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往生哪個地方都有報盡的時候,還是要受生死輪回!

  佛法講:究竟解脫,「究竟」兩個字就是達到真正的解脫涅槃,不再受生死輪回,這就是與外道不同的地方。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我們學佛的目的、方向、方法就有所抉擇。不會盲目的聽說某某人有神通,某某人有境界,有禅定功夫,能知道過去未來,還會給人治病等等,就以爲他是解脫者。解脫的內涵與這些完全是兩回事!如果有正確的知見、心裏明白的人,就不會受這些「怪力亂神」的引誘!

  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中的宗教的形態,有幾人在講正見?有幾人不運用衆生的愚癡以「怪力亂神」惑衆的!要明白!真正講真話的,真正講真理的,不搞名利的還有幾人?爲什麼他們的生意那麼好?因爲他們是在符合、滿足衆生的欲望。因爲衆生總是在我執、貪欲中,以爲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可以得到什麼好處;與衆生欲望相符的,人人需要,人人歡喜。可是我們今天講的佛法的正見,要守戒!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不符合衆生我執的要求。還要布施,還要忍辱,還要修禅定。單單是打坐,腿就會痛得要命,實在沒有辦法做到!可是,痛是過程,痛的過程過去以後,會帶來身心的舒適和輕安,單單肉體上的感受,就超越人間欲望的享受了。這些都需要下功夫才能達到的,可是這個努力的過程與我們原來的習性是相反的,所以大家都不喜歡。

  我們要明白,爲了我們自己的慧命,爲了衆生,爲了佛法,如果今天沒有抉擇到正見,我們怎麼能勇敢的面對現實?怎麼能超越人間的束縛?愈明白的人,就愈會感到佛法的偉大!佛法正見的重要性!不是泛泛而論,也不是隨便的搞那些迷信、崇拜、信仰,是要真下功夫的!要充實自己!要學習!要精進!目的就在于要去掉我執、去掉貪欲。所以,當我們所學的與我們的欲望相背、心裏起矛盾的時候,就要想到佛法的偉大、稀有、難逢,就不會氣餒,不會隨順固有的習性。這真的太重要了!

  所以上面的五種波羅蜜多,對于苦痛根源的愛見,還是不能徹底解決的。

  導師這裏指出重點:我們今天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即使這五個重點都做到了,但是對于內心深層的我執與愛染,那個自性見的我執還是沒有辦法徹底的解決。這五度只是助緣,而第六的「般若」才最重要!前面這五度能做到圓滿的有幾人? 即使做的圓滿了,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慧,還是沒辦法徹底去掉我執,生死的根(我見)是破不了的。也就是說佛法的特質就在最後第六個——般若波羅蜜多,前五度歸納起來只是人天善法,與外道是共法。其它的宗教都講博愛、講利他、講救濟、講行善和愛語。所有其它修行的外道也都有這五種特質,所以前五度是「與世間共」、「與外道共」,都屬于人天善法。佛法和他們的差別就在于「般若」!這是佛法獨具的特質,是外道所沒有的。也正因爲最後這個般若,我們才能真正的解脫和超越!

  如果講到佛法的五乘,後面我們會講到人天法。人天法的基礎就是前面這五度。如果將來要來人間做人,或者是要生天享受天福。就要把這五度完成,就是與外道共的人天善法。

  緣覺,辟支弗,或者是菩薩到成佛,都離不開般若,般若才是與世不共的,與外道不共的。這點要明白!下面講到般若的內涵,大家要用心!因爲這是佛法的特質,是與世不共的根本地方。把握這一點才能真正的究竟解脫到彼岸。

  六、般若,譯爲智慧,有了智慧,錯誤的見解可得到糾正,五種波羅蜜多也可以得到正當的指導。

  這裏的智慧不是世間一般的聰明,它能導正我們觀念中錯誤的知見,能讓我們離開顛倒執著的智慧,也就是能破我執、見實相而得解脫的智慧,才叫般若。所以,我們有了般若的智慧,錯誤的觀念導正的同時,錯誤的行爲也隨之導正。有了般若的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方法去實踐而完成五度。可見,般若在學佛和修行中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佛法裏特別尊重智慧,因爲祇有智慧才能徹底度一切苦。經上說:『五度如盲,般若爲導』;並以種種功德稱揚贊歎。

  一切的苦,總括八苦,最主要的是生死輪回的苦,有了智慧才有辦法達到所謂的「度一切苦」的目的,也就是一切苦都能超越。所以只有般若,才能真正的到彼岸。前五度說波羅蜜,是從一種增上的作用來講的;而修行從能徹底實踐到完成,唯有般若的引導、貫穿,才能真正的到達彼岸,才稱爲真正的波羅蜜!也就是說沒有般若,不可能到彼岸,也就不能稱爲波羅蜜。所以我們如果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度而沒有與般若智慧相應,還是有爲的功德,不能到彼岸,也不能稱爲波羅蜜。只有與般若智慧相應的時候,才能達到究竟「度一切苦厄」,才叫波羅蜜到彼岸。由此可知,前五度是助行,波羅蜜的完成是在般若。所以經上說:「五度如盲,般若爲導」,並以種種功德稱揚、贊歎。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禅定這五度,沒有般若的助行,就像盲人走路一樣,沒有眼目,變成人天善法。

