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那样的因缘中去观察、去体验,这就是修行!可见,从观念中接受正确的知见到熏习到思惟消化这一过程有多么重要!只有透过这样的过程,才会把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的生活就是我们实践的道场,人事物中的相对磨练,就是我们历练的因缘。那么这样生活中的修行,这样生命的体证不会厌离什么,而是念念与法相应。法也没有离开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知行合一、把佛法和生活融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在修行,而不是想要离开人间,到一个没事的地方、没问题的地方,才能够修行。那么,什么地方是道场?我们的生命、生活、身心就是道场!人事物的接触中、责任中、时时刻刻,都是我们历练的道场!明白了这个,生活与修行就会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二者是不相隔阂、不可分割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修行就在生活中,精神就会很容易分裂:我们必须生活在人间,但是还想逃离人间;我们追求欲望,又恐惧欲望。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中,精神会不会分裂?怎么能达到解脱?如果明白了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这样的融于一体,就会心安理得;但是,这要建立在熏习正见的基础上。经过如理的思惟消化,产生的智慧,融入于生活,这叫思所成慧。
思后更修禅定,于定境中审细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此名修所成慧。
闻、思具足了,再来才是真正进入修行。如果以很散乱的心,要真正深入法性的微细观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还要加上禅定的修习,将我们散乱的心慢慢凝聚下来,在比较宁静、有定力的身心状态中,仔细的去观察、体会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对外面的一切万法,内而身心的功能、潜在的意识,都能作微细的观察,最后才能体证无我的空性。了解诸法的实相平等无差别,这叫修所成慧。
由于修行,体证到真理实相的智慧,是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再到修所成慧的过程完成的。透过闻、思、修三个阶段后,最后才是「证」,也就是说,智慧的圆满建立要经过闻、思、修、证四个过程。
我们现在上课听法,是第一个阶段——闻慧的建立;个人的用功体会与思惟消化,是进入第二个阶段——思慧;在闻与思的阶段完成时,身心会越来越凝定,才能做更深入的观察,进入第三个阶段——修慧;最后才能真正的体证法性空寂!
世间万法是千差万别的,因缘条件各各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都是缘起法。法法都是缘生、缘灭,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这个都是一样的。每一法都没有自性,每一法都没有定性,每一法都没有永恒性、不变性、单一性。通过这样的观察以后,明白法法的实相是一样的,都是空寂、无实性的,这叫做「诸法实相」。所以千差万别的形相,只是外在的显相的样状而已,但是每一法的本质都是性空的,一定要体会到这里,才能离开万法千差万别的法相的分别和执着!注意!这里很重要!我们在万法的差别相中,起了分别,起了染着,以为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这个要贪取,那个要排斥。这就是被外在的表相迷惑而产生的执着。如果我们面对万法千差万别的法相时,知道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法性都是一样的,都是缘起无实性,都是无常、变易、生灭法,法法缘生缘灭,剎那就会变化消失,而本质上都没有离开缘起的法则,都是无实性,必归于灭的,虽有,却如幻、非实。当明白万法的法相虽然是千差万别,而实相同是空寂。真的明白的人,才能离开对万法幻相的执着和爱染!注意!离开的是执着和爱染,不是离开万法!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深入体证真理实相的地方!透过宁静的心态,微细的观察,并且与正知见相应,缺一不可。
再不断的深入,常时修习,般若智能即可发生。
透过这样的修行与观照,一步一步的深入、「再不断的深入,常时修习,般若智能即可发生。」什么叫发生?体证到了,明白了,啊!果然如此!了解了,心中的迷惘消失了、清楚以后不再疑惑、不再颠倒、不再执着,看到的就是实相,这就是「悟」!体证、见法、开智慧,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的修行不外闻、思、修、证,最后体证的才是真正的般若实相。那么就要注意了!能体证实相的智慧才叫般若,不能体证到诸法实相的就不叫般若。那么,般若及般若的内涵,大家就比较清楚了,我们接着谈的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什么都用般若两个字?因为般若,就是发现实相的智慧,才叫般若。透过般若的智慧才能见法、见实相,也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和执着,也才能够解脱涅槃!
所以在解释般若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般若的内涵和重要性。般若与一般的信仰、知识、学识、善法是不同的。这就是佛法的特质,佛法与世间、外道不共的地方!注意!如果这一点没有把握住,很容易把佛法与世间、外道的一切善法混同在一起,误以为都是一样的,其实二者完全是两回事!
