要面對死亡了,我該怎麼面對生死的問題?這些所謂的成就和美滿又代表什麼意義?難道生命的意義只有這樣子嗎?當我想到這裏的時候,我的一生就改變了。我知道生命的意義不是只有這樣子,還有另外的意義存在!怎樣去探索生命的意義?怎樣超越人生的束縛?生死的問題怎麼解決?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開悟第一」!事業第二,家庭第叁。我把真理的探討與生命的覺悟,做爲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年輕時,看到衆生都很苦,于是也發了大願,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幾十年來即使遇到很多挫折、很多困難,但是我決不會因爲挫折困難而退心!這就是觀念的問題!動機的問題!由于發心正確,動機純正,會促發我們的精進力!所以我對大家的鼓勵是:我們可以失敗,但是不能失志!失敗了可以再來,從失敗中可以學習經驗,重新振作,決不要因爲失敗而倒下去!從失敗中提取經驗,作爲達到解脫目的的一次曆練。人生要從苦難中去磨練,要從失敗中去學習,我們是從這裏成長的,還要感謝這些因緣,沒有這些因緣,我們要成就還很難呢!明白了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不但爲自己,還要爲衆生,你能夠不精進嗎!那麼精進的動力就會源源不絕而來!修行不是只有這一生,如果我們真的發起了大願力,即使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必定會再來相續這份願力!有了這樣堅強的毅力,我們就有行菩薩道的本錢!
大乘佛法講的是菩薩道,菩薩願意久遠劫來人間救度衆生。但是,在生死輪回中來來去去是要有本領的,不然怎麼能自在的來去?譬如,一般人講「隔陰之迷」,是很恐怖的!但是,真正有這種大願力、大精進力的人,生死又奈我何!不入生死海又怎麼救度衆生?要有這樣的胸襟和氣魄!可是要來就能來,是有條件的,任何事物都沒有無因生的,不是口頭上講要來就能來,快去快回沒有那麼簡單!要有條件的!首先我們要修學正法,建立穩固的知見,還要真的去實踐六度萬行,充實自己的條件,才有資格說要來就來。不然憑什麼來?來是一定會來的,只是不知道到哪一道去!所以要有「嚴肅的、堅強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氣與決心」,這就是「精進」。
其實,知與行是息息相關的,知見建立得正確、穩固,後面的行就容易了;如果知見建立不正確或不穩固,後面這些條件要具足就很難。
五、禅定,禅華語靜慮,即精神的安定與集中的境界。
一般人都活在慣性、習性中,心緒散亂,妄想紛飛,無時無刻不在胡思亂想,因此定力很弱,容易隨波逐流,攀緣執著外境。但是如果有禅定的功夫,就不同了。禅定就是靜慮,「靜」就是心能安靜、安定下來;「慮」就是思惟,甯靜、深入的思惟。散亂心要進入專精思惟不容易,所以爲什麼要有一些定力。尤其是要觀察自己比較深細的意識活動,如果心不夠甯靜,我們就沒有辦法發現心靈深處微細的波動。禅定能夠幫助心靈甯靜、集中,在心靈甯靜集中的時候,透過深入的觀察才能了解我們的內在,也才能夠發現我們心靈深處多麼奧妙與微細的變化。
世間欲愛與知見的擴張,是多少與此內心的散亂有關。
我們讓自己的欲望擴張,讓自己的知見與外面錯誤的訊息結合,與我們的散亂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心是甯靜、專注、內斂的,就不容易受外面環境的影響,欲愛與貪染,也不會隨時擴張。導師這裏指出重點:我們爲什麼會貪染,染習會那麼重?是與散亂的心有關系的。心一直外放、攀緣,每天被外面繁多的事事相相搞得團團轉,心隨著因緣轉,隨著環境轉。反之,如果心靈處在甯靜專注的狀態中,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環境或人事物所影響。
古人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是說︰由于禅定的力量,可以控製自己的內心。
修習禅定,可以訓練我們的心靈,使心靈産生自我控製的力量。所以,禅定的訓練對降伏煩惱的心、攀緣的心、雜亂的心,是有幫助的。所以在修行中,爲了要改善我們的觀念、心靈,禅定是必要的,是發慧的根本條件之一,雖然禅定不等于慧,但是對慧觀有極大的幫, 助,對慧的修習有增上的作用。
這確是體驗真理,發生智慧必須的特殊訓練。
