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布施出去,那個「我」布施得出去,修行的很多問題就都解決了!但是,這是最難行的地方!
再看看佛陀是怎麼成就的?佛陀放下的是什麼?他的地位,他的名聲,他的財産,他的權利。這個最根本的染著放下以後,才有助緣讓他悟道。最後佛陀悟到的就是「無我」!把那個我布施出去了,體證到無我,這才是真正的究竟解脫。出家、離家、放棄人間的一切欲望,這些外道也有,但是外道都不離開「我」在修行,而佛陀體證的是「無我」,不同就在這裏!各位啊!當你們在行的時候,在布施的時候,在做一切善行的時候,要注意啊!是「我」在做?還是爲了破「我」在做?一定要分清楚,這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有執著,有功德心,有作爲,有染著,那個「我」還是存在的,在我執中你怎麼能解脫?所以真正的般若叫空慧,是體證空性的智慧,是體證實相的智慧,是體證到無我的智慧!這個才是真正般若的深義。
般若慧和世間的知識不同︰般若慧是從深刻地體驗真理所得到的,如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因獲得了體驗真理的智慧而成佛。這樣,般若的智慧,我們不是就沒有份了嗎?
這裏要讓我們明白什麼是般若慧,般若慧與世間的聰明才智哪裏不同?佛陀悟到的是什麼?佛陀體悟真相的智慧是什麼?與我們凡夫有什麼不同?他是佛陀,我們是衆生,我們還有體悟的機會嗎?導師就告訴我們,不要這樣想。
這也不然,我們雖還沒有體驗真理的智慧,可是佛法即是依體悟真理的智慧而流出來的,我們依止佛的經教指示漸漸思惟觀察,起深信解;這雖不是自己體驗真理的智慧,然也是類似的智慧。
佛陀把他所體悟的真理實相完全無私的教導給他的弟子、聖弟子們,一代一代的將佛法流傳下來,所以我們今天才有機會探討、體會佛陀所悟的法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們現在要體會的是佛所體會的,我們要行的是佛所行的,我們都要依佛陀所體會的去體會,依佛陀所行的去行,我們才有機會悟道解脫!因爲真理無二,真理是不會變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佛陀能夠體悟的,只要我們有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方法,我們同樣的可以體證。
我一直強調:佛法一定是可以證明的,因爲真理法則普遍存在,不會改變。譬如兩個氫原子加一個氧原子,産生的一定是水,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還是如此!不會變的,這個才叫真理!才是因果必然!
佛陀體證的真理法則有其內涵與方法,我們依據這個內涵和方法,如實的去實踐體驗,也必然能體證到佛所體證的真理法則。如果明白這個必然性,我們還會不會說「佛是佛,衆生是衆生,我們凡夫哪裏有辦法?」不會了!佛陀能的,只要我們的知見與佛一樣,修行的方法與佛一樣,同樣可以體證、悟入實相,這才叫真理!所以我們不要以爲我們是衆生沒有辦法,我們要依止的是佛法的正確理論與方法,這個要先抉擇清楚。現在修行的困難,不是我們沒有辦法,而是我們沒有抉擇到正確的理論與方法,邪知邪見太多,外道邪見太多,我們又沒有抉擇的能力,用錯誤的知見和方法,不論怎麼修,也體會不到佛陀所體證的真理實相。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第一步是要聞和思,要了解聽聞的是不是正法?思惟能不能消化?最後還要去實踐。以這個方法去體證,是不是真的有這個效果?這就是聞思修的過程。要注意的是:我們所抉擇的法是否正確,很重要!如果抉擇錯了,相信錯的理論和方法,在迷信崇拜裏,永遠都不得解脫!注意!現在學佛的難度在于擇法,佛陀覺證的真理絕對不會錯,問題出在解釋佛法的人,當我們聽到有不同的說法的時候怎麼辦?這才是我們當前最大的困擾!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到底哪一法爲究竟了義?有人說法法都可以,真的嗎?知見正確了,方法才可以變通。知見一定要正確,這是根本!
我們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對法的抉擇!所以我感恩導師的原因也在這裏!誰能替我們擇法,靠自己,曆經叁大阿僧祇劫會愈搞愈胡塗。因爲佛法在流變的過程中,愈來愈混雜,宗派愈多,理論愈多,各人的體驗心得,外道的邪見混進來的也很多,我們就更難抉擇了。我今天非常感恩導師,我們看看他的論著,是經過怎樣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怎樣把流傳了二千五百年的佛法,抉擇到這樣的清楚。每一宗每一派他根據什麼?正確不正確?是究竟了義的?還是方便善巧的?他都分析得非常清楚。有人感恩導師:「哎呀,今天要不是導師,我們可能要多辛苦叁、二十年。」我說:這種人了不起,他的智能很高,他只是少了叁、二十年。我感覺今天如果沒有導師的這些抉擇來幫助我們,可能叁大阿僧祇劫都還無法厘清!
