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那樣的因緣中去觀察、去體驗,這就是修行!可見,從觀念中接受正確的知見到熏習到思惟消化這一過程有多麼重要!只有透過這樣的過程,才會把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的生活就是我們實踐的道場,人事物中的相對磨練,就是我們曆練的因緣。那麼這樣生活中的修行,這樣生命的體證不會厭離什麼,而是念念與法相應。法也沒有離開我們的生命和生活,這樣才能真正的達到知行合一、把佛法和生活融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在修行,而不是想要離開人間,到一個沒事的地方、沒問題的地方,才能夠修行。那麼,什麼地方是道場?我們的生命、生活、身心就是道場!人事物的接觸中、責任中、時時刻刻,都是我們曆練的道場!明白了這個,生活與修行就會打成一片、融爲一體,二者是不相隔閡、不可分割的!

  如果我們不了解修行就在生活中,精神就會很容易分裂:我們必須生活在人間,但是還想逃離人間;我們追求欲望,又恐懼欲望。在這樣矛盾的狀態中,精神會不會分裂?怎麼能達到解脫?如果明白了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這樣的融于一體,就會心安理得;但是,這要建立在熏習正見的基礎上。經過如理的思惟消化,産生的智慧,融入于生活,這叫思所成慧。

  思後更修禅定,于定境中審細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理,此名修所成慧。

  聞、思具足了,再來才是真正進入修行。如果以很散亂的心,要真正深入法性的微細觀察,是不容易的。所以,還要加上禅定的修習,將我們散亂的心慢慢凝聚下來,在比較甯靜、有定力的身心狀態中,仔細的去觀察、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對外面的一切萬法,內而身心的功能、潛在的意識,都能作微細的觀察,最後才能體證無我的空性。了解諸法的實相平等無差別,這叫修所成慧。

  由于修行,體證到真理實相的智慧,是從聞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再到修所成慧的過程完成的。透過聞、思、修叁個階段後,最後才是「證」,也就是說,智慧的圓滿建立要經過聞、思、修、證四個過程。

  我們現在上課聽法,是第一個階段——聞慧的建立;個人的用功體會與思惟消化,是進入第二個階段——思慧;在聞與思的階段完成時,身心會越來越凝定,才能做更深入的觀察,進入第叁個階段——修慧;最後才能真正的體證法性空寂!

  世間萬法是千差萬別的,因緣條件各各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都是緣起法。法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這個都是一樣的。每一法都沒有自性,每一法都沒有定性,每一法都沒有永恒性、不變性、單一性。通過這樣的觀察以後,明白法法的實相是一樣的,都是空寂、無實性的,這叫做「諸法實相」。所以千差萬別的形相,只是外在的顯相的樣狀而已,但是每一法的本質都是性空的,一定要體會到這裏,才能離開萬法千差萬別的法相的分別和執著!注意!這裏很重要!我們在萬法的差別相中,起了分別,起了染著,以爲這個是好的,那個是壞的,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這個要貪取,那個要排斥。這就是被外在的表相迷惑而産生的執著。如果我們面對萬法千差萬別的法相時,知道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法性都是一樣的,都是緣起無實性,都是無常、變易、生滅法,法法緣生緣滅,剎那就會變化消失,而本質上都沒有離開緣起的法則,都是無實性,必歸于滅的,雖有,卻如幻、非實。當明白萬法的法相雖然是千差萬別,而實相同是空寂。真的明白的人,才能離開對萬法幻相的執著和愛染!注意!離開的是執著和愛染,不是離開萬法!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深入體證真理實相的地方!透過甯靜的心態,微細的觀察,並且與正知見相應,缺一不可。

  再不斷的深入,常時修習,般若智能即可發生。

  透過這樣的修行與觀照,一步一步的深入、「再不斷的深入,常時修習,般若智能即可發生。」什麼叫發生?體證到了,明白了,啊!果然如此!了解了,心中的迷惘消失了、清楚以後不再疑惑、不再顛倒、不再執著,看到的就是實相,這就是「悟」!體證、見法、開智慧,都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的修行不外聞、思、修、證,最後體證的才是真正的般若實相。那麼就要注意了!能體證實相的智慧才叫般若,不能體證到諸法實相的就不叫般若。那麼,般若及般若的內涵,大家就比較清楚了,我們接著談的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爲什麼都用般若兩個字?因爲般若,就是發現實相的智慧,才叫般若。透過般若的智慧才能見法、見實相,也才能遠離顛倒夢想和執著,也才能夠解脫涅槃!

  所以在解釋般若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般若的內涵和重要性。般若與一般的信仰、知識、學識、善法是不同的。這就是佛法的特質,佛法與世間、外道不共的地方!注意!如果這一點沒有把握住,很容易把佛法與世間、外道的一切善法混同在一起,誤以爲都是一樣的,其實二者完全是兩回事!