  有些人不知佛經贊歎智慧的用意,于是以爲只要有般若,其余的五度就可以不要了,這是錯誤的。

  從知與行來講,要達到真正的效用,是知行合一,知以導行,行以證知。也就是說我們的觀念與知見是正確的,才能導正我們的行爲,然後從行爲的實踐中,去證明他的效用,也才能證明知見的正確性。有些人接受了很多觀念,學了很多法,問題是在實踐的過程中,能不能證明到他的功效性!如果不能,這樣的觀念與修行方法對你有什麼幫助?所以正確的知見,應該有它必然的作用,這是要去證明的!這一點對學佛修行很重要!

  我常常講,今天學習佛法,應該明白其寶貴的地方有四個根本:

  第一,有經典的依據;

  第二,有充實的內容;

  第叁,有體證的方法;

  第四,依據這個方法確實可以體證得到。

  這四個根本缺其一,都不能說是正確的,難以承認是有功效的。如果把握了這四個原則,就不會盲目的信仰。法門雖多、宗教雖多,問題是如何證明它的正確性與功效性?在實踐中,我們確實能體證得到,確實能轉化我們的生命,確實能提升我們的人格,能淨化我們的心靈,有這樣的功效,可以證明,可以實踐,那才是正確的,才叫知行合一!我們現在信仰的理論很高超、很神妙,問題是不能證明,也不能體證!請問:這些虛幻的、高超的理論與你何幹!

  真正的佛法不是這樣的,佛法談論的不離開我們現實的生命。我們是否在痛苦煩惱?我們是否對生死充滿了無知的恐懼?信仰這個理論和宗教以後,真的能解決你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嗎?根據這樣的理論,是否有生命實踐的可行性?如果在實踐中確實能證明果然如此,確實有生命的效應,才能真正達到信仰和修行的目的!這個太重要了!

  知與行,如何達到合一?雖然說「五度如盲,般若爲導。」般若是最重要了,那麼前面的五度就不要了嗎?要注意!我們很多人有這個毛病,今天學了法,聽的是正知見,在觀念上懂得無常、無我的道理了,關鍵是你怎麼去行?懂,有兩種層次:一個是觀念上、知識上的了解;一個是生命體證後的明白。明白和懂是不同的,如果只是觀念上的懂了,並不能改變自己的行爲,那種懂是沒有用的,只是知識上的了解而已。只有生命中的體證,才能達到受用性、肯定性,那才是真正的明白。能轉化生命,能提升人格,能淨化身心與習性的,這個才是!

  所以,透過我們觀念上的明白,一定要身體去力行、去實踐。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會發現我執真的淡了,真的幸福多了,真的煩惱少了。只有通過這樣行——五度的實踐,才能證明般若的妙用。所以千萬不要把知與行分開,般若最重要,前面五度同樣重要。

  知以導行,行以證知,知與行是相依相緣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達到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因爲理是透過我們的實踐去證明的。很多人問師父:學了這個法,那麼慈濟要不要做?我告訴他們不但要做,而且要很實在的去做,因爲那個就是你實踐的機會。你去關懷衆生,去救助那些苦難的人,就是你行、證的機會。不但要行,還要時時把握因緣去行!所以真正的事理是無礙的,不會因爲懂得某一個法門,有一些知見,就什麼事都不做了,以爲自己很超越,很高超了,這種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體證的。修行是用生命在生活中去實踐體驗,達到真正的認知和對真理的體證,那才是真正的超越!才能幫助你生命的轉化、人格的提升、煩惱的淨化,才能達到真正的解脫目的。導師雖然很簡單的幾句話就帶過了,其實涵義非常的深遠!

  智慧是領導者,它需要與布施等行爲配合起來,使所修所行的不致發生錯誤,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義。

  我們學法一定要知行合一,如果了解了方法而不去實踐應用,那麼所知的永遠都是別人的,對自己沒有幫助。所以一定要明白,修行不是信仰,學習佛法不是只有理論上的探討就可以了,必須用生命去實踐!尤其學大乘佛法的人要行菩薩道,如果不緣苦衆生,不實際去行布施、關懷衆生,我執、我慢怎麼去得掉?如果占有和占有欲、自我的優越感都在,怎麼能與衆生打成一片?所以學了法,實踐是最重要的!

  說實在的,學佛「行」最難!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計算機上什麼信息都有,要什麼內容都可以在網上查到,可是解決了我們的問題沒有?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裏?是我們的「行」不夠!沒有真正的去實踐!

  其實,布施最要緊的只有一項,就是把這個「我」布施出去!我們講布施,什麼都能施,就是這個「我」施不得。爲什麼我們不能成就,爲什麼煩惱不斷?因爲那個「我」一直存在!我們不但沒有把那個「我」布施出去,還把「我」保護得緊緊的!我們今天很多的布施行爲,還是爲我而做,那個我還在!注意!如果說「我」在布施積功德,這樣的布施是不懂得布施的真正涵義。所以不要忘記,所有的布施裏面,最主要就是把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