說到擇法,千家之言、八萬四千法門,我們怎麼摸出一個頭緒來?特別是那些微妙處,稍有一點點不同,如果沒有抉擇清楚,都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剛開始差一點點,往外一直延伸時,到後面,那個距離就不得了。同樣的,抉擇法也是這樣,看起來都差不多,都行善,都勸人爲善,都是做好事,最後把所有的宗教都合爲一了,都一樣了。真的一樣嗎?佛教會滅亡,就是被這一句話搞垮的!如果都一樣,我們還需要學佛嗎?土地公也拜,石頭也拜,水也拜,這樣能解脫嗎?所以「都一樣」這句話是戲論!不是智慧的抉擇!一定要明白!
學習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抉擇,把佛法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特質抉擇出來。抉擇後我們才能夠把握方向,不會走偏。這個抉擇,就是導師一生的奉獻,我們要感恩的地方就在這裏!如果沒有導師,誰還有這個功力來抉擇這流傳了二千五百年的佛法?每次講到這裏時,爲什麼一定會提到導師,因爲導師給我們的引導太重要了!除了上這個課以外,我一直強調:你們回去一定要把導師的論著多學、多看、多深入,對你們會有無限的幫助!靠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能還沒辦法抉擇出來的佛法的正見,今天導師呈現給我們,一般人很難了解他的偉大和重要!他的奧妙和深度!每次談到這裏,我總是會提到導師,因爲我真的非常感恩導師!
生得智慧雖人人都有,然解脫苦痛根源的智慧,不經過修習,確是不容易得的。
生得慧,是出生就具足的智慧。譬如我們會判斷、會分別、會抉擇,是與生俱來的,是生得慧。但是這種生得慧,雖然人人都有,卻與般若的智慧不同。般若的智慧能解除生死的苦痛,而這個般若的智慧,一定要透過佛法的熏習,並且一定要去實踐才能具足。所以,得般若的智慧真的是不容易!
所以佛法教人多聞熏習,聽聞日久,解法智生,這在佛法名聞所成慧。
佛法稱呼有學佛和修行經驗的人爲善知識,善知識能把他對法的抉擇和體驗來指導我們如何熏習。假如我們一次聽不懂,聽二次就可能明白,聽叁次、四次……就會一步一步的、一次一次的慢慢深入,對法的體驗就會愈來愈深刻。「聽聞日久,解法智生」,對法的了解深刻了,智慧就會生起,所以熏習很重要!我們在社會也是一樣的,如果能常常親近善友,大家在一起熏習久了,就會往善的方面去互相推動。如果和一些習性不好的人常在一起,久了就會熏染上他那個壞習性——「習久日深」。那麼熏習佛法也是一樣,一回生,二回熟,慢慢聽、慢慢聽,就一定會有感動,所以多聞熏習太重要了!我們剛開始學佛,透過多聞熏習,慢慢的由于聽聞,而産生對法的智慧抉擇,這叫聞所成慧。
聞解以後,再于自己心中詳審觀察,
「詳審觀察」就是我們講的思惟消化。要很仔細的去分析,如何去抉擇法的正確性?不對的,淘汰它;正確的,如何融入生命中,使我們的生命與法相應。這要通過思惟消化才能達到的,不然法師講的是法師的,如何把法師講的法變成自己的?一定要經過思惟消化以後,把聽到的法變成自己的思惟模式時,才能影響到自己的身心行爲。所以,只是聽法是不夠的,必須經過思惟、抉擇、分別、最後消化,那時才能把法真正的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才能開發智慧。
如是對于前所了解的問題可以更得到有系統有條理的深一層認識。
對于佛法,在我的經驗中剛開始感覺太龐雜了、太寬廣了,怎樣能把它厘清得有條理、有次第、有系統?剛開始是很難的!記得以前,當我對法的認識有困難時,就常常想:有沒有一個辦法,透過某一個經論的內容和次第,然後將涉及的所有經論之間的關系,讓我們明白佛法整體的原貌,不然我們怎麼摸索?我年輕時就這樣想過,因爲我真正的感受到它的難度!要吸收都這麼難,要消化更難!要做到談何容易!尤其是佛法流傳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更龐雜了!經過善知識的引導,我們聽聞了正見以後,怎樣的經過思惟、評審他、觀察他,最後要了解、要消化,我們就可以得到有系統的、有次第的、一層一層的深入到法的深處,一步一步的去實踐體驗。到這個時候,對法就不會有懷疑了。因爲了解了法的原貌,哦!原來是這個樣子!我現在目前的位置在哪裏?我該做什麼?心裏會很清楚,不會再盲目:不知道今天自己站的位置,不知道自己今天要修什麼,怎麼個做法,而無所適從。所以對法的抉擇太重要了!到這個層次,我們就不會盲修瞎練了,就會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次第,自己也知道眼前該做什麼了。
同時,將此深刻的悟解,指導行爲而體驗于尋常日用間,佛法名此爲思所成慧。
對法有了深刻的體會,就會導正我們的行爲,該怎麼做、該怎麼行,就有了方向和目標了。在日用尋常之間體驗,這一點才是進入修行最重要的地方。一般的修行觀念,普遍認爲這個世間是火宅,是苦迫的,有一種想逃避和厭離的心態。但是,真正的了解法、了解正見,思惟消化以後,其實都不離開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一個因緣的體會,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地方!所以,不需要逃避厭離我們生活中現有的因緣條件,就在我們目前的因緣條件中,不管做什麼事業,負什麼責任,做該做的、擔該擔的,就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