智慧,可以分为两种︰一、世俗智,如世之哲学家、科学家等,他们都有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套看法,有他种种的智慧,与相对的真理。
智慧可分为两种,现在比较深入的解释世俗智与出世的智慧之不同。
哲学家主要在探讨第一原理,科学家也是一样,从物质存在的立场探讨它的根源——第一因,发现组成物质的是元素,还要进一步探讨最根本的元素是什么?也就是他们要找到第一原理或者第一因素。但我们所知道的哲学家,最后为什么都走入死胡同?为什么没有出路?今天虽然科学那么发达,科技那么进步,科学家有没有找到第一因?没有!不可能找到!我们佛法讲无始,就是找不到一个开始。如果前面没有因,后面怎么会有果?佛法的难解就在这里!与世俗的智慧不同也在这里。第一因永远找不到,找不到最后就归于一个无形的上帝来创造万物,那么上帝从哪里来的?说上帝是没有原因而有的!如果没有原因会有一个上帝,那么应该没有原因也可以有万物,那么万物就不是上帝创造,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科学家研究一切的物质,以物质实有的立场,能找到第一因吗?有一个理论很简单:1除以2除不尽!也就是说,如果「1」是实在的东西,你去分析它,怎么分割它永远分不尽。「1」割成两段,剩下的一边再分割成两段,一直分下去,分得尽吗?时间也是一样,距离也是一样,如果是实在的,1除以2是除不尽的,这个在数学上就可以了解的。你再怎么除,千万亿次它还是0.00000…0几,怎么除还是有的,只是那个0一直无限的增加而已,不可能找到第一因!
所以佛法讲无始很奥妙,既不是否认万法,也不是否认因果。它说无始以来生死相续,像环状的,好比时钟一样,从一到十二,十二开始又是一,它是循环不停的。每一点都是起点,也都是终点,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最后,真的很难了解!
所以人间世俗的智慧,不论是哲学家、科学家怎么研究,怎么探讨,还是在相对性里面。所以他们只能认识到相对的真理。因为只要是存在的,只要是有法的存在,一定是相对的存在。离开相对不可能存在,这是根本的问题。我们说光明,没有黑暗,光明显得出来吗?说黑暗,没有光明如何显出黑暗?所以,只要是存在的现象,一定是相对才能存在。譬如说妈妈,没有爸爸,什么叫妈妈?妈妈不能成立;什么叫儿子,没有父母亲哪里有儿子?一定是相对的存在。导师告诉我们,以世俗的智慧,怎么探讨真理,只能在相对里面,不可能体会到真正绝对的真理。
虽然这是不究竟的,若就广义的智慧说,他们解说宇宙人生的世俗智,也可以包含在般若里(方便智)。
般若智慧包括两方面,一个叫根本智,一个叫方便智。根本智就是悟到根本原理、根本的实相。明白了实相,产生了在人间、世俗的善巧妙用的智慧,叫方便智,可以用来作善法,也可以作为善于引导的工具,这叫方便智。所以,从广义的妙智慧来谈,世俗的智慧,也能善利于人间,但是不究竟,却可以起方便的作用。譬如过河需要一条船,过了河这个船就不需要了。要过河,这个船就必须要,船就叫方便。所以,科学家也好,哲学家也好,虽然他们探讨的真理不是究竟的,但是在人间的方便善用上,还是有其功能和价值。
二、胜义智,这是就特殊的智能说。佛法体验真理的智慧,是彻底的、究竟的,这与世间智能不同而是特殊的。
胜义智是超世间的,能够真正解决我们生死苦恼的问题,也能够解决人间一切烦恼困惑。所以真正的胜义智,是透过人间的体会而超越人间的,透过世俗的历练而超越世俗的。不是一般世俗的智慧,是不离世俗而超越世俗的智慧。所以说胜义智是不同于世间的,而是特殊的智能。
譬如说涅槃的真正意义,用文字、用意境都无法表达,因为涅槃是超越世俗的。我们能认知的、能分别的、能表达的,都是世间的。但是当进入证悟的状态时,所体会到的,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我们还在「讲法」,这些都还是方便,讲「般若」这个名词也是方便,并不是这个词语就能代表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透过这个善巧方便,让我们去实践,才能达到生命的转化,真正证入的时候,才能体会涅槃的意义。那个时候语言也表达不出涅槃的意境,能表达的、能言说的都是相对的,没有办法体会绝对的真理。所以语言有它的局限性,只要用语言讲得出来的,就能破,因为它必是落入相对中。譬如我说真理的时候,一定涵盖着非真理,不然真理怎么显现?只要是语言能表达的,必是相对的,有其局限性。所以真正的胜义慧,是超越相对的,是特殊的体验。
体验真理的智慧得到了,生死流转中的一切苦痛,都可以因之而解决。
这句话最重要了!很多人学法,学了其它的宗教、学了很多法门,修行的心法学了一大堆,最后认为自己很超越,很高超。这是和谁比呢?和凡夫众生比,确实是高超,但是你究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