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不会自我安慰,更不会欺骗自己,不会为自己的不精进找很多理由和借口!因为那样耽误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所以,如果在法上有了一定的认知,建立了正确观念的时候,只有精进,不会懈怠。我个人的经验也是这样,年轻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事业做得很成功,家庭很圆满,孩子个个有成就,身体很健康活到一百岁,福禄寿都有了。但问题是,我现在就要面对死亡了,我该怎么面对生死的问题?这些所谓的成就和美满又代表什么意义?难道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子吗?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的一生就改变了。我知道生命的意义不是只有这样子,还有另外的意义存在!怎样去探索生命的意义?怎样超越人生的束缚?生死的问题怎么解决?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开悟第一」!事业第二,家庭第三。我把真理的探讨与生命的觉悟,做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年轻时,看到众生都很苦,于是也发了大愿,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几十年来即使遇到很多挫折、很多困难,但是我决不会因为挫折困难而退心!这就是观念的问题!动机的问题!由于发心正确,动机纯正,会促发我们的精进力!所以我对大家的鼓励是:我们可以失败,但是不能失志!失败了可以再来,从失败中可以学习经验,重新振作,决不要因为失败而倒下去!从失败中提取经验,作为达到解脱目的的一次历练。人生要从苦难中去磨练,要从失败中去学习,我们是从这里成长的,还要感谢这些因缘,没有这些因缘,我们要成就还很难呢!明白了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不但为自己,还要为众生,你能够不精进吗!那么精进的动力就会源源不绝而来!修行不是只有这一生,如果我们真的发起了大愿力,即使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必定会再来相续这份愿力!有了这样坚强的毅力,我们就有行菩萨道的本钱!

  大乘佛法讲的是菩萨道,菩萨愿意久远劫来人间救度众生。但是,在生死轮回中来来去去是要有本领的,不然怎么能自在的来去?譬如,一般人讲「隔阴之迷」,是很恐怖的!但是,真正有这种大愿力、大精进力的人,生死又奈我何!不入生死海又怎么救度众生?要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可是要来就能来,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没有无因生的,不是口头上讲要来就能来,快去快回没有那么简单!要有条件的!首先我们要修学正法,建立稳固的知见,还要真的去实践六度万行,充实自己的条件,才有资格说要来就来。不然凭什么来?来是一定会来的,只是不知道到哪一道去!所以要有「严肃的、坚强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气与决心」,这就是「精进」。

  其实,知与行是息息相关的,知见建立得正确、稳固,后面的行就容易了;如果知见建立不正确或不稳固,后面这些条件要具足就很难。

  五、禅定,禅华语静虑,即精神的安定与集中的境界。

  一般人都活在惯性、习性中,心绪散乱,妄想纷飞,无时无刻不在胡思乱想,因此定力很弱,容易随波逐流,攀缘执着外境。但是如果有禅定的功夫,就不同了。禅定就是静虑,「静」就是心能安静、安定下来;「虑」就是思惟,宁静、深入的思惟。散乱心要进入专精思惟不容易,所以为什么要有一些定力。尤其是要观察自己比较深细的意识活动,如果心不够宁静,我们就没有办法发现心灵深处微细的波动。禅定能够帮助心灵宁静、集中,在心灵宁静集中的时候,透过深入的观察才能了解我们的内在,也才能够发现我们心灵深处多么奥妙与微细的变化。

  世间欲爱与知见的扩张,是多少与此内心的散乱有关。

  我们让自己的欲望扩张,让自己的知见与外面错误的讯息结合,与我们的散乱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心是宁静、专注、内敛的,就不容易受外面环境的影响,欲爱与贪染,也不会随时扩张。导师这里指出重点:我们为什么会贪染,染习会那么重?是与散乱的心有关系的。心一直外放、攀缘,每天被外面繁多的事事相相搞得团团转,心随着因缘转,随着环境转。反之,如果心灵处在宁静专注的状态中,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或人事物所影响。

  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说︰由于禅定的力量,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

  修习禅定,可以训练我们的心灵,使心灵产生自我控制的力量。所以,禅定的训练对降伏烦恼的心、攀缘的心、杂乱的心,是有帮助的。所以在修行中,为了要改善我们的观念、心灵,禅定是必要的,是发慧的根本条件之一,虽然禅定不等于慧,但是对慧观有极大的帮, 助,对慧的修习有增上的作用。

