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表示我们愿意以这样的戒律来自我规范。如果能这样,当我们遇到那种造恶因缘的时候,才有抵抗与防护的心。受戒是在保护我们,我们竟然不知道,还怕受戒,怕受戒律的束缚。以为受了戒,怎么可以忍受!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不自由。可是,那一种「自由」是什么?就是随顺我们恶业的习性!如果这样,将来我们要往哪一道去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一定会勇敢的去受戒,不但为自己,也为众生,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圆满。不要怕我受了戒万一犯了,罪加一等,就不受了。应该清楚,不受戒就不会犯戒吗?如果不受戒,犯戒的机会更大!因为我们的造作时时与习性相应!今天受戒不是为了束缚大家,而是要帮助大家减少造业的因缘条件,你才有机会慢慢的与真理相应而解脱!大家如果明白了,就知道原来戒不是在束缚我们,而是在帮助我们,防止我们造业无边、轮回相续。
所以我常常讲:佛菩萨多么慈悲!替我们设想的这么周到,他们什么时候不关爱我们!什么时候不在为我们设想!问题是我们不愿意把手伸过去,让他把我们拉上去。反而给自己找很多的理由和借口:「我的环境不允许啦,我的事业种种条件不允许,没有办法啦,我是很想守戒,但是条件不允许……」其实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难行能行!人家做不到的我能做,人家没办法的我有办法,这才叫丈夫!这才了不起!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来为自己辩解,其实耽误的是自己!
今天学习佛法,要开发的是我们的智慧,才知道什么事该行,什么事不应该行。应该做的决定去做,不该做的决定不做!看似很简单,其实要做到谈何容易!该不该做是凭什么来决定的?如果今天我们没有学法,没有正知见,在传统的、世俗的观念里,怎么能够与真理相应而解脱呢?所以我们上课能带来正确的观念,才有智慧去抉择。不要看这个「戒」字很简单,做到不容易啊!就我个人来讲,就深深觉得做到真的是不容易!即使我们很用心的守戒,可是习性还是很深很强!想想看:这样用心的守戒,要转化习性都很难,那么不用心守戒的人,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解除痛苦烦恼?大家学了佛法,建立了正知见以后,一定要认真的把佛法的戒律深入研究,清楚戒律真的在帮助我们,让我们超凡入圣,不让我们做生死轮回的众生,重点也是在这里。
例如在消极方面,制止残杀生命的恶行,积极方面,更去做救济保护生命的善行。
修行的人还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的人,就是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就好,不去关怀别人。那么积极的人,知道要解除自己内在的习性和自性见很困难,就依着自己的善行和对众生的慈悲与关怀,来淡化自己内在的执着。也就是说:从利他中去完成自我的超越!
大乘佛法非常重视利他!戒律对我们而言,确实难以做到,因为习性深细,以自己的克制力和种种自律规范的方式,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但是,如果真的能够以广大的愿行去利益众生,那种自我的保护、自我的执着,真的会在利他的实践中很容易淡化。
所以,这里谈到积极与消极的问题,我觉得行大乘菩萨道的人,更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关怀众生、利益众生。虽然自己还做不好,但是只要尽心尽力的去做,从做的、行的过程中去体会、去超越,才有机会悟道。不然我们一定会处处为自己找很多不去做的借口,其实这就是自我保护的心理!自我保护的结果,就是我执不能破,我执不能破,怎么能解脱?永远都在众生的习性里面!所以六度中的每一度都非常重要!透过六度的行为,我们才有真正超越到彼岸的机会,所以,这个「行」很重要!
三、忍辱,正名为忍,彻底解除人生的苦痛,须要极大的坚忍才能成功。有此坚忍,不怕困难,忍受逼害,冲破险阻,才能勇往直前地去做自他俱利的事。
这是意志的问题。一般人都会把「忍」字,解释成「忍耐」。其实,忍是有层次的。我们在凡夫位还没有见法,遇到逆境时,很自然的就会抗拒,不然就是逃避。修养好一点的就忍耐,而这个「忍耐」中有一点不得已。因为无能为力,只能这样子,是无奈的。但是,真正学法的人就不同:当一个人建立了正见,开发了般若的智慧,遇到逆境就无需忍耐,更不是强忍,而是在与法的相应中,自然的流露出一种随顺、理解、宽容和体谅,在无私无求的胸怀中充满了对众生的同情和悲悯。
一个人的造作是常恒不变的吗?是真实的吗?一句不中听的话,那是实在的、不变的、永恒的吗?你听的那个感受是真的吗?是不变永恒的吗?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如果以般若的智慧去观察、去体会,就不会因为那几句话的声音而烦恼,也不会受恶劣的环境、无知者的行为展现以及外在种种压力而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如幻不实的。
所以,建立了缘起正见,开发了般若智慧,在待人、接物、处事中遇到逆境时,因为了解真相,就不会感受到那一份痛苦的忍耐。为什么阿罗汉生病的时候是身苦心不苦?他们对身体所遭受痛苦的感觉与我们一样!对环境的感受、对身体所产生变化的感受都一样。但是他们的心为什么不苦?解脱与超越就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他不会有强忍的、不得已的忍耐;或者是没有办法抗拒而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不会。因为他看到了法的真相,根本不需要忍,这个时候叫无生忍。
我们刚开始学法的人,还没有见法得法,确实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遇到逆境,听到不中听的话,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还没有见法以前,确实要有忍耐的心,去面对、去承受。如果我们知道发生的一切,都不是没有原因的,既然有原因,就应该很坦然的面对和承受,也不会觉得有很重大的压力。承认逆境是事实,承认逆境是自己所造作的因缘,那就该勇敢的面对!这时我们的承担力也会得以增上。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里的「忍辱」,绝对不是像哈巴狗似的,无奈的委屈求全的那种忍辱。有了缘起正见,就能了解自己,能了解众生,能了解一切法的因缘,就会勇敢地面对、勇于承担,这才是真正的忍辱!