  智慧,可以分爲兩種︰一、世俗智,如世之哲學家、科學家等,他們都有對于宇宙人生的一套看法,有他種種的智慧,與相對的真理。

  智慧可分爲兩種,現在比較深入的解釋世俗智與出世的智慧之不同。

  哲學家主要在探討第一原理,科學家也是一樣,從物質存在的立場探討它的根源——第一因,發現組成物質的是元素,還要進一步探討最根本的元素是什麼?也就是他們要找到第一原理或者第一因素。但我們所知道的哲學家,最後爲什麼都走入死胡同?爲什麼沒有出路?今天雖然科學那麼發達,科技那麼進步,科學家有沒有找到第一因?沒有!不可能找到!我們佛法講無始,就是找不到一個開始。如果前面沒有因,後面怎麼會有果?佛法的難解就在這裏!與世俗的智慧不同也在這裏。第一因永遠找不到,找不到最後就歸于一個無形的上帝來創造萬物,那麼上帝從哪裏來的?說上帝是沒有原因而有的!如果沒有原因會有一個上帝,那麼應該沒有原因也可以有萬物,那麼萬物就不是上帝創造,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科學家研究一切的物質,以物質實有的立場,能找到第一因嗎?有一個理論很簡單:1除以2除不盡!也就是說,如果「1」是實在的東西,你去分析它,怎麼分割它永遠分不盡。「1」割成兩段,剩下的一邊再分割成兩段,一直分下去,分得盡嗎?時間也是一樣,距離也是一樣,如果是實在的,1除以2是除不盡的,這個在數學上就可以了解的。你再怎麼除,千萬億次它還是0.00000…0幾,怎麼除還是有的,只是那個0一直無限的增加而已,不可能找到第一因!

  所以佛法講無始很奧妙,既不是否認萬法,也不是否認因果。它說無始以來生死相續,像環狀的,好比時鍾一樣,從一到十二,十二開始又是一,它是循環不停的。每一點都是起點,也都是終點,沒有一個真正的開始,也沒有一個真正的最後,真的很難了解!

  所以人間世俗的智慧,不論是哲學家、科學家怎麼研究,怎麼探討,還是在相對性裏面。所以他們只能認識到相對的真理。因爲只要是存在的,只要是有法的存在,一定是相對的存在。離開相對不可能存在,這是根本的問題。我們說光明,沒有黑暗,光明顯得出來嗎?說黑暗,沒有光明如何顯出黑暗?所以,只要是存在的現象,一定是相對才能存在。譬如說媽媽,沒有爸爸,什麼叫媽媽?媽媽不能成立;什麼叫兒子,沒有父母親哪裏有兒子?一定是相對的存在。導師告訴我們,以世俗的智慧,怎麼探討真理,只能在相對裏面,不可能體會到真正絕對的真理。

  雖然這是不究竟的,若就廣義的智慧說,他們解說宇宙人生的世俗智,也可以包含在般若裏(方便智)。

  般若智慧包括兩方面,一個叫根本智,一個叫方便智。根本智就是悟到根本原理、根本的實相。明白了實相,産生了在人間、世俗的善巧妙用的智慧,叫方便智,可以用來作善法,也可以作爲善于引導的工具,這叫方便智。所以,從廣義的妙智慧來談,世俗的智慧,也能善利于人間,但是不究竟,卻可以起方便的作用。譬如過河需要一條船,過了河這個船就不需要了。要過河,這個船就必須要,船就叫方便。所以,科學家也好,哲學家也好,雖然他們探討的真理不是究竟的,但是在人間的方便善用上,還是有其功能和價值。

  二、勝義智,這是就特殊的智能說。佛法體驗真理的智慧,是徹底的、究竟的,這與世間智能不同而是特殊的。

  勝義智是超世間的,能夠真正解決我們生死苦惱的問題,也能夠解決人間一切煩惱困惑。所以真正的勝義智,是透過人間的體會而超越人間的,透過世俗的曆練而超越世俗的。不是一般世俗的智慧,是不離世俗而超越世俗的智慧。所以說勝義智是不同于世間的,而是特殊的智能。

  譬如說涅槃的真正意義,用文字、用意境都無法表達,因爲涅槃是超越世俗的。我們能認知的、能分別的、能表達的,都是世間的。但是當進入證悟的狀態時,所體會到的,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我們還在「講法」,這些都還是方便,講「般若」這個名詞也是方便,並不是這個詞語就能代表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透過這個善巧方便,讓我們去實踐,才能達到生命的轉化,真正證入的時候,才能體會涅槃的意義。那個時候語言也表達不出涅槃的意境,能表達的、能言說的都是相對的,沒有辦法體會絕對的真理。所以語言有它的局限性,只要用語言講得出來的,就能破,因爲它必是落入相對中。譬如我說真理的時候,一定涵蓋著非真理,不然真理怎麼顯現?只要是語言能表達的,必是相對的,有其局限性。所以真正的勝義慧,是超越相對的,是特殊的體驗。

  體驗真理的智慧得到了,生死流轉中的一切苦痛,都可以因之而解決。

  這句話最重要了!很多人學法,學了其它的宗教、學了很多法門,修行的心法學了一大堆,最後認爲自己很超越,很高超。這是和誰比呢?和凡夫衆生比,確實是高超,但是你究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