  这确是体验真理,发生智慧必须的特殊训练。

  注意!禅修是「必须的、特殊的训练」!也就是说要改善我们的观念与行为,开发我们的智慧,一定要透过禅修的训练,我们杂染和散乱的心才会降伏下来,透过智慧的观照,才能够有机会与真理相应。散乱心是不可能发觉真相的。所以修禅定的人,要明白禅定的意义与作用,但是也不能执着在禅定上,很多人修禅定,如果与外道的知见相应的话,就会执着在神通、感应、身体的变化、特殊的喜乐上,执着在定境中,这样禅定又变成了染着和障碍。所以,一定要明白禅定的训练,只是一种助缘、工具,而不是目的。不是禅定就一定能开发智慧,不是修禅定有神通才能解脱,不要误解!如果没有正见,不知道解脱的内涵,不知道涅槃的真义,把很多身心的特殊体验:什么见光见影,或觉得与万物一体、与虚空合一,以为这样就是开悟解脱了,这种认知都是有问题的!很多人由于没有佛法的正见,在社会上很容易受「怪力乱神」的迷惑,以为某某人有禅定功夫、有点神通,就去盲目的崇拜。其实哪一个人能解决你的问题呢?一般人没有择法的能力,这就是对正见的不了解,不知道禅定的目的和智慧的开发、解脱的内涵、涅槃的意义,到底哪里不同?没有正见的人是无法抉择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这种禅定的训练,是针对我们散乱心的一种特殊训练,藉助这样的方法让我们攀缘烦乱的心能宁静下来,才能够向内作比较深细的观察,目的是让我们发现内在的实相,禅定只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着重的差别也是从这里引申的。印度很多的宗教,重视的就是四禅八定。他们可以入深禅定,可以开发神通,可以预知过去与未来,可以了解他人的内心,一般人就把这种能力误认为是究竟解脱。但是,就佛法来讲,这种能力与解脱毫不相干!但是,由于禅定的功夫带来身体的变化,从杂乱的心到轻安的心,到身心喜乐感受的那种舒畅,单单这种体会就很吸引人,很容易让人染着。因为这种身心的轻安、舒畅,是世间所有的快乐都不能比拟的,就容易产生所谓的「味定」——一种对于禅定滋味的染着。

  所以在《阿含经》中,佛陀就谈到这个问题,修学佛法的人,如果知见上懂得了缘起法,再加上禅定的修持,是不是就一定能解脱涅槃呢?佛陀说还不一定。如果在四禅八定的体验中,还有所染着的话,那是不能解脱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关于禅定的问题,要深细的明白每一个次第,每一个内容,以及禅定与解脱的关系,就可以写一本书,还要讲几个月,因为内容太复杂了!将来如果我们有禅修课程的机会,再深入的去了解这些内容,大家才能够真正的了解禅修的作用和方法,明白禅定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误入歧路,这些都有专门的内涵。这里只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重点:禅定的重要是帮助我们身心宁静,然后才有办法作比较深入的观照,才能发现深层意识里面的问题,也才容易与空相应,与法相应。禅定对智慧的开发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在六波罗蜜中,禅定是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但这不过把我们的精神集中起来便于管理而已,一旦出了禅定的心境,依旧要纷散混乱起来。

  导师首先让我们认识禅定的重要,然后又让我们不要执着。禅定的作用只是使我们的身心容易宁静、集中,容易管理,不会散乱而已。如果心像野马到处跑,要管理就很难了。

  入禅定的时候,意识的作用不起。意识不起作用,就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没有种种的攀缘,散乱的障碍就没有了。但是出定后呢?意识的作用又恢复了,因为观念没有改变,意识形态里面的思惟模式没有改变,所以出定以后的分别意识还是会和原来一样,又会回到散乱的心境中。所以我常常讲:如果定是修来的,那个定就是有为的,有出有入是生灭法。「入」是定,那么「出」还有没有定?如果「出」没有定,那么这个「入」要它干什么?如果出入都是定,那叫常定,常定没有出入。

  所以真正的定,是了解真相以后,不再颠倒执着,才是真正的定。如果意识形态没有改变,思惟模式没有改变,用压抑的方法来束缚意识,让它不动,可是人活着不可能永远在定中啊!终究还是要出定的,一出定,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中。这样我们就了解了:禅定的功能原来只是帮助我们心不散乱,并不能解决我们内在的知见的问题,因为没有那个功效!所以,真正要改变的是我们观念中错误的知见,而不是束缚我们的身心。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禅定是开发智慧的助缘,而不能执着在禅定上。禅定的功能会开发神通,有了神通以后,我执更深更重。譬如,我们的生命只有几十年,而大梵天的天子和大梵天的生命非常的长,以地球的时间来算,不知道有几万劫,就会认为天地间真的是自己的生命最长,觉得好像是永远存在的,以为他真的就是不生不灭的。其实,真正的天寿都有尽的,尽的时候原来的苦恼又会出现,所以说天界是不究竟的。但是很多外道由于有禅定的功夫,虽然没有解脱,但是当他死了以后,就会因为禅定的果报而往生天界,所谓的四禅天或者四空天。我们说天有二十八天,就是随着心灵体验的层次不同,命终往生不同的天界。虽然禅定的修持可以往生天界享受天福,但是佛法认为这个是不究竟的,真正的解脱不是往生到哪里,而是无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