注意!禅修是「必須的、特殊的訓練」!也就是說要改善我們的觀念與行爲,開發我們的智慧,一定要透過禅修的訓練,我們雜染和散亂的心才會降伏下來,透過智慧的觀照,才能夠有機會與真理相應。散亂心是不可能發覺真相的。所以修禅定的人,要明白禅定的意義與作用,但是也不能執著在禅定上,很多人修禅定,如果與外道的知見相應的話,就會執著在神通、感應、身體的變化、特殊的喜樂上,執著在定境中,這樣禅定又變成了染著和障礙。所以,一定要明白禅定的訓練,只是一種助緣、工具,而不是目的。不是禅定就一定能開發智慧,不是修禅定有神通才能解脫,不要誤解!如果沒有正見,不知道解脫的內涵,不知道涅槃的真義,把很多身心的特殊體驗:什麼見光見影,或覺得與萬物一體、與虛空合一,以爲這樣就是開悟解脫了,這種認知都是有問題的!很多人由于沒有佛法的正見,在社會上很容易受「怪力亂神」的迷惑,以爲某某人有禅定功夫、有點神通,就去盲目的崇拜。其實哪一個人能解決你的問題呢?一般人沒有擇法的能力,這就是對正見的不了解,不知道禅定的目的和智慧的開發、解脫的內涵、涅槃的意義,到底哪裏不同?沒有正見的人是無法抉擇的。所以我們要明白,這種禅定的訓練,是針對我們散亂心的一種特殊訓練,藉助這樣的方法讓我們攀緣煩亂的心能甯靜下來,才能夠向內作比較深細的觀察,目的是讓我們發現內在的實相,禅定只是起到這樣的作用。
佛法與外道的不同處,著重的差別也是從這裏引申的。印度很多的宗教,重視的就是四禅八定。他們可以入深禅定,可以開發神通,可以預知過去與未來,可以了解他人的內心,一般人就把這種能力誤認爲是究竟解脫。但是,就佛法來講,這種能力與解脫毫不相幹!但是,由于禅定的功夫帶來身體的變化,從雜亂的心到輕安的心,到身心喜樂感受的那種舒暢,單單這種體會就很吸引人,很容易讓人染著。因爲這種身心的輕安、舒暢,是世間所有的快樂都不能比擬的,就容易産生所謂的「味定」——一種對于禅定滋味的染著。
所以在《阿含經》中,佛陀就談到這個問題,修學佛法的人,如果知見上懂得了緣起法,再加上禅定的修持,是不是就一定能解脫涅槃呢?佛陀說還不一定。如果在四禅八定的體驗中,還有所染著的話,那是不能解脫的,這個地方很重要!
關于禅定的問題,要深細的明白每一個次第,每一個內容,以及禅定與解脫的關系,就可以寫一本書,還要講幾個月,因爲內容太複雜了!將來如果我們有禅修課程的機會,再深入的去了解這些內容,大家才能夠真正的了解禅修的作用和方法,明白禅定的目的是什麼,怎樣才能避免誤入歧路,這些都有專門的內涵。這裏只是提醒大家注意一個重點:禅定的重要是幫助我們身心甯靜,然後才有辦法作比較深入的觀照,才能發現深層意識裏面的問題,也才容易與空相應,與法相應。禅定對智慧的開發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在六波羅蜜中,禅定是必要的,也是極爲重要的!
但這不過把我們的精神集中起來便于管理而已,一旦出了禅定的心境,依舊要紛散混亂起來。
導師首先讓我們認識禅定的重要,然後又讓我們不要執著。禅定的作用只是使我們的身心容易甯靜、集中,容易管理,不會散亂而已。如果心像野馬到處跑,要管理就很難了。
入禅定的時候,意識的作用不起。意識不起作用,就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沒有種種的攀緣,散亂的障礙就沒有了。但是出定後呢?意識的作用又恢複了,因爲觀念沒有改變,意識形態裏面的思惟模式沒有改變,所以出定以後的分別意識還是會和原來一樣,又會回到散亂的心境中。所以我常常講:如果定是修來的,那個定就是有爲的,有出有入是生滅法。「入」是定,那麼「出」還有沒有定?如果「出」沒有定,那麼這個「入」要它幹什麼?如果出入都是定,那叫常定,常定沒有出入。
所以真正的定,是了解真相以後,不再顛倒執著,才是真正的定。如果意識形態沒有改變,思惟模式沒有改變,用壓抑的方法來束縛意識,讓它不動,可是人活著不可能永遠在定中啊!終究還是要出定的,一出定,又會回到原來的狀態中。這樣我們就了解了:禅定的功能原來只是幫助我們心不散亂,並不能解決我們內在的知見的問題,因爲沒有那個功效!所以,真正要改變的是我們觀念中錯誤的知見,而不是束縛我們的身心。
從這裏我們就知道:禅定是開發智慧的助緣,而不能執著在禅定上。禅定的功能會開發神通,有了神通以後,我執更深更重。譬如,我們的生命只有幾十年,而大梵天的天子和大梵天的生命非常的長,以地球的時間來算,不知道有幾萬劫,就會認爲天地間真的是自己的生命最長,覺得好像是永遠存在的,以爲他真的就是不生不滅的。其實,真正的天壽都有盡的,盡的時候原來的苦惱又會出現,所以說天界是不究竟的。但是很多外道由于有禅定的功夫,雖然沒有解脫,但是當他死了以後,就會因爲禅定的果報而往生天界,所謂的四禅天或者四空天。我們說天有二十八天,就是隨著心靈體驗的層次不同,命終往生不同的天界。雖然禅定的修持可以往生天界享受天福,但是佛法認爲這個是不究竟的,真正的解脫不是往生到哪裏,而是無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