这里也涉及到我们意志力的问题:我们对法体会得愈深、愈肯定时,意志就会更坚强,无所畏惧。该做的即使会有损失,即使会有不利,你也愿意去做,这就是忍辱带来的力量,难能可贵的!现在一般人的惯性,只要对我不利的、会损失的,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承担;或者承担不了就逃避;或者不愿意接受就抗拒。但是,为了要解除我执,为了要断我们生死的根,这个地方就要注意:别人不能忍受的,我能忍受!别人不能面对的,我能面对!别人不愿意承担的,我来承担!别人不能超越的,我能超越!在哪里超越?就在困难和逆境中!就在别人逃避的事情中,就在大家讨厌和恐惧的环境里,我们愿意面对!愿意承担!这就是我们的超越处!成佛、成菩萨,在哪里成佛?在哪里成菩萨?这不就是我们成就的机会吗?如果连逆境都没有,我们永远只是在安逸的、自我保护的顺境中才能活得自在,那永远是凡夫一个!哪里有超越的机会!哪里有悟道和解脱的机会!所以,当我们面对那些逆境与困苦的时候,就要把握这难得的机缘,实现自我的增上、提升和超越!如果能够这样忍辱,就会把逆境变成积极的利他的动力,不会只是无奈的求全。
上面所说的施、戒、忍,着重在我们行为的改善。
上面所说的六波罗蜜的前三个,施、戒、忍主要在改善我们的行为。也就是从行为下手,怎么去实践?怎么去做?重点是告诉我们怎样在利他中圆成自己。
四、精进,对于善的事情,不怕任何困难,抱定决心去作,才能有所成就;懒惰懈怠是什么事也不会成功的。严肃的、坚强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气与决心,即是精进。
只有学法,才能帮助我们达到痛苦的解脱,以至于超越生死的束缚。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学法的因缘。譬如说:今天来听课的人虽然很多,但是每一个人的观念、知见都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人听了课回去会复习、会很用功。他只要把日常该做的事情做完之后,会把握时间,知道怎样用功、精进、甚至禅思;知道怎样把这个法融入自己的生命去体会。由于用功的缘故,对法的体会也会比较深入,相应的烦恼和痛苦就会减少、淡化;也有的人听说这位师父讲得还不错,他来看看、听听,听了回去还是我行我素,没有精进力;有的人也曾经来上课听法,但是现在他周围的因缘有了变化,他一定要去参与那些与学法无关的事情,给自己找很多不能来上课的理由,也只好随波逐流了;而有的人就不一样,首先把事情安排妥当,把学法放在第一顺位,其它排在第二、第三位,他会排除一切困难来上课。因为他知道学法太重要了,这关系到自己尽未来际的慧命和生死的解脱!他会把主次抉择得很清楚,这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发起的精进力。但是,如果发了菩萨的心,那就更不一样了,他就不会老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会时时想到众生的利益:我今天不学法,怎么能利益众生?如果自己的身心都不能改善,怎么能帮助所有的众生?要行菩萨道,首先要充实自己、广学多闻。怎样充实自己,怎样帮助更多的人。这样的发心不是只为自己,而是为广大的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发心!自己再受苦、再难,也能克服,也要把这个法学好!能够有这样的发心,那精进力就更大了!
由于学法的动机不同,精进力就不一样。如果动机纯正,精进力就会愈挫愈勇;在每一次的挫折中、每一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使自己不断的增上、提升和超越,这些都会成为自己菩提路上的资粮,成为将来体证、解脱的条件。这样的人是不怕挫折的,愈走愈有力量,遇到困难,精神越好。因为这正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也是超越的机会!还会怕困难、怕挫折、怕逆境吗?逆境、挫折和困难正好在成就我们啊!真正明白的人,发起的精进力就很强,决不会懈怠。也就是说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真的对众生也愿意付出那份责任的人,他不会懈怠